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十七節 虛招(下)
傑書的大營紮在徐州城外,這裡已經屬於江南省。如果確定要進江南作戰,那就幾乎不存在路線選擇問題,就是好沿著運河向淮安,然後通過高郵到揚州,在瓜州一帶尋找機會渡江。現在明軍主力據說駐紮在江北,這個態勢有些古怪,不過若對方真的打算與清軍在江北作戰的話,那肯定會選擇在運河上的一點,清軍的行軍路線對方肯定也是心知肚明。
這種雙方都瞭如指掌的行軍路線有利也有弊,雖然向不可能瞞得過敵軍的耳目,但也不太可能會遭到伏擊,因爲悉地形的嚮導太多,而且沿途每一個位置都得到了仔細的研究。尤其是遏必隆的傷心地高郵,輔政大臣很盼明軍會選擇在這裡應戰,然後用一場勝利來祭奠他沒來得急趕到增援的先帝。
現在已經進江南的清軍就沿著運河分開,在江南省境,這一段運河和驛道基本是重合的,這條路線不但方便軍隊同行、糧草運輸,還有報傳輸上的優勢。徐州北方就是山東地界,陸續趕來的綠營部隊正源源不斷地進江南,他們會先面見傑書和遏必隆,接他們的安和勉勵,然後加到備戰的大軍中。
徐州北方的驛路通過臨城驛連接滕縣,繼續向北在兗州分叉,,一支通向濟南,靠著這條驛路康親王可以瞭解山東的況,不過於七和其他山東大俠都於茍延殘狀態,山東那邊很多天都沒有來過急報了;而另外一支驛路則和運河平行,經東平、銅城、高唐以最短距離連接燕京,這條驛路保證了燕京和徐州的聯繫,而且通過它傑書可以隨時掌握運河上的運輸、調況。
對於明軍爲何雲集江北,遏必隆的看法就是明軍野心膨脹,打算和鄭功一樣尋找機會和清軍決戰,如果擊敗了清軍主力,江南就可能又一次出現大範圍倒戈的現象——鄧名擔心這樣的理會給自己造嚴重的患,但對清廷來說,關注的可不是明軍的患,而是失去江南的嚴重後果。一旦江南反正那對清廷來說就是攔一刀,失去了東南的賦稅就沒法養活西北的兵。如果出現雪崩現象導致浙江、福建、湖廣都離控制而且不能奪回來的話,那清廷就是一夜回到二十年前。
在遏必隆和李國英的反覆解釋下,傑書也意識到明軍的險惡用心,這是一場清軍本敗不起的戰爭,甚至不需要大敗,只要一場能讓鄧名加以利用宣傳的小挫,就可能帶來災難姓的後果。用李國英的說法就是:這是一場對鄧名來說賺多賠的賭博,他賭輸了頂多是死點人,而清廷賭輸了就可能會失去半壁江山——如果長江以南得而復失,就是李國英都會對清廷是否能統一天下產生懷疑。
既然絕對輸不起,連小敗仗都不能打,康親王的軍事行就必須要格外的小心,兵力永遠不嫌多,而且只要沒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打贏,就本不要去打一仗的念頭。唯一的好消息就是,信心膨脹的明軍沒有利用他們水師的優勢在長江上打游擊,看起來會和清軍在揚州府境打一場野戰,使得他們的水師優勢得不到充分的發揮。
今天上午,前去瓜州的燕京使者返回了徐州,他們已經見到了鄧名並從對方那裡得到了回覆。
這支使者團是打著鮮明的旗號沿著驛道去揚州的,所以一路平安無事,一踏淮安府就得到了兩江和漕運總督衙門的重兵保護,把他們一路護送到揚州,然後又被揚州的綠營護送到了明軍營地前。
對於鄧名的回覆,傑書和遏必隆都很關心,順治已經死了快三年了,最初的憤怒和辱已經消散了大半,就算遏必隆還盼著有機會祭奠先帝,也能意識到這種願不足以和朝廷的安危相比。
