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是如何把萬縣的兩千多新近投降的士兵一起帶回去——現在夔州需要壯丁,明軍按說應該把這些人都帶回去。本來在譚弘的南大營俘虜了數百俘虜,再加上萬縣這一批總計會有三千人,比自己手下可靠的士兵還多,上路前需要準備大量的食。
萬縣的倉庫已經空空如也,趁著修整的工夫,明軍讓降軍在附近捕魚、捕獵,只是由於天氣寒冷所得有限,估計照這種工作進度,恐怕沒有個十天半月湊不出足夠行軍的糧草。沿途人煙稀,收集糧草不但會影響行軍速度,而且數量非常不可靠。
“留下一些人在萬縣。”明軍中有人提出這個建議,正符合熊蘭的心意。萬縣城防被嚴重破壞,留下明軍自己人防守太危險。如果留下一部分降軍防守的話,雖然他們可能再次叛變,但明軍畢竟要返回奉節,總不能無限期地在這裡呆下去。
明軍軍們在縣衙門裡討論了一番,遲疑不能做出決定,突然有人風風火火地衝進縣衙,向軍們報告:“韃子!韃子來了!”
“什麼韃子?休要謊報軍。”李星漢不滿地呵斥道。
“真有韃子來了。”這個士兵說,他在萬縣上游的岸邊監視捕魚的降兵,遠遠地看到有船隻沿江而下,打著清軍的綠旗。據他說船隻絕不是一艘兩艘,而是實力相當可觀的一支船隊。
周開荒不相信,向周圍的軍們問道:“你們說,韃子有實力進攻奉節嗎?”
所有人都知道奉節有文安之的大軍,消滅譚弘後附近不會遇到什麼有威脅的敵軍。
“難道重慶會爲了我們這些潰兵出大軍?”出大批軍隊需要消耗很多資,這是常識。如果重慶真捨得爲追擊潰兵而出大軍,那他們早就手了,也不該等到今天啊。
“因爲我們不是潰兵了,”鄧名輕聲說道:“我們擊潰了譚弘,鬧出的靜不算小了。”
“不知道他們來了多人?”李星漢總是一副信心十足的模樣:“鄧先生說得不錯,我們不是潰兵了,韃子來了也不過是送死罷了。”
“去看看吧。”衆人沒有心思再議論收集糧草的問題了,他們從譚弘那裡繳獲了十幾匹馬,進了萬縣城又設法搞到幾匹,足夠決策層的軍們使用。
鄧名這些日子也學會了騎馬,聽說有敵軍前來不由心中著急,自然不肯呆在衙門裡坐等消息,雖然自己騎技不太好但是肯定比走路快,就堅持跟著衆人一起去山上親眼看看況。
“我只是看看況,我不懂打仗,不會干涉這些軍的決定。”鄧名和周開荒等人一起離開萬縣,直奔上游而去。
不多時他們就策馬上山。站在制高點上,遮蔽不多,冬季視野相對開闊,山坡上有一塊一塊的梯田,長江從腳下流過,可以見遠遠的江面。
只見遙遠的江面上船帆遮蔽,清兵的船隻鋪滿了長江的水道。
“這……怕不是有三、四千人之多?”見到這樣的場面,周開荒大出意料,吃驚地說道。跟著他又看到視線盡頭的山巒背後,還有更多的敵船駛出:“不止,可能要有四、五千人。”
這裡我多說一句哈,理論上我只授權給了縱橫刊登本文,吧和其他什麼網站刊登縱橫和本人就算不願意似乎也沒什麼辦法,不過吧既然都是我的讀者,好歹給個面子加個鏈接吧,也給我增加點點擊……
「歷史爽文」熬了個夜,李寬回到了大唐,成爲李世民的二兒子楚王李寬。他曾是長安城四害之首,是李世民口中的孽子。他是世家的眼中釘,又是勳貴的最佳合作伙伴。他是商人眼中的財神爺,也是匠人眼中的救世主。他是農業發展的助推劑,是科學技術的奠基者。他是番邦屬國的噩夢,是大唐開疆拓土的功臣。……且看李寬在“全才系統”的助力下,帶著大唐百姓走向奔小康的生活。
數理化三料博士回到了崇禎時期。距離大明滅亡只要十幾年了。蒸汽機、珍妮紡織機、蒸汽機船、後裝線膛槍……一場工業革命在大明一步步開展。
國朝新立,百業待興。舉薦的文官故作驚人姿態高談闊論,已有鍵盤俠雛形。開國的武將百般受辱唾面自乾,夾著尾巴甘當受氣包。越王府中,三世子秦遊捏著被退婚的書約,看著府中拖欠下人薪俸的賬目,聽著老管家的碎碎念,只得仰天長嘆。 “這開局,完全就是地獄難度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