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戰役結束後,傑書的大軍也班師回朝,正月剛過就已經部分返回山東。明軍在淮之戰後主後退,據說現在又去擾江西了,這讓清廷上下鬆了一口氣,因爲明軍的行倒是和清軍的宣傳相符合。之前清廷聲稱明軍慘敗,清軍順利解除江南危機,要是明軍在東南大舉攻城略地,傑書的宣傳就會引起大家的懷疑。
現在北京朝廷懷疑淮戰事不是很順利,不過即使是遏必隆都對真實況有所瞞,他聲稱淮一戰人數損失比較大的就是蒙古人。遏必隆心裡明白,失敗讓清軍的軍心渙散,而且需要補充大量的軍械、裝備,爲了恢復士氣,遏必隆計劃把軍隊分批整訓,使兵重新煥發出必勝的信念來。傑書和遏必隆在這個問題上取得了一致,那就是必須打一場勝仗,然後才能向朝廷承認淮之戰的失利。
李國英的況也不怎麼樣,因爲他的督標在淮一戰中表現極差,簡直稱得上是風而逃。要不是傑書和遏必隆通過這大半年的共事,深信李國英是朝廷的忠臣,說不定都會懷疑他是川軍的——如果擱在去年年初傑書和遏必隆對李國英印象最差的時候,說不定就真把他當做罪魁禍首綁送朝廷了。
因爲督標的表現丟盡了李國英的臉,所以他現在也配合傑書和遏必隆對朝廷儘量瞞真相,就是瞞過去的可能不大,也本著能拖一天是一天的態度。
淮一戰後,傑書和遏必隆都懷疑兩江兵和漕運兵與明軍有什麼勾結,事後林啓龍通過穆譚幫忙贖人一事更加重了他們的懷疑,覺得林啓龍和穆譚的頻繁來往給明軍刺探清軍軍、收買清軍中的貪財分子提供了機會。不過八旗兵和綠營對贖人一事倒是很支持的,既然傑書和遏必隆也都從中益,他們也不好追究林啓龍的私通穆譚問題。只有李國英覺這本不是林啓龍和穆譚有,而是鄧名一貫的政策,明軍謊稱穆譚賄、釋放戰俘只是爲了騙康親王,不過李國英無法解釋他爲何會有這樣的認識——這已經是長江沿岸封疆大吏間的常識了,最後李國英還是選擇了沉默不語。
二月後,祖澤溥向傑書他們通報,周培公帶了一羣兩江、湖廣的雜牌軍趕去膠東,配合山東綠營清剿扶清滅明軍。而祖澤溥的戰略構思就是恩威並用,以打促和。現在正在整訓的清軍還建制混,士氣低迷,所以遏必隆也不和祖澤溥搶奪在膠東練兵的機會,再說膠東尤其是牙山周邊已經被清軍上次剿匪時搶得差不多了,遏必隆覺得膠東已經相當荒涼,前去作戰不但無法提升士氣反倒可能有害軍心。
對於祖澤溥的戰略,北京也是贊同的,上次討伐膠東就花了軍費百萬銀兩,這還是在大軍基本能就地解決軍糧的前提上。現在膠東拉鋸了半年,新冒出來的扶清滅明軍又把府城、縣城都打平了,再員十萬大軍膠東,看來不花個幾百萬是解決不了的。祖澤溥還向朝廷暗示,由於康親王的橫徵暴斂,導致縉紳大批加叛軍作。聽說膠東的縉紳都反了,索尼也覺得傑書之前在膠東大概是鬧得太過了,他反覆規勸過康親王一定要小心,不要把縉紳都反了,結果還搞這個樣子。傑書也就算了,遏必隆居然也這麼不懂事。
縉紳都反了,那剿匪大軍就更不用指就地解決糧草了,最後索尼、鰲拜和蘇克薩哈商議了一下,指示祖澤溥,只要膠東肯接招安,並保證把今年的賦稅上來,那朝廷願意赦免包括於七在的禍害,而且還默認造反集團在膠東統治一段時間。
在輔政大臣看來,要是用暴力打平縉紳、大俠這些地頭蛇皆反的膠東,不花費個上千萬軍費估計不太可能,而且剿匪軍、於七軍、扶清滅明軍已經在膠東來回來去打了三、四趟了,估計大軍的犒賞戰後也都要朝廷出,無法讓他們自己手去搶了。花費這麼多,最後得到一片白地,估計十年都沒法正常納稅,輔政大臣覺得有點虧,也不符合清廷現在集中主要力量對付鄧名的戰略。
之前鄧名還盼扶清議院更進一步打青州府,把勢力繼續向西擴展,但得知康親王的大軍返回後,扶清議會權衡再三,還是沒敢繼續挑釁濟南。
