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馮雙禮等待鄧名重返建昌的時候,建昌的氣氛漸漸變得有些古怪。
前些日子得知鄧名喬裝打扮進城鬧事,大部分人都表達了憤慨之——畢竟狄三喜是多年認識的老同僚,被打掉好幾顆牙的悽慘樣子很令人同。至於鄧名孤城的膽,雖然這些人心裡也有點欽佩,不過既然這份勇氣是針對自己,那欽佩程度就要大打折扣,更多的是引起敵意。不人的論調就是:你和我們過不去算什麼本事?有本事去和韃子打啊。大明的宗室都是一個德行,對外寇懦弱無能,但是一沾自己人本事全來了。
大家心裡也明白這種類比有些牽強,不過看到狄三喜說話風,引發了同仇敵愾心理,這種說法得到廣泛認同。當時他們並沒有想到,僅僅一天以後,鄧名就真的去與清兵戰了。
當八百多清軍覆滅的消息傳來後,建昌的兵震驚之餘就開始議論紛紛,並把兩件連續發生的以弱敵強事件聯繫起來。對於馮雙禮的士兵來說,多年征戰下來,清廷一直是他們心目中的大敵,尤其是那些二十歲上下的士兵,從他們懂事起就一直聽別人講韃子是不共戴天的仇敵,那些爲韃子打頭陣的綠營也是仇恨的目標:這些人忘記父母祖先,爲虎作倀、喪盡天良……
可突然間,大家就要向不共戴天的仇敵投降了,把命在他們手中,也要去學那些數典忘祖的綠營了。這當然會引起軍心搖,幸好士兵們也都明白,敵人實在是太強大了,強大到連天子都棄國潛逃了,他們這些小兵投降也是不得已的事。
即便是有了投降的念頭,而且也沒有人會站出來反對軍的命令,但士兵們心中視清軍爲大敵的觀念一時還不會完全扭轉,對他們而言,得知一支驕傲的清軍——前來接投降的敵人遭到覆滅是一件很令人興的事。不僅僅是士兵,軍們彼此間議論此事時,也明顯地對鄧名有了幾分尊敬。
至於建昌附近的屯兵,他們對馮雙禮或狄三喜可沒有什麼忠誠可言。當初狄三喜吹風要投降滿清時,這些名爲士兵實爲農丁的人中的主流想法就是隨波逐流:他們沒有組織、沒有武裝、沒有將領統帥,不可能也沒有膽量去和狄三喜手下的軍隊戰;其次,這些人的想法也和狄三喜差不多:天子都跑了,難道要我一個種地的去爲大明社稷而死?
雖然這些人絕不會效法文天祥,爲皇上的社稷流盡最後一滴,但目前他們心裡還是把清廷視爲敵人,把自己看大明人。鄧名的勝利當然是大明的勝利,給建昌這裡原本十分枯燥沉悶的生活帶來了新鮮的談資,興的屯軍們現在每天閒暇時就討論這場發生在邊的戰鬥,每次討論結束的時候,多半還會挖苦馮部兵幾句——屯兵現在的看法是:鄧名到建昌來那天是手下留了,不然倡議投降的骨頭狄三喜以及他的手下也會和韃子一個下場。
對於軍心浮狄三喜也有所耳聞,現在他的境非常不好,心也很不愉快。
建昌的守軍要投降本來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意思,而是從上到下都有此心,反對派不但人而且也不堅定,有些人只是口頭抗議但是沒人想過武力抗拒。商議投降以來,建昌從未發生過一起流或自殺事件。但本來應該做全軍主心骨、頂樑柱的慶王不願意背上叛徒的名聲,那隻好由狄三喜來出頭背這個黑鍋。
正是因爲投降派爲軍中的多數,所以狄三喜掌權以來沒有到什麼阻礙,由於他辦事得力,雷厲風行地與吳三桂、李國英取得聯繫,迅速商議好還算不錯的投降條款,所以狄三喜的威始終在穩步提高。看起來,等求仁得仁的馮雙禮去北京後,狄三喜接管軍隊也是順理章的事。
沒想到的是,鄧名跳出來橫一槓,一下子把局勢都攪了。首先,狄三喜的實幹家、穩健派形象被摧毀了,現在馮部士兵和建昌屯兵議論鄧名這個主角時,肯定要捎帶上狄三喜和清軍遊擊這兩個配角。隨著主角接連取勝,形象越來越英明神武,兩個配角的形象就相應地不斷往無能、窩囊、愚蠢方向墮落。雖然清軍遊擊遙遙領先,不過跟其後的狄三喜也沒有什麼可高興的,畢竟這場賽跑的區別只是第一、第二之分,而且還沒法中途退賽。
