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獨占金枝 第440章 等不得的親審

《獨占金枝》第440章 等不得的親審

正月十五是大周員百姓出年節的日子。臨近年節的尾,長安城里的節日氛圍卻是愈發的濃了起來,各家鋪子門口掛上了元宵節的宮燈、街頭小販們也提前賣起了十五當日才有的元宵,大有趁著年節的尾狂歡一番的味道在里頭。

長安街頭一家臨街的小酒館前早早就擺上了明日才會上的生食元宵。

木頭做的推車前頭掛著一塊木板,漂亮娟秀的字跡寫于其上。

芝麻餡、豆沙餡、餡。三種皆是隨大流的元宵餡料,隨可見,只是自酒館里出來的酒客卻是幾乎人手一份的帶了些回去。

有好奇經過的路人不由奇道:“這小酒館的元宵做的特別好吃麼?”

“元宵還能做得什麼好吃法?”從酒館里出來半醉的酒客笑著說道,“不過老板娘為人實誠,又是從宮里頭出來的,向宮里頭的廚討教過手藝,做的不比大酒樓差。家自釀的辣醬才好吃,不過早被客們訂走了,一般人預定不到的。”

路人原本是隨意一問,只是沒想聽完解釋卻更糊涂了:“不是賣酒的酒館麼?怎的還有辣醬什麼東西的?”

說話間忍不住隔著酒館大開的窗戶看向里頭,干凈雅致,墻上還掛著也不知什麼人畫的字畫,沒有署名。整間酒館不比尋常那等酒氣熏天隨可見醉漢的酒館,倒皆是些斯文秀氣的文人,甜膩的酒香自里頭飄了出來,似酒卻又似比一般的酒多了些別的味道在里頭。

“倒是同茶館一般。”路人看了片刻酒館慨道,“與尋常酒館不大一樣呢!”

半醉的酒客今日心不錯,耐心富余,便拍了拍路人的肩膀,指給他看一位才自廚房里間端著酒盞出來的妙齡子。

Advertisement

見那子五秀,氣質文雅,端著酒盞施施然行于其中,態度溫和卻自有一番知禮的距離,其中落座的酒客對的態度也是頗為客氣有禮。

明明是酒館卻偏偏喝出了幾分茶館文人相的意味在里頭,還真是……與他所見的酒館皆不相同。

“那是酒館的老板娘。”酒客笑著說道,“這里的酒味道獨特卻不易醉,子也喝得,所以幾乎沒什麼人過來耍酒瘋。”

路人早被激起了心里頭的好奇,看著行于其中不卑不子,片刻之后,忽地慨:“這酒館老板娘就似是大家閨秀一般。”

“老板娘確實是閨秀出原本家中世代行醫的,只是家中犯了事,眷被投了掖庭,前幾年才放出宮來的。”酒客說道。

原是個醫道大族出的閨秀,只是沒想一朝家中犯事,從大家閨秀變了罪臣之,這際遇也是人唏噓!

路人好一番慨,看向那行于其中,態度不卑不子,眼里更是欣賞,只是還不待這欣賞轉濃,便被一旁的酒客生生澆了一盆冷水,遏止住了。

“你看看這個。”酒客指著酒館四方檐角著的“酒”字幡旗,讓路人看。

路人順著他的指向了過去,一個碩大的“酒”字寫于幡旗之上:只是明明只是隨可見甚不起眼的一個字,可寫于幡旗上的這個“酒”字偏偏那寥寥數筆卻勾寫的格外好看,看久了似乎總覺得這字寫的頗有名家風范。

難不是這酒館常客里某些個客寫的不?路人正想著,酒客接下來的話也證實了他的猜測。

“寫這字的是咱們長安城里頭如今那位大理寺的卿林卿。”酒客說道,指向幡旗角落里那枚四方的紅印,道,“喏,上頭刻了印的。”

Advertisement

路人恍然的“哦”了一聲,卻更是不解:“我也見過有名士心給常去的飯館、食鋪題字的,可這刻了印的還是見……”

倒也不是說不能刻印,而是這刻了印總覺得連帶這幡旗都變得不同了起來,同大理寺搭上了關系一般。

“有傳言這酒館老板娘是林卿的紅知己。”酒客看著原本盯著那酒館老板娘眼迷離的路人瞬間變了變臉,笑了笑,知曉自己提點的目的達到了,遂見好就收道,“老板娘開的是酒館,賣酒、賣辣醬、賣元宵的,又是大家閨秀出,我等客都尊重的很。”

話已至此,路人哪還有什麼不明白的?連忙向酒客道了聲謝。這長安城里頭果真藏龍臥虎,便是個尋常酒館老板娘都得罪不得。

酒客“嗯”了一聲,看他明白了便也未再多話,轉拂袖而去。

那路人一華袍的穿著打扮,口音卻不似當地人,話也說的不大好,再加上一臉風塵仆仆的模樣,似是從外地來京的商客。腰間還系著子贈送的香囊,可見是個手頭有些錢財又風流的。

是以自是要提點他的,莫要胡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

不過雖是歇了把老板娘也變知己的想法,路人還是進了酒館點了幾個小菜并酒來嘗了嘗。

麗端莊舉止得的老板娘待人接果真不錯,人如沐春風的,既不過分諂也不冷落于他。

路人幾杯薄酒腹,覺得果真是酒雖香,卻無幾分醉意。想了想,也起了興致,臨離開前,路人便特意要了幾壇子酒準備帶回商隊給同商隊的朋友一同嘗嘗。

“一壇西域的綠玉葡萄酒、一壇三月花開的荊桃花酒、一壇八月中秋的金桂酒。”正撥著算珠讓伙計拿酒的老板娘卻在此時突地停了下來,抬眼看向路人,問道,“這位公子可是藥商?”