多鐸進攻南京的時候,帶著的幾乎是清一的八旗部隊,而這次康親王的十萬大軍中,幾乎是清一的漢人,滿八旗只有可憐的三千人作爲督戰隊。滿人的男丁只剩下四萬出頭,而皇太極時代的兵強將,就算沒有死在這二十年裡,也都在燕京家裡抱孫子講故事了。
“鄧名怎麼說,朝廷的條件有沒有讓他顯得心?”見到使者後,康親王立刻問道。
“鄧名非常心,他顯得對談判相當急迫。”使者答道,鄧名在看完燕京的條款後立刻表示,他會盡快讓使者帶著他的反建議回燕京覆命。
聽說鄧名的這個表現後,傑書和遏必隆對視了一眼,對方急於求和的表現讓他們頓時生出了停止議和的念頭來,因爲這種表現很可能說明鄧名遇到了什麼難以克服的部問題,或許清廷咬牙關再堅持一小段時間,鄧名集團就又會像當年的孫可一樣分崩離析。
不過使者瞭解到鄧名遭到了他同盟的一致反對,除了川軍以外就沒有哪路兵馬支持議和,至不會公開附和鄧名的主張。
得知鄧名在盟友中公開討論這個問題後,遏必隆到朝廷的計劃遇到了一點麻煩,因爲本來朝廷琢磨這若是鄧名流出厭戰緒的話,可以傳播這個消息來離間鄧名和他盟友的關係——燕京本以爲鄧名不會完全不在乎他主戰派的形象的,所以會拒絕承認議和談判的存在,而滿清方面則不需要有太多的顧慮,完全可以對外宣傳是招安——當然,招安一個擊殺了先帝的反賊也是夠丟臉了。
“最後因爲所有人都反對,鄧名說他無法立刻答應朝廷的招安請求,不過他還是給了迴文。”
使者把鄧名給的迴文遞上,其實這就是鄧名的反建議,其中說爲了長江沿岸的百姓能安居樂業,鄧名願意暫停攻勢四年,讓百姓能夠修養生息,作爲回報,清廷首先要停止攻擊明軍領地四年,不僅是四川,也包括其他打著明軍旗號的部隊,認證截止時間就是停火協議生效時間;其次,清廷允許明軍船隻自由進長江,不得以任何藉口阻攔也不得稅;爲了保證以上協議的順利實施,鄧名要求川陝總督、湖廣總督、兩江總督和漕運總督四位總督和沿江各位巡都遣一子去都,以保證他們不會私下做小作破壞停火協議。
鄧名稱他認爲這個停火協議是通向明清和談的堅實一步,因爲他爲人明磊落,所以也不會在和平來臨前要求清廷主出讓省份地盤,所以停火協議以實際控制線爲準,不要求清廷額外的補償,除非鄧名能夠說服盟友和永曆天子接最終的和約。反過來,在停火協議達前,鄧名也不會停止軍事行。
“這賊,連暫時罷兵都做不到,如何能夠讓朝廷相信他是真心想就的?”傑書冷冷地說道,當初和鄭功談判的時候,至閩軍還會做出暫停進攻的姿態來,雖然事後證明鄭功和張煌言是在積聚力量想搞一把大的。
“鄧名說,既然這個‘停火協議’達前雙方都有行的自由,那誰也不用擔心這是對方的緩兵之……”
聽到這裡傑書也忍不住出了笑意,這個鄧名中緩兵之計的次數實在是太多了,看起來終於要吸取教訓了。
“這樣才能放心大膽地談下去,而且誰要是認爲談判吃虧,完全可以繼續打下去直到打或者談出一個滿意的接過來。”
聽完了使者的報告,遏必隆覺得這個方案和朝廷的預想有些不同,雖然鄧名不要求割讓省份就先實現停火顯得很有利,說不定將來還能因此給點地盤,但這個讓督遣子質很麻煩。鄧名的迴文中堅稱人質很重要,避免督因爲想立功而擅開邊釁,不過若是這樣的條件一公佈,誰都知道這不是招安了而確實是平等談判了。
當然,鄧名的真實目的是給通鄧的督找一個更好的把兒子送都的理由,雖然林啓龍可以地送,但如果有一個合理合法的藉口,對督們來說當然更好。