以前同僚對狄三喜不但客氣,而且帶著敬意,但現在這份敬意不見了。這兩天狄三喜注意到三三兩兩的同僚常常揹著自己嘀嘀咕咕,說話的幾個人往往不是從容地高聲談,而是一邊說話一邊斜眼看著遠的自己,還用手擋著的一側,彷彿怕聲音飄到自己這邊來。等狄三喜走過去的時候,談的人立刻停止談話,出不太自然的笑容,然後和自己東拉西扯。狄三喜心裡的這個彆扭啊,那真是沒法兒提了。
如果只是當一個白鼻頭丑角也就罷了,可由於鄧名的勝利,讓沉寂多時的主戰派又發出了聲音,聲音還不小,並且在底層獲得了支持。那些早在狄三喜之前就提議投降的人,現在反倒一個個三緘其口,因爲沒人知道吳三桂會對這次伏擊事件做出什麼樣的反應,投降這條路已經不一定行得通了。
不但是建昌馮雙禮的部下,連城外四周的明軍都相信馮雙禮被叛徒狄三喜抓住關押起來了,雖然馮雙禮取回權利後可以找個理由赦免狄三喜,但狄三喜深知自己的大白臉形象是抹不掉了。如果主戰派重新獲勝,狄三喜豈不了罪魁禍首?馮雙禮的確沒有主持過任何投降工作,狄三喜無法指慶王幫自己分擔責任。若是有一天奉節追究此事,文安之爲了安軍心也許會赦免大衆,但是說不定會殺幾個首犯來嚴肅朝廷大x法、震懾不軌吧?哪怕只殺一個,狄三喜也知道這個人是誰。不知道慶王和同僚到時候願意不願意出力保住自己的命——爲了一個遠近聞名的廢,有沒有必要連這點面子都不給文安之?
大白臉加上了白鼻頭,狄三喜到非常大的力。
……
在建昌兵議論紛紛,等待鄧名返回的時候,他帶著十九名騎兵已經來到東川府的地界上。
通過對幾個俘虜的審訊,鄧名吃驚地發現他們一舉擊斃的居然是東川府清軍的最高長。不過隨後他就明白了,東川府人民已經逃散一空,建昌投降後東川也就沒有什麼佔領的價值。
比如保寧和重慶,兩府之地加起來,一年的稅收不過是三千兩銀子,而這兩府清廷的文武吏一年就要五千兩銀子的俸祿,至於駐軍的軍餉、行政開支、維持費用、運輸所需,都統統要靠北京撥給。其中保寧府背靠著陝西省,陝西的稅收狀況較好,土匪山賊也相對較,川陝總督李國英就利用職權從陝西遷到保寧一些戶口。
東川府位於川滇界,況比這些地方還要差。以前西營征戰川滇時路過此地數次,與西營一起多次路過的還有被追擊的兵、追擊西營的兵、先追擊西營隨後又被西營追擊的兵等許多種;接著來的就是打著兵旗號的土匪、打著西營旗號的土匪、還有什麼旗號也不打的本土匪,先後爭奪東川府的控制權。
哄哄地打了許多年,勉強保住命的百姓不是西逃建昌就是南逃昆明。
之後的幾年,孫可打算經營雲南,就出兵到距離昆明沒多遠的東川府剿匪,搜尋可以遷到雲南去的戶口;又過了兩年劉文秀開始經營建昌,又出兵到東川搬遷了一遍人口。
吳三桂帶著清軍從貴州進攻雲南,本沒有考慮過要出一支奇兵去東川府側擊昆明的計劃,防守的明軍也從未擔心過來自北面的威脅,因爲雙方都知道東川已經空空如也,無法提供軍隊行的後勤所需,哪怕是千人規模的小部隊也不行。
但是吳三桂在攻佔昆明後,很快從雲南徵召了一萬壯丁充作輔兵前往東川府,對東川府進行經營。這些輔兵修繕道路,還修建了許多倉庫、驛站和烽火臺。爲了保護也是監視這一萬剛剛徵集來的輔兵,吳三桂還向東川府派去一千人的戰鬥部隊,由剛剛被擊斃的這個遊擊統領。據俘虜供稱,這三個月來他們一直在東川府監督輔兵修建倉庫。據帶軍的遊擊說,目前還無法向東川府派駐地方,等大量的倉庫修築完,再運來更多的資,就可以考慮讓地方上任了。
