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奮鬥在新明朝 五百零三章 李氏風格的詭謀

《奮鬥在新明朝》五百零三章 李氏風格的詭謀

國朝登聞鼓設立於太祖年間,其目的是給遇到冤走投無路的百姓一個上達天聽機會,一般的事是不理的。

之後登聞鼓漸漸流於形式,險些遭到廢棄。不過因爲這是祖宗之制,又是個朝廷門面,所以也就勉強在長安右門外留了這個景。

高宗皇帝中興時,有段時間莫名其妙的親民,極其重視登聞鼓,親自出馬理案件。結果惹了一堆口角鬥毆、丟失牛羊之類的針頭線腦破事,搞得他焦頭爛額、煩惱不堪。

於是高宗皇帝又重申,關係軍國大事或者奇冤慘無門可告的才許敲登聞鼓,否則以杖刑,並將理登聞鼓的事迫不及待的還給了大臣。

至今登聞鼓這裡,每天都有史和錦衛軍士,不過充當擺設時候居多,據說是天下清平,沒那麼多慘絕人寰的冤案。實際上有過許多小心翼翼的百姓到這打聽,得知告狀萬一告不準還得挨杖刑,便被嚇退。

然而景和九年十月初六的清晨,百涌進長安右門上朝的時候,登聞鼓卻響了。準備從長安右門皇城的員們頓稀奇,停住了向前腳步,轉朝著登聞鼓那邊圍觀。

已經進了門的,聽到古鼓聲,忍不住站在門長脖子張。畢竟登聞鼓已經有好幾年沒有響過了,誰都想一探究竟。

值的史大概要上朝,還沒有到登聞鼓這裡當班。因而只有幾個錦衛軍士把守著。路過上朝的員去看熱鬧時,只見閒極無聊的錦衛軍士圍著那擊鼓的苦主,興高采烈的盤問他姓甚名甚年齡別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在這秋冬之的寒冷清晨,擊鼓苦主被七八舌問的滿頭熱汗。張的下意識轉。卻又發現後不知何時站了一圈冠帶齊全的員,高矮胖瘦老品級各異。

Advertisement

雖然在京師,老爺不是滿街走也是多如狗了,但上百道老爺的目齊齊注視過來,對普通平民而言,這力忒大了…

一干員眼中的苦主,是一大一小兩個人。大的是個十八九歲小娘子,雖然捂得嚴嚴實實。但能看出幾分秀麗姣好;小的是個才五六歲的男娃,拉著小娘子的襟。

一個弱子和一個稚鼓著勇氣來擊鼓鳴冤,還是招人同可憐的。

當即有個員出羣道:“本湖廣道監察史何某,今日當班的張史已經在前面進宮。本爲他同道,便代爲詢問。不知兩位有何冤陳述?可速速道來。”

那秀麗弱子囁喏惶恐,孩卻是膽大,開口道:“我要告那巡城都使李佑!他徇私枉法抓了我爹爹!”

原來是父親被抓進大牢了,可憐的娃。

近來李佑在朝中是極有名氣的人。雖然他已經從朝堂上消失了一段時間,但廷推、大諫議和廷審的影響仍未消散。這孩張口就是告李大人徇私枉法,立刻讓圍觀員的八卦之心熊熊燃起。

出來問話的何史忍不住在心裡了一聲“苦也”,後悔不該出這個頭。李佑的難纏。滿朝皆知,自己接這個燙手山芋。真是鬼迷心竅了。

但他轉眼一想,值登聞鼓史的活計。也就是問過合不合規矩,然後收下詞狀,命令當值的錦衛軍士將苦主送到都察院。又不是親自審理,所以有什麼可愁的,一切按照程序來便是。

於是喝問道:“登聞鼓非有大事不得用,非狀告無門不會理!你等可有奇冤不得辨明?若僅是平常事,可赴有司衙門,念你等婦孺無知,免去杖刑!”

Advertisement

依舊是那孩回答,口齒清晰,令人暗暗稱奇。“李佑無憑無據捉我父親,並嚴刑拷打,至今尚在監中不得發落。我姨娘領著我去順天府告,府衙不理,去都察院告過,也不理。敢問老爺,還可去哪裡?”

聽起來那李大人很有一手遮天的樣子,若都屬實,還真是狀告無門,衆人不由得想道。

此時值登聞鼓的錦衛軍士走到何邊,抱拳問道:“如何是好,還請這位史老爺示下。”

史吩咐道:“上朝之時立刻要至,本無暇細問,苦主連帶詞狀由你等按制立刻護送至都察院,不得有誤!”

那孩起來:“不去都察院!聽說那李佑就是都察院的兒,去了都察院也是互相包庇!爲救爹爹,我寧肯守在這裡等待能管的老爺!”

圍觀的員頓時十分驚異,好聰明的小孩子,這次說不得要就一起孝子救父的佳話!

