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女配是大佬[快穿] 第137章 民國舊影21

《女配是大佬[快穿]》第137章 民國舊影21

與謝世玉接完所有事后,九月五日,柳余生穿戴整齊,坐火車從北平出發前去金陵。

他為人謙和,學貫中西,在北平結了大批知己好友。

此一去路途遙遠,再見還不知要到什麼時候才有機會,因此前來送柳余生的朋友不

火車鳴笛的聲音傳來,站臺前的人互相往火車上

“天下無不散的宴席,諸位保重。”

道別的話已經說完,柳余生和諸位好友拱手,彎下腰提起邊的行李箱,上火車,前往危機四伏的金陵,他將在那里開始新的潛伏生涯。

柳余生離開北平第二天,季斯年也要離開家,重新回去執行任務。

沒過多久,衡玉就得知,藥品廠的人已經把有關青霉素的詳細資料都收集完畢。

為了此事,衡玉特意去了一趟藥品廠,拿走一式兩份的資料,轉手就把它們寄給南京國民政府和鄧謙文。

在這個時代,要推廣生產青霉素,所需的花銷很大。衡玉清楚紅黨的財政況,往里面塞了張字條,讓鄧謙文去銀行里取五萬金。

隔天,鄧謙文就收到了一箱書籍。

有關青霉素的資料就夾在書籍中間,毫不引人注意。

但當鄧謙文一點點翻看資料,了解清楚青霉素的功效后,他的臉立馬大變,激得雙手都在抖,險些拿不住手上那一沓資料。

這種做“青霉素”的藥,就是一條條活生生的命啊。

前線戰士,不是死于戰爭,而是死于戰后的傷口染。如果青霉素的功效真如資料所說,那麼傷口染的威脅就能減到最小!

與青霉素比起來,那五萬金都不能讓鄧謙文分一心神。

鄧謙文認識搖兩年了,對方所給的資料沒出過半點差錯,所以鄧謙文毫沒懷疑這份資料的真實。他把資料整理好,裝在手提包里,出門去找謝世玉。

Advertisement

謝世玉見到鄧謙文時,有些吃驚。

柳余生是鄧謙文的編輯,兩人互相登門拜訪完全不會惹人懷疑,但他明面上和鄧謙文可是不認識的。

一時之間,他有些驚疑不定。

“三白同志,你特意登門拜訪,可是有什麼急事?”謝世玉能想到的理由,就是出了什麼急事,讓鄧謙文顧不上潛伏的注意事項,要馬上與他取得聯系。

鄧謙文沒解釋,直接把手提包遞到謝世玉面前,“夜鷹同志,你看完里面的資料就知道了。”

的事,謝世玉已經全部都知曉。

他翻看著翻看著,心中的驚訝與激與鄧謙文一模一樣。

片刻之后,他把資料合上,左右走了好幾步,這才一拍掌,“這份資料實在太過珍貴,我會馬上安排人送回大后方。”

聽到謝世玉這麼說,鄧謙文才有種塵埃落定,松了口氣的覺,“好,那就麻煩了。”

謝世玉說:“只是我還有個疑,這種神藥搖到底是從哪里得到的。我們組織的人也從未聽說過有哪個國家的科研人員研發出了這種藥品。”

鄧謙文搖頭,搖非常神,手中的力量未必比他所在的組織弱。

如果衡玉知道鄧謙文心里的想法,肯定得說這是自然。

別的不好說,但像機械圖紙、青霉素資料這種,手里的力量可都是時賦予的,凝聚著未來數代人的心與智慧。

時間就這麼緩慢而堅定的,從一九二八年的九月,來到一九二九年的春節。

元宵節這天上午,莊子鶴敲響季家的大門。

季曼玉過去開門,有些驚訝,“修寧,你怎麼過來了?”

修寧是莊子鶴的字。

自從他知曉自己的心意后,就不愿意季曼玉再喊他為有些生疏客套的“莊先生”了。

Advertisement

莊子鶴脖子上圍著灰的圍巾,耳朵被外面的風吹得有些通紅,他抬了抬手上提著的幾個袋子,“上門給你們送些東西。”

季曼玉連忙側開子,“我驚訝得都忘了讓你進門了,外面天冷,進來歇會兒吧。”

莊子鶴眼里滿是溫和的笑意,“那我就進來了。”

底下的靜不小,衡玉從房間里走出來,倚在二樓欄桿那里,笑著與莊子鶴打招呼,“莊先生好。”

