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方面當初之所以在《聯合聲明》的附件中對港英政府每年的賣地面積進行嚴格的限定,最主要的目的是防止英國人最後時刻破罐子破摔,瘋狂從香港上揩油。
但如果真的是有利於香港長期發展的規劃,地方面肯定還是願意接的,畢竟作爲繼任者它更需要維持香港的繁榮來穩定人心!
“城叔,當初在立天水圍電子產業園時,我曾經向地中央的有關領導提出過,希把產業園所需的用地作爲每年50公頃賣地指標之外的特例進行對待!當時北-京方面並沒有直接反對,但由於我當初急於推天水圍產業園的開發,以及港府方面對這個提議的態度也不很積極,所以最後還是沒有節外生枝!
其實地方面之所以對每年的賣地指標進行了嚴格的限制,最主要的擔憂在於北京的中央領導人們,不相信英國人會把賣地所得資金用在香港的實!而港督閣下華而不實的新機場計劃,顯然正在讓這種擔憂變現實!
香港問題的角力一直是中英兩國政府在互掰手腕,而真正涉及切利益的卻是六百萬香港市民卻彷彿置事外!我認爲這非常不利於香港未來的長期繁榮穩定!
比如當初談判時制定每年50公頃這個賣地指標,顯然沒有諮詢過香港地產界——這一對香港土地供求走勢最爲清楚的團。如果香港地產界能夠有機會發聲,那麼現在土地張的局面很可能就不會發生!
我一直以來的觀點都是覺得,應該有代表香港民-意的聲音出來進行吶喊!英國人即將離開,它沒有義務對香港的未來負責;而地政府還沒有開始接手,它對香港的實際況更加陌生!在這種時候,香港需要一些有識之士站出來承擔責任,而最有資格承擔這一重任的無疑是香港的英階層!
如果城叔您能聯合香港地產界,擺出一個充分的理由,制定一套完善的全盤計劃,我相信說服北-京放開對賣地指標的限制是完全可能的!地方面如果擔心賣地的收會被濫用,那麼我們就提前規劃好這些額外收的用途。
比如拿來建設廉租公屋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種收攬民心的項目無論是中英雙方都沒理由堅決反對!特別是北-京方面作爲不久之後的繼任者,更需要收攬人心來確保香港回-歸後的繁榮穩定!”李軒笑呵呵的給出解決方案。
李嘉城皺了皺眉,別看李軒說的很輕鬆,但在他看來賣地問題,實際上是牽一髮而全的問題。因爲賣地收是港英政府財政收的支柱,而財政大權又是港府維持香港統治的基礎。地方面就是想通過限制賣地數量,來給港府的財政收套上一個箍咒,從而限制港英政府在過渡期所能發揮的能量!
比如像這次的玫瑰園計劃,港府發現以自己現有的財政收,似乎難以支撐新機場的巨大投資。而如果沒有賣地數量的限制,那麼港督閣下完全可以來一次土地大拍賣,從而用九七年之前的財政預算,就支撐起整個玫瑰園計劃,而無需因爲工程可能九七的原因到北京方面的掣肘!
所以讓地方面同意在土地指標上讓步的前提,是不能增加港府手裡的財政實力,必須爲這部分計劃外的錢找一個,讓地的中央政府能認可的用途花出去!這實際上等於變相相剝奪了現在港府的一部分財政獨立權,對英方來說同樣是一個不小的讓步!
李嘉城並不覺得自己聯合香港地產界,就能輕易的讓中英雙方在各自的核心利益上讓步。全香港真正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的人,也只有李軒這個地下沙皇!沒錯,現在的香港開始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李軒和東方集團以及取代匯爲了香港新的地下沙皇。
匯之所以能有“香港地下沙皇”的譽,在於它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統治了香港的金融業。而隨著九七臨近,匯一方面大舉投資海外,另一方面則不斷弱化自己作爲香港影子央行的地位。
這讓香港渣打銀行和佳華銀行看到了可乘之機,在匯逐漸收在港業務,甚至把總部都要遷移到倫敦的背景下,李軒開始不斷擴張自己在香港金融領域的影響力。經過最近一的迅速擴張之後,香港渣打和佳華銀行的整實力,已經能與匯以及旗下的恆生銀行鬥個旗鼓相當!
而且與只專注於金融業的匯不同,李軒對香港的影響可謂是全方位的。比如除了不斷滲香港經濟的命脈——金融業之外,李軒對香港輿論的控制同樣十分恐怖!正是通過亞視集團旗下的一臺三刊——亞視、《明報》、《信報》、《天天日報》,李軒和東方集團才能不斷的就引導香港輿論的風,以代表香港民意的藉口,遊走在中英兩國角力的鋼繩上!