從這些俘虜的話中,鄧名瞭解到雲南的清軍現在資相當匱乏,按理說東川府的建設應該不會有很高的優先級,畢竟吳三桂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繼續追擊李定國,同時穩定在雲貴的統治,設法恢復兩省的生產,保證手下和向他投降的明軍能夠吃飽飯。而且吳三桂給建昌的命令也證明了這一點,得知狄三喜打算投降後,駐紮在東川府的清軍戰兵留下了一半人看家,帶著五百兵和三百搬運輜重的民夫趕來建昌,要儘快把這裡的糧食和民夫運到雲南。
“吳賊一開始沒想到建昌會很快向他投降,他剛剛打下昆明就派人到東川修路、修倉庫,雲南的人力、糧食這麼張還要經營東川府,他是爲了什麼?”詢問俘虜後,鄧名就和衛士們討論這個問題。
“爲了攻打建昌!”周開荒第一個喊出來。
沒錯。既然周開荒都能看出建昌的重要,那沒道理吳三桂看不見。至於說建設東川是爲了恢復行政統治,多半是吳三桂、或者說那個死去的遊擊說給這幫大頭兵聽的一個藉口。東川府屬於四川地界,是李國英的地盤,吳三桂怎麼會用自己的糧食和人力爲李國英解決地方行政問題?吳三桂不可能是助人爲樂的熱心人,即使李國英曾經是他的部下也沒用。
“怎麼會只派一千人攻打建昌?”有的衛士腦子慢沒反應過來,覺得吳三桂若是真想進攻,不會只往東川派這麼點人——由於這八百兵被二十騎擊敗,就更覺得對方兵力實在太過薄弱。
“當然不是。吳三桂手裡人口、糧食都吃,要先供應雲南使用。因爲東川府一無所有,吳三桂暫時無法向建昌用兵。但他知道,一旦奪取了建昌,就切斷了所有云南兵的退路,讓他們再也得不到任何糧食補給。所以吳三桂先派一千人在東川修倉庫,運點糧食過去,等到手裡兵馬有富裕,建昌又不費什麼力氣就能拿下,吳三桂也就會順手把建昌取了。”
建昌的明軍軍心渙散,是戰是降爭論不休,如果吳三桂真派五千兵馬前來,拿下建昌絕對是輕而易舉,僅僅這剛被消滅的八百清兵就能對建昌構相當的威脅。但是現在不清楚吳三桂手裡是不是有了幾千富裕兵馬,東川府那裡倉庫修了多,已經運到了多糧食。
如果吳三桂很重視建昌的話,就會對明軍的主降派竭力拉攏,對於這次襲擊事件不予追究、不施加懲罰,就算吳三桂不清楚是不是建昌兵進行的伏擊,但仍然可以對主降派表示他相信這是一起偶然的孤立事件,是建昌殘餘的擁明勢力的對抗行爲而和投降派無關,以此來進一步分化瓦解建昌明軍。而下次吳三桂會派更多的軍隊前來,由更得力的將領小心地帶領,到時候就不是鄧名的二十騎能解決的了。
穿衣戴甲手持兵,成王敗寇已無意,皇者之路千般血,帝途終是一場空,真龍天子我獨尊,踏骨揚灰誰人敵,馬上稱雄萬臣服,爽看回首卻獨一,苦!苦啊...空虛寂寞的苦啊!對了有人會開055嗎?或者052d也行啊?趕緊穿過來,我派一千錦衣衛十二個時辰呈球形貼身“保護”,絕不砍死你!我保證!我發四!告訴你們一個秘密,我可是帶著一
李信完全冇有想到自己通宵了兩天覆習功課之後竟然穿越到了一個陌生的唐朝.........天哪,李世民是我親叔叔???好像還很疼自己的樣子........舒服了!唐朝還有比這個更狠的靠山嗎?請務必讓我做一個清閒的太平王爺!
打工仔葉天穿越了,醒來后發覺自已竟然是一國之君。 當皇帝的感覺就是爽。 愛江山,更愛美人......
一朝穿越,成為朱元璋十七子。 賜封寧王,朱權有點皮。 朱元璋:朱家老十七,紈絝屬第一! 直到洪武六十大壽...... 這一天,有人單騎斬叛將,納哈出歸降。 這一天,有人發糧賑災民,百姓終活命。 這一天,天降祥瑞傳國璽,大明得國正。 這一天,朱元璋冊封朱權,無敵寧王!
張綉重生,誓要報仇雪恨。 這一世,我要誅曹滅劉,我要佳麗三千,我要做那九五至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