大明風氣普遍欣賞神,孝行又是當今最普世的價值觀,這小孩貌似有兩者合一的樣子,不令人激賞,絕好的可正面典型哪。

話說李大人雖然在都察院坐衙時間不長,前後只有二十天功夫。但也就在這段時間裡,他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大諫議,率領史午門進諫,是近年來天下太平時期有的言靜。

而且是比較功的大作,既太后退讓,又沒有讓參與到傷害,不用付出什麼代價便撈足了政治資本,可謂全部名利雙收。所以李大人在相對年輕的史羣心中,還是有人氣基礎的。

人羣中有人高聲道:“此言之有理,你們都察院事事要別人避嫌,今次被告的李佑算是都察院,也是剛在都察院坐過衙的!故而你們都察院也得避嫌,不然何以服人!法司又不只你們都察院一家,該送去刑部審理!”

Advertisement

史便揮了揮手,又對錦衛軍士吩咐道:“那便將詞狀與苦主一起送往刑部待堪,不得有誤!”

長安右門外的這件小曲,了今日羣臣在朝參途中的最好談資,從長安右門一直議論到了午門。

與此同時,李大人還在坐著暖洋洋的四擡大轎,沿著皇城外夾道兜圈子。

在這朝參之日,被免朝參的李大人奉敕巡城,起初還有些被迫離開朝堂的芥,但如今隨著天氣漸漸寒冷,李大人對此也想得開了。

朝臣上朝,要在冬日最冷的清晨,頂著獵獵寒風站在皇極門下,還得維持莊嚴肅穆的儀範,那簡直是活罪。

而他李佑則可以乘坐放置炭火盆的暖轎,前呼後擁悠哉悠哉的繞皇城一週,而且沒有禮儀拘束,比上朝要舒坦的多。難怪有人表示過很羨慕他被免朝參。

兩個時辰後巡視完畢,李佑回到衙署,剛剛坐定喝了幾口熱茶,便聽到稟報說,有好幾位老爺派來的差役急著來傳話

他心中不由得大驚,這是出了什麼大事?居然這麼多人來遞話。

傳進來後,那些傳話差役的言辭卻如出一轍,“今日上朝之前,有弱子與兩人擊登聞鼓,狀告你徇私枉法,仗勢捉拿無辜、濫施刑罰,現如今已經被移到刑部審理了!”

李佑愣了片刻,真有一種“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的覺,其實自己也沒幹什麼啊。

到目前爲止,只主抓過當面辱自己的呂尚志教訓一番而已,這點小事怎麼就上了登聞鼓?還被正經八百的移送審理,簡直莫名其妙,這還是大明的天下麼!

忽然又發現了不妙之,這事居然移送到了刑部!最近他和刑部爲了京城案件審理權,可是有些糾結的!想至此,李大人連忙派出人慣的人去刑部打探消息。

一個時辰後,那人回報道:“勢頭委實不妙!那刑部羣憤激,上下殺氣騰騰,十三司郎中齊齊向部裡堂請願,要十三司會審今日登聞鼓之案!”

李佑無語,這回到底怎麼趕了巧,落到刑部手裡了?說實話,李大人仗勢驕矜的子時不時就能冒個頭,此前看待刑部確實有些輕慢。

六部之中,他有六部之首的吏部撐腰,與靠前的兵部和禮部關係都不錯,又加上他出閣分票中書,現在掛了強勢的都察院銜,所以對六部中地位倒數第二的刑部,未免就輕視了幾分。

朝廷中很多得勢員都有個心照不宣念頭,李佑也不例外。那刑部是以律法管百姓黎民的,管得了他這樣的員麼?平民百姓或許因爲案子要求到刑部,他這樣的員有事可以直接上達天聽,有什麼需要求到刑部的?

李佑越想越不對頭,這是有人在背後使壞罷。他又追問去打探消息的人:“案子到底是什麼細?”

那人詳細答道:“去敲登聞鼓的人是呂尚志的小妾和兒子,他的正妻前年已經病故了。此前幾日,這兩人先後去過順天府、都察院狀告大人你,但都沒有準告,甚至都被趕了出來。而今天便去敲了登聞鼓,因爲佔了狀告無門這一條,所以被路過的上朝理了,又因羣議都察院該避嫌,所以移送刑部。”

謀,絕對是謀!李佑在心裡想道。

其一,那呂家人都死絕了嗎?只派出這弱和孩出面狀告他李佑,還選在上朝時間,顯然是故意爲之!以弱勢求同取大義!

其二,順天府和都察院都不準狀,還將這所謂苦主趕出來,導致了去敲登聞鼓,也絕對是有心人安排的!

其三,案子因爲員羣議,一反常態送到刑部,而且是最近正對他不滿的刑部,要說是巧合他纔不信!

李佑忽然還有種覺,這個謀一環套一環又出其不意,而且佔理讓人無可挑剔,很有他李氏的詭異風格,彷彿是另一個“李佑”對付自己似的…

———————————————————————————————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