一心要儘快解決山東事的周培公火速趕到,全心地投工作。和鄧名勾心鬥角了幾年後,周培公現在也是當世一流的外家和談判專家,甚至還剛剛建立了一個幫助周培公揣人心、分析對方心理的小團隊。半個月下來,周培公就和扶清議會達了圓滿的協議:包括於七在的所有義軍頭目都得到赦免,他們都不需要去濟南拜見祖澤溥;扶清滅明軍就地改變爲登、萊兩府的綠營,軍餉由本地自行解決;扣除朝廷應付給的軍餉,膠東地區應該全額繳納應付的稅收,沒有任何免稅優惠;登、萊兩府暫停科舉,直到他們允許朝廷的員重新執掌府縣大權。
雖然周培公的協議損害了朝廷對膠東地區的控制,不過卻能立刻解決問題,要是長期地鬧子那也夠讓朝廷頭疼了。現在不但不會影響今年的稅收,連原本打算給予膠東的匪災免稅都不用給了,而且就憑膠東這麼一小片地方,只要朝廷滅了鄧名或是與他議和功,重新讓自己的員恢復統治,將來和黨秋後算賬應該也是輕而易舉的事。
周培公忙著爲朝廷分憂的時候,遏必隆則在繼續給朝廷添堵,因爲膠東的事其他三個輔政大臣已經對遏必隆有所不滿了,覺得他沒有盡到自己的職責。現在遏必隆居然又在八旗兵中製造矛盾,搞出了一個什麼用蒙古人搶滿漢八旗飯碗的計劃來。
遏必隆在山東開始整訓部隊後,就一再上書朝廷,要求調一萬蒙古人補充到軍隊裡,而且立刻就要兩千蒙古兵來填補淮一戰中的蒙古人損失……不,是彌補數千蒙古人因爲忽冷忽熱而造的非戰鬥減員。相比對蒙古兵的熱,胳膊肘向外拐的遏必隆還極力想把滿洲八旗送一大半回京師,爲了達這個目的,遏必隆居然還暗中造謠說用滿洲八旗督戰效果更糟,往往綠營還沒有開始跑,滿洲的督戰隊就先都走了,沉重打擊了綠營的士氣。
遏必隆的言論在北京掀起了軒然大波,就是索尼、鰲拜也都心中不滿。不錯,由於鎮江之戰和高郵湖之戰,滿洲八旗損失了不北京和南京的老兵,所以現在直隸的旅八旗有不十七、十八歲的人,是關後纔出生的滿洲兵。這些士兵的祖父輩、父輩當年在戰場上是有功勞的,索尼他們也都還有印象,怎麼相信他們的後輩會出孬種呢?
甚至還有人在議論,認爲遏必隆此舉是在爲他侄子、婿重返旅八旗做準備。上次高郵湖之戰後,被釋放回來的滿洲軍因爲失去了皇室的信任而被解職,其中也有遏必隆的晚輩親戚。在這個問題上,其他三個輔政大臣就更不好站在遏必隆一邊了,他們也都有子弟遭到類似的遭遇,比如索尼的兒子索額圖就失去了前侍衛的顯赫位置。
凡是跟隨康親王出征的旅八旗,不但有前侍衛的好地位,還有出征的額外津,現在遏必隆居然想剝奪大批人的津和前程,是可忍孰不可忍?看到滿洲八旗羣激憤,漢八旗也跟著出來一起嚷嚷,在遏必隆散佈的謠言中,他們的親朋子弟也是跟著滿洲太君一起搶在被督戰的綠營之前走人的。
康親王也爲此到了不小的力,一開始遏必隆開始整訓部隊的時候康親王表示支持,遏必隆散佈那些不利於勁旅八旗和漢八旗的謠言時,傑書也保持沉默,沒有在第一時刻站出來主持公道。很快就有很多人到康親王府訴苦,就連安親王也寫信到前線,認爲康親王不能坐視遏必隆肆無忌憚地扶持蒙古人,哪怕太皇太后是蒙古人也不行——再說二月中旬的時候,太皇太后已經明確表示,在這個問題上堅決站在滿洲子弟一邊,哪有人不管婆家卻先去照顧孃家人的道理?
康親王公開要求遏必隆慎重行事後,前線的清軍也開始公開抱怨輔政大臣的整訓工作了。不過遏必隆並沒有立刻停止他對滿、漢八旗的不滿言論,依舊頑固地制定了考覈計劃。遏必隆表示,只有通過考覈的滿洲兵才能留在軍中,而不及格的人會被他踢回北京去,甚至丟掉前侍衛的分。
在二月最後一場大演武中,到場親自監督考覈的輔政大臣遏必隆的坐騎,意外地被多枚流矢命中,驚的馬匹將猝不及防的遏必隆掀下馬——本來以他的馬是不該出這樣的洋相的。
事後氣急敗壞的遏必隆怎麼也找不到誤中他坐騎的嫌犯,康親王在問他之後,也婉轉地勸他息事寧人,不要一意孤行地繼續他的整訓計劃。兩天後,灰心喪氣的遏必隆放棄了對軍隊的整訓,不再嘗試把滿、漢八旗中的不合格分子轟出軍隊,而康親王表示會幫助他向朝廷要更多的蒙古兵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