沒下去當電燈泡。

莊子鶴順著聲音來,抬頭看

彼此都是通之人,莊子鶴朝笑了下,把空間讓出來。

“小妹,在上面站著干嘛呢?快些下來。”季曼玉把熱水從廚房里拿出來時,瞧見衡玉站在那,溫聲問道。

“大姐我就不下去了,你好好招待莊先生,我還在忙些事。”已經和莊子鶴打過招呼,衡玉轉回了房間。

過年前,手里的工廠結了一次帳,衡玉名下的錢越來越多。但錢這種東西,留在手里不如往外流通,正在把這筆錢做一個規劃。

比如開個自行車廠、收音機廠。

這兩樣東西技含量不是很高,但在這個時代才剛剛面世不久,所以還存在很多缺陷,但畫出來的自行車和收音機圖紙,已經可以規避掉很多缺陷。

到時候,這些東西可以賣到世界各地,絕對能帶來大量利潤。

中午,陳嫂上來敲門,提醒衡玉下去吃飯。

“大姐和莊先生呢?”

陳嫂笑,“莊先生邀請大小姐出去逛書店了。二小姐,你說那個莊先生是不是喜歡大小姐啊,莊先生長相俊秀,又大小姐,瞧著和我們大小姐很般配。”

衡玉失笑。

連沒怎麼和莊先生接過的陳嫂都看出了他的心意,大姐再遲鈍,也不至于沒發現吧。

Advertisement

不過莊先生進退得當,并不讓人覺被冒犯。現在季曼玉沒抵和莊先生繼續接,也是對他有一定好的。

衡玉想了想,就把這件事拋到了腦后,吃過飯后繼續去忙手上的事

炮竹聲逐漸走遠,季曼玉開始在報紙上連載起的第四本小說。

的第四本小說篇幅很長,講的是兩家人從清朝末年到民國初期的興衰史。

寫這種類型的小說,資料收集不是易事,更何況要把家族的興衰史融到時代背景里,用家族的興衰,來寫國家的時局變化。

這算是對自己的一次突破。

的代表作是《黃粱一夢》,但這本書有些取巧,五四運的描寫正中文人懷,對后世的描寫極為人,讓人心生向往,兩種因素加在一起,因此季曼玉憑借這本書在文壇上聲名鵲起。

但只有第四本書也寫好了,才文壇上的地位才算真正穩固下來。

另一邊,在衡玉的授意和謀劃下,的心腹功和外國人搭上線,衡玉手里的藥品、服裝等大量商品功往國外運輸。

國外市場的開擴,讓名下工廠的利潤翻了好幾倍,工廠里的機每時每刻都在運轉著。借著這個機會,衡玉打算把工廠再往外開。

等季曼玉的第四本小說在報紙上連載完時,北平已經來到悶熱的五月。

今年的悶熱干燥程度比去年要高了不,衡玉坐在客廳搖著扇子,只覺得有些不對勁。

正打算把系統拉出來,詢問一下它各地有沒有出現什麼旱災,就聽到玄關談聲傳來。

——在外忙碌許久的季父回家了。

衡玉迎上前,“爹,你怎麼突然回來了?”

前段時間季父出門時,可是說要至半個月才回家的。

眼下才過去了不到十天。

季父把頭上的禮帽摘下來,神凝重,“西北地區大范圍出現嚴重旱災。”

這下也不需要再問系統了。

去年西北地區就出現過旱災,但勉勉強強還是能夠熬過去。

今年再出現一場嚴重旱災,家里徹底沒有了余糧的百姓們就更難熬過去了。

旱災之后,必有荒。

時局的華夏,苦難也接踵而來。

衡玉緩了緩,才恢復了平靜,“您是回來組織捐款的?”

季父是北平商會的副會長,去年的捐款捐就是由他組織策劃的。

季父點頭,神緩和下來,卻沒再談論這件事,“好了,這些事讓爹去忙活就好了,你回去好好休息吧。”

他滿臉疲倦,應該是著急從外地趕回來的。

衡玉順著季父的話點頭,“那爹好好休息。”

沒過多久,西北再次發旱災的事就見報了。

專業如《新公報》,娛樂如《小說日報》,都在介紹這場旱災以及它所引起的荒,并且宣傳起由北平商會、紅十字會組織的捐款捐

——千里荒,良田枯無。

八字背后,字字泣

衡玉合上報紙,再次做了偽裝出門。直接登門拜訪心腹孫錢的四合院。

“我們名下的工廠,有多家面廠?多家食品加工廠?”衡玉開門見山,直接問道。

孫錢想了想,“五家面廠,三家食品加工廠。”