就像這次的土地指標,也只有李軒纔有可能不聲的調起整個香港的輿論,來迫使中英兩方同時讓步。李嘉城有理由相信東方集團其實早已經設計好了整個計劃,而之前鍾思遠在亞視上發聲,很可能就是整個行的開端。
李軒之所以向他開口說出這個提議,應該是希香港地產界能夠爲,配合他整個計劃的一顆關鍵棋子。至於所謂的由自己出面來聯合整個香港地產界,在李嘉誠看來只不過是看中了,長實集團已經爲香港規模最大的華資地產集團的地位而已!
李嘉城想到這裡,眉宇間的皺紋無疑更深了,腦子裡開始飛快的考慮這件事對自己和長實公司的利弊。別看東方集團沒有涉足香港地產業,但實際上李軒對香港地產界的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覷。
之前的從怡和集團手裡搶奪置地公司一役,表面上看東方集團是當了一回活雷鋒,出力最多而收穫最。但實際上許多含利益,並不是單單看表面就能夠清楚的。在此之前,香港渣打和佳華銀行之所以能夠迅速崛起,靠的是東方集團對新崛起的香港電子業的巨大影響力。
但實際上一直以來,與香港銀行業關係最切的其實是香港地產業。香港地價奇高,一個樓盤或者一棟寫字樓的開發本輒上億,地產公司不可能都用自有資金來運轉,銀行信貸纔是支撐香港地產業發展的基礎。所以八二年香港地產業崩盤後,最先被波及的就是銀行業。多家銀行陷危機的直接原因,都是投地產業的鉅額信貸發生了壞賬。
而李軒由於從一開始就沒想過進地產業爭食,所以東方集團與香港地產業的關係也就有些疏離,這從某種程度上其實阻礙了香港渣打和佳華銀行的發展。而在收購置地公司的行之後,整個香港地產圈爲止震。
先不說一起參與行的霍家、許家、郭家、林家,立刻都了東方集團的堅實盟友。李軒手的大量權在後續的減持中,其他幾家爲了籌集資金消化李軒釋放出的這些票,就幾乎與整個香港地產圈都發生了易。
香港地產圈說大還真不大,大家擡頭不見低頭見。前一刻還在爲了競標A地塊而鬥得你死我活,轉過就又可能因爲B地塊而組聯合財團。李軒主導的收購置地公司行,雖沒有讓東方集團轉型進軍地產業,卻也讓東方集團深化了與香港地產圈的關係。其中益最大的自然就是香港渣打和佳華銀行,要知道從八四年之後,香港地產業就再次進新一的景氣週期。
當然,東方集團對香港地產圈的影響也絕不僅僅只是信貸融資的掌控上,實際上東方集團及其直接和間接關聯方所所擁有的強大購買力,幾乎影響到了香港的方方面面。
以沙田周邊地區的地產業爲例,因爲東方研究院的香港研究中心坐落於香港中文大學的隔壁,以至於幾千名平均年薪超過20萬港幣的工程師,把安家的首選都瞄準了上班更近的沙田周邊地區,而不是九龍和港島的市中心。這直接導致了沙田地區的房價連年猛漲,已經快與市區的房價齊平!
由於地去年的政-局盪,使得香港出現了八四年之後最嚴重的信心危機,全港房價在幾個月之平均跌去了近三。與中大隔海相的馬鞍山的一個海景樓盤,由於開發商現金流出現危機,被迫低價甩賣。但在全港樓市大跌的況下,購房者寥寥無幾。
結果不差錢的東方研究院工程師們,一星期就組團吃下了兩棟二十五層樓,共計150套的海景房。要知道這個海景樓盤全部都是超過1000呎的大戶型,即使打折後每呎均價也需要1200港元。
而隨後出手的東方研究院更是豪氣,直接用3.3億港幣的現金,收購了剩餘四棟共計300套的住宅樓,用以充當部分員工的新宿舍。而整個樓盤的名稱,也直接被改爲了東方之家。原本那個破產的地產商,轉眼間就解除了危機,雖然沒有賺錢,但至逃過了一劫!
可以說就算李嘉城和長實集團不出頭,李軒自己同樣有能力把香港地產業組織起來爲他所用!實際上以李嘉城一慣的經營風格,他更喜歡悶聲發財,而不是去充當這種出位的領頭人角。
但他現在卻不得不考慮,如果自己選擇在一旁看戲,萬一李軒的計劃功,那麼長實公司很可能被排斥在香港地產業新一變局的遊戲圈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