“鄧名說他願意繼續談判,也會努力說服夔東賊和舟山賊和他共進退,不過在達前不會停止作戰。”傑書知道這就意味著鄧名仍有阻擊、伏擊、攻擊清軍的自由——即使達了協議、無論是對著皇天后土還是祖宗神靈發誓,傑書也認爲自己還是有攻打明軍的完全自由,唯一的問題就是要權衡是否合算。
所以看到鄧名居然在這個問題上實話實說,傑書都有點了。
“聽說鄧名這個人信譽很好?”遏必隆也聽說過不關於鄧名的傳聞,他向李國英求證道。
雖然李國英不能把釋放券、優惠券、用牛換人等事例都拿出來作證,但在這個問題上他覺得有必要讓康親王和輔政大臣瞭解他們的敵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人,說不定這也是鄧名的致命弱點:“鄧名這個人……嗯……”本來李國英想說非常狡詐,但猛然想起爲了解釋鄧名爲何會一而再、再而三地中緩兵之計,他已經把鄧名形容爲天生厚道:“鄧名有個怪癖,那就是說話算數,奴才認爲他將來一定會敗死在這上面。”
遏必隆沉思了一下:“可惜這其實是和談而不是招安,我們只好相信他是個重諾,不然就很好探一下鄧名是否有誠意了。”
“大人的意思可是讓鄧名剃頭?”李國英反問道,他知道當年索尼就用這招測出來其實鄭功毫無誠意。
遏必隆點了點頭。
“這招對鄭功有用對鄧名沒用,雖然不是招安而是議和,但奴才敢說,鄧名完全不介意剃頭,都不用威脅,只要給他一萬兩銀子他就能當著使者的面剃頭,大不了等使者走了他再剃個頭好了。”李國英蠻有把握地說道:“鄧名在川、滇的時候,剃頭也不是一次兩次了。”
特別紀念小知閑閑,抗戰普通人的平凡故事,平凡人簡單抗爭才是這個世界主旋律,緬懷先烈。
穿越大唐貞觀年的李恪,本想憑著自己傳銷講師的能力,洗腦一幫忠實班底,茍著當個不起眼的小王爺。 誰知道穿越八年後,卻發現自己還帶來了一整個國家戰略儲備倉庫。 於是李恪徹底放飛了自我,要當就得當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逍遙王爺! 先整個報紙,刷刷名聲。 再整個煉鐵廠,掌控大唐鋼鐵煉製,從世家手裏搶搶錢。 接著為天下工匠和府兵謀個福利,團結一切可團結之人。 當長孫老陰人想要針對李恪的時候,卻發現,除了朝堂之上,外麵已經都是李恪了。 等李恪搞定一切,可以徹底逍遙的時候。 李世民:“恪兒啊,朕已經封你當太子了。” 李恪:“……”別啊,那個皇帝,狗都不當。
嬴政從來沒想過,自己的廢材兒子嬴瀾,竟然是在藏拙。 直到有一天,他聽見了嬴瀾心聲。 “陛下,這丹藥乃是天才地寶煉製,一粒可延壽五年!” 【拉倒吧! 吃了能活五月都謝天謝地了,還延壽五年? 】 “陛下,匈奴日益猖獗,老臣願率鐵騎親自討伐,必定踏平匈奴,揚我大秦國威。” 【踏平匈奴? 別逗了! 現在匈奴冰天雪地的,鐵騎直接給你凍傻! 】 “瀾兒啊,這次寡人被困,你是如何讓那匈奴單於開口說出寡人位置的?”
(又名:極品萬歲爺)穿越大夏成為皇帝,率先推倒蕭淑妃,從此香閨羅帳,醉心三千佳麗。但權臣當道,國庫空虛,異族虎視眈眈的問題接踵而來。秦云,只好提起屠刀,成為一代暴君!順我者昌,逆我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