“把富余的面和糧食都拿出來,用它們去換最次等的大米。”

“還有,你手里的人脈不,看看能不能收購到大批量的食。尤其是玉米、土豆、紅薯這一類。”

最次等的大米,玉米、土豆、紅薯,這些食都是便宜又容易填飽肚子的。

西北大荒,災的人不知道有多,這時候與其用昂貴的食去救濟災民,不如用這些雜糧讓他們多一頓溫飽。

手里的工廠再賺錢,相比起上千萬災的人數,也遠不夠看。

比起其他心腹,孫錢這個第一心腹最清楚他所追隨的人擁有怎樣的盤算和謀劃。

因此孫錢沒有推辭,直接應承下來,“您放心,這件事我會親自盯著。但賑災的事,也不知道國民政府會不會出面。”

是的,無論在哪個朝代,面對自然天災的威脅,個人的力量都比不過國家機的力量。

但,名義上統一全國的國民政府會出手嗎?

西北之地,可是紅黨的大本營。

衡玉多等了幾天,孫錢都已經調好幾十噸雜糧派人運往西北之地,報紙上都沒有怎麼提到方的作為。

衡玉就知道,夏蟲不可語冰。

以黨派之見,置百姓危亡于不見,實在是好啊。

“啪”的一聲,衡玉合上報紙。

樓梯口傳來腳步聲,季曼玉從房間里下來,目落在衡玉上時,頓時忍不住嚇了一跳。

不知道為何,從小妹覺到了一比大哥還要的氣勢。

“大姐?”衡玉抬眼,臉上和的笑容。

看到悉的笑容,季曼玉覺得剛剛定然是看錯了。

不自覺深吸了口氣,才道:“玉兒,我打算把這兩年寫小說得來的稿費都捐出去。”

坐在衡玉邊,季曼玉補充,“昨天,北平文壇發起一場聚會,就在商議此事,大家都很積極要捐款。”

昨天郁和齊珂也在,瞧見時,兩人臉上都流出幾分不自在來。

不過在倡議捐款時,郁和齊珂愿意拿出大半家,這倒是讓季曼玉對他們兩人改觀了些。

——他們兩人的私德也許有虧,但至大德無礙。

衡玉勾輕笑,“大姐想好了嗎?”

季曼玉點頭,“反正我住在家里,吃喝嚼用都不需要自己負擔,這些錢留在我手里只是放到銀行存著,倒不如拿去給有需要的人。”

與季曼玉聊完天,衡玉就出門去探鄧謙文。

以鄧謙文憂國憂民之心,擔心老先生得知此事后,會不舒坦。

果然,到鄧家時,一個大夫恰好提著藥箱出來。

鄧謙文的夫人關雅出門送走大夫,看到衡玉,立馬出笑容來,“衡玉,你過來啦,快進來快進來。”

拉著衡玉的手走進屋子里。

屋子里縈繞著很濃的中藥味,鄧謙文正拿著鋼筆在算賬。

他看到衡玉,一笑,“怎麼過來了?”

“有些擔憂先生的。”衡玉答,看到他筆下不停,又問,“先生在忙些什麼,您不舒坦,該好好休息才是,莫要太傷神。”

鄧謙文這才停下,“最近北平大學組織師生捐款,我在把賬目羅列清楚呢。”

說著說著,鄧謙文就忍不住長嘆一聲。

這場災面積極廣的旱災,對如今的華夏而言,當真是雪上加霜。

“是為旱災的事嗎?我作為晚輩,先生該讓我幫您做這些事才對。”衡玉出手,作勢要從鄧謙文手里接過紙筆。

鄧謙文一笑,把紙筆遞給

筆記本上,凌寫著人名和捐款數量。

上面的人名多數是學生,他們每個人拿出的捐款看著不多,但絕對都是力所能及范圍最多的。

在鄧謙文面前寫字,衡玉用了原的字跡,每一個字都顯得溫婉秀氣。

一邊重新羅列統計捐款名單,一邊和鄧謙文聊著捐款的事

“北平的中學、大學全都在發師生捐款,各行各業有商會和紅十字會在出面,就連一些街區,也都有人在發普通百姓捐款。”

鄧謙文向介紹道。

他的消息要更為靈通。

整個北平,都因為這一場旱災行起來。

衡玉想,其他地方,估計也和北平一樣。

時局的華夏,苦難接踵而來。

但,民族不朽。

苦難終究過去,這個民族會在舊時代的軀上浴火新生。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