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航三仙一聽是這個“簡單”的條件,心中不免有些意外,張紫星又強調,這個條件將一直延到未來,屆時凡三仙一脈地門人弟子,都須遵照這個決定。
這個語氣肯定的“強調”讓三人疑心又去了不。將那自之力也漸漸散去。滿口答應了下來。
慈航真人忙問他是何“兩全之策”,張紫星微笑道:“此計實際上也不難。三位此番回山之後,準備一番,隨後帶領門人投奔西方教即可。三仙紛紛出慍,就連脾氣最好的普賢真人也不免皺眉道:“道友莫非在戲耍我三人?”
“三位道友莫急,且聽我慢慢道來。”張紫星料到三人有此反應,當下不不慢,條理清晰地說出一番話來。
西方教,也就是後世地佛教,當會有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的分別與糾葛,即著名的小乘佛教與大乘佛教之爭,四大名著《西遊記》所取地“真經”就是大乘佛教之經。
所謂“乘”,是梵文“衍那”的意譯,有“乘載”或“道路”之意。在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後,佛教部由於對釋迦牟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先後形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時期地先後,可歸納爲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
大乘和小乘可謂同出一源,卻又多有區別,表現在許多方面。首先,在對於佛陀釋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個教主、導師,是一個達到徹底覺悟的人。大乘佛教則把釋迦看做是一個威力廣大、法力無邊、全知全能地佛,並且認爲除釋迦牟尼佛外,在三世十方有無數的佛。其次,在修持方法上,也有所區別,小乘佛教主張修戒、定、慧“三學“,“八正道”。大乘佛教除此之外,還偏重於修習包括“六度”、“四攝”在的“菩薩行”。大乘佛教則以“普渡衆生”爲修行宗旨,以佛作爲最高地修行目標。
還有許多區別,這裡也不一一贅述。通過張紫星與西方教人(包括接引、準提雙聖)多次接,並經過長時間分析、驗證、推斷,目前的西方教,基本屬於原始佛教的狀態,即小乘佛教,其以接引道人爲代表人,主張“我空法有”,強調自修持,原著中,接引道人也是如此。
而準提道人則有大乘佛教地雛形思想,尤其是在當年張紫星無意解答“字天書”中那句“有緣起無自,一切法無我”後,準提似有所悟,使得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在上次三仙島燃燈之事時,準提道人就出“空幻有”之語,而這個,正是大乘佛教的思想。
這種區分,目前還不明顯,有些可能與史實上大小乘佛教思想與理論還有所差別。或許在N年後,兩聖這種思想上的分歧會越來越大,致使西方教真正產生所謂的大乘、小乘之分。而張紫星目前所能做的,就是將這種“或許”變肯定,而且將時間也大大提前。
這個計劃張紫星已經籌劃很久了,如今到這“三大士”,正好一個天賜的契機。
目前地西方教“收納”闡截兩教門人,實力大增,當日張紫星的“提醒”功不可沒。然而張紫星的真正目地還不僅僅是分化闡教與西方教,還有進而分化西方教部地長遠計劃。上回三仙島上,他功離間燃燈與慈航,本是大有深意。隨後而來的一系列事件,使他地計劃更進一步得以順利的實施。
有人的地方,就有分歧。雖然西方教兩名聖人眼下是同心協力,但一旦本地認知發生衝突,就難免有矛盾。這種矛盾若能由門下衆人進一步繁衍擴大,終會有激發的一天。哪怕是鐵板一塊,在裂越來越多的況下,也終會四分五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