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穿到明朝考科舉 第150章

《穿到明朝考科舉》第150章

眾人到園子里戲樓下,剛看見臺上搭得細如人家的布景就都有些震驚。高百戶嘖嘖搖頭:“這個福壽班倒也乖,不知找誰家做的大幕布和假景,好看,有幾分本布景的意思了。”

別人都盯著看人兒,就他在那里指點怎麼布景,要不是看在他爹高公公面子上,都有人恨不能給他套了麻袋拖下去。

幸好前面的戲都是哀戚戚幽怨怨的,錦衛們不大聽,也不細計較唱詞,只看著王窈娘仙姿玉貌、王夫人吐吐得凄,也重重地喝彩,一把把地往上扔錢。

待蘆花落下埋沒母二人時,他們可都不費心猜什麼楊花飛雪,只看著那素披雪的人兒好。

王窈娘抱著琵琶到流浪時,作者們得都要跟著一起哭了,這群錦衛卻只顧著評論態、行風姿,研究遇上這樣可憐的人兒怎麼英雄救報仇。

正當這群人討論得激時,一隊錦衛忽然從臺角走出,著和他們新換的差不多時興的曳撒,人人俊俏,個個英武。打頭的一個錦衛比別人的妝更濃,長眉大眼,微厚,材又極風流,上臺來攔住窈娘盤問份。

臺下幾個巡過街的校尉拍案而起,怒道:“胡說,竟敢污蔑你錦衛爺爺!我等何曾這樣黑著臉盤問這麼可憐的子了!”

旁邊有明白人按住他,勸道:“這是謝千戶請的戲,還要連演幾天的,能是污蔑咱們的嗎?”

朱驥也訝異道:“竟有雜劇里演到錦衛,難怪你包了戲請人來看。這戲里的錦衛敢是就盤問一場,還是也幫著破案了?”

Advertisement

謝瑛看著戲臺笑了笑,低聲答道:“自然是從頭到尾都有咱們錦衛,若不是寫得咱們好,下豈能請大人與諸位同僚來看?這才剛開場,大人細往后看就知道了。”

那隊錦衛盤問了王窈娘的世后,領頭的俏小生便說:“小娘子世堪憐,志向堪敬,想我堂堂男子,前護持之人,竟比不得一弱子有俠義心麼?我怎生能這樣節烈子流落風塵?”

這才是他們錦衛的本

眾校尉喝起彩來,幾位千戶也暗嘆自己怎麼沒這運氣,帶隊遇見一位佳人。朱驥道:“要麼本上一本奏折,你們替了謝瑛在京里巡值,也省得前所諸人日夜不歇,老夫看了也心疼他們?”

那就算了吧,他們是有家有口的人,哪里能跟謝瑛這沒家累的比。

眾人說笑幾聲,臺上便演到了錦衛校尉封云要將窈娘送到客棧,教安穩住下再論其他。

眾錦衛先行退場,只余他一人護送著窈娘下場,隨即大幕落下。簾幕再開便是一間巍巍舍,中間背向人立著一個小生,一對對錦衛從屏風后轉出,最后走出一個穿碧的俊秀小生。

這人卻比別人更高大拔,材瀟灑,俊秀非凡,比之前那個救了王窈娘的封云顯得更有氣派。

他徐步走到堂上,步伐也比別人不同,走路時姿有特別的風范。底下眾人都猜著這才是真正的主角,看那步態就知不凡。

唯有謝瑛看著那高挑的姿,微微搖晃的步態,就想起崔燮鞋里取出的那塊高墊,不由得微笑起來。

Advertisement

恰好臺上的封云也作拜科,念道:“小人校尉封云,拜見千戶謝大人者。”

臺下頓時炸了,連朱同知都險些站起來,看著臺上那扮謝千戶的說:“還真有個謝千戶?前一折只說是黑盜,竟真是你們抓的那個黑盜!怨不得我看那戲子材高大,眉眼也有些像你,果然竟是扮的你?那封云又是誰?”

臺下的校尉們紛紛把封云往自己上套,名兒里有風、云二字的、辦過黑盜的,都著把自己代封云。

唯有高百戶是沒出去巡過街的,怎麼也套不上人,倒把關注點落在了別,指著臺上飾演謝千戶的小生說:“這個扮謝大人的不是盧二郎?我記著他材中平,還不及我高哩,怎麼扮上謝大人后,量看著似比別人還高一截出來?”

對啊!他演千戶的,長得比普通校尉俊俏也罷了,他們也不爭,可他那鞋也是平平的,這段兒是怎麼高上去的?

謝瑛想起崔燮顯擺鞋墊的模樣,不由得垂下眼瞼,淡淡一笑:“不過是鞋里加了墊子罷了,那墊子我也見過,穿著礙腳,不如穿高底的鞋好。諸位若真想知道,回頭我問問人家怎麼做的,不過此時不是該專心看戲麼?那王窈娘可又要出來了。”

那可得看!

前面唱的哭的就算了,后面可都是他們錦衛和那人王窈娘,看人看裳就值得仔細看幾遍了!

眾人連忙把目投到場上——

此時紗幕重開,又是封云到客棧,跟王窈娘訴說已將黑盜之事稟明千戶,他們千戶已命人排查京師外,查探黑盜的消息,要幫報仇之事。

Advertisement

窈娘懷抱琵琶彎腰道謝,愿唱一曲勞他的辛苦,便抱著琵琶唱了一套【梁州絮】以示懷:“……寒風剪,冰沙細,關山道阻如何歸?孤淚,人知……今日終得天爺天眼,不由我愿將舍,舍人每擒那賊歸。”

唱罷深深一福,臺下眾人不由得神一振,高聲喝彩,等著封云攬起佳人共赴良宵。恰正在此時,那位走路一步一頓、別有端重氣場的謝大人又出來了,封云扶起窈娘,贊孝義勇烈,愿意用人計,捉捕黑盜。

簾幕垂下來擋住了舞臺。可是孤男寡下簾子,和孤男寡加一個頂頭上司下簾子,背后能想到的東西就不一樣了——

有謝千戶這尊大佛在上頭著,他們都不敢代封云跟窈娘在后臺干些什麼了!白瞎了風云這麼個好模樣,白瞎了他們錦衛的風流裳!

眾人正批判著文人寫的戲不行,不懂廣大人民群眾的審,紗幕再度拉開,裊裊爐煙升起,屋里再度裝個雅致閨房的模樣。四名穿著對襟襖、梳著雙鬟的侍圍在一座鏡臺前。

臺上一面銅鏡正正遮住了王窈娘的臉,只能看見梳著仙髻,發鬟用染的木珠鑲了銅做金花固定。

弦管驟然撥響,四位侍齊齊后退。

鏡后的王窈娘唱著“綠云堆鬢,臉生霞脂香淡勻”,從桌后站起來,出一張眉眼修長,眉尾略細而上翹,抹得暈雙頰,雪貌臉龐。頭上鬟髻高堆,滿了首飾,兩耳戴著長長的碎珠耳環,額上間了一枚紅花鈿。上穿的是象牙對襟大袍,里襯著小高領的藕小襖,頸間戴一個鑲瓔珞的金項圈,

板折的淡黃芒從兩側打到臉上,將臉上不夠致的廓模糊了,只留下如畫的眉眼朱,烏發如云,清艷難言。

那曲兒唱的也正應景,什麼“臨風一笑不是春,疑是梨花月下魂……”

誰說文人寫的戲不好了,寫的好!就是這麼個人,這麼段兒曲就得這麼唱!

作者有話要說:

參考書是《明清散曲史》趙義山

的曲子和作者明天再上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