Advertisement

公……公子?路人臉驀地一紅,只是口中卻是“嗯”了一聲,應了“公子”這個說法。

他如今三十有五,雖有家有室有子,可長的也不算老,被喚一聲“公子”怎麼了?

看一聲“公子”哄的那人心不錯,老板娘頓了頓,轉后的酒架上特意拿了一只小酒壇放到了桌上,笑著說道:“這是新釀的紫蘇酒,公子買了這麼多酒,這一壇便送與公子嘗嘗。”

還特意送了一小壇?路人寵若驚,連忙道謝,只是心里卻忍不住歡喜:看來他的相貌于男子中還是不錯的,居然還能因為相貌多拿到一壇酒。待得往后多加打扮,豈不也能稱上“半個潘安”了?

不過老板娘送完酒后卻沒有再同他這“半個潘安”多說什麼了,只是讓人幫他扎好了酒壇,將他送出了門。

待到路人離開之后,后頭正在釀酒做小菜的一個形健碩的丫鬟探出頭來,不解的問老板娘:“小姐,何必要多給那人一壇子酒?”

那人也瞧不出哪里有什麼特別的。方才在外頭時更是盯著家小姐,莫以為們瞧不出這人的心思,多半是了收小姐做小的想法。呸!哪來那麼大的臉呢!

不過那人也是個有心沒膽的,被常來酒館的鄭大人“提點”了一番,便收了心思。

畢竟得罪林卿這種事,尋常人不會去做。有權勢有能耐得罪林卿的,也不會為了一個酒館老板娘去得罪林卿。

畢竟這長安城可不缺人。

酒館老板娘紫蘇看著那人離去的背影搖了搖頭,頓了半晌之后,才對小丫鬟道:“阿潤,他上那子調和過的藥味我有些悉。”

那是年時還未掖庭,還不曾在大冷的天在冰冷的河水里幫貴人漿洗時的記憶了。

紫蘇閉上了眼:那麼多年過去,年的記憶已經記不大清了,只記得彼時父母尚在,族人尚在,世代行醫的大族里,尋常宅邸中種植的用以點綴宅邸泥瓦的花草在家宅里都被換了藥草,可以隨取隨用。

族中四房有個八叔叔天賦最好,不止一次被那位慈眉善目,須發皆白的老祖宗夸贊。不過天賦雖好,閑暇時的八叔叔卻最喜歡和他們這些小玩耍。有一年族里有個堂妹被蟲蟻叮咬的狠了,渾上下全是大包,慘不忍睹。八叔叔知曉了,便配了個香囊與他們掛著玩。

也分得了一個,紫蘇嗅了嗅鼻子:鼻子很好,不管是學醫還是釀酒都要求有出眾的五

八叔叔自配的那個香囊的味道此后再也不曾聞到過,同外頭坊間賣的驅蟲蟻的香囊截然不同,是他自配的。

如今過去十多年了,可方才在那客人居然聞到了一樣的味道。

紫蘇不知道這是不是巧合:若是林彥在京城,或許可以央求他幫一幫忙,查查這個人。可眼下林彥不在,即便是林彥的朋友,林彥的上峰,都不敢央求,只能用一壇紫蘇酒試探一番了。

不敢尋旁人幫忙也有的顧忌。族里當年被抄家,家族中的男子流放的流放、斬首的斬首,自掖庭被放出宮后,特意去查過一番,聽聞家中男子已然沒有人在世上了。而一同被充掖庭的子,母親們這些人也在磋磨了幾年之后沒了。到如今,除了這個巧巧放出宮的之外,只有一個堂妹仍然在世了,不過堂妹在宮中,謀上了一個的位置,沒有同一道出宮。

既然如此,這個味道的香囊當不可能再在世上出現了,可為什麼那個藥商上會有相同的味道?

這些都不知道,卻也不敢明著跟蹤那位客人。掖庭被磋磨多年的經歷早讓明白了生命的可貴,自是要小心行事的。

一想至此,紫蘇忍不住苦笑。

雖說曾經不在意,可自認識了林彥,其實……也一直想擺罪臣之這個份的。他為奔走同族中抗爭,自也想努力的試一試。

當然,這件事……也是要同他說一說的。

夜幕降臨,這條長安城主道上的夜市繁華卻方才開始。

飯點的時候,酒館中客人不多,臨街的一桌客人方才離開,挽起袖子收拾了起來。

只是才拿走了桌上的兩只空酒壺,幾個著吏部小吏袍的漢子便走了進來。

“要五壇金桂酒,捆扎好路上吃。”其中一個漢子將酒錢拍在了桌子上,不忘叮囑,“快些!”

大周吏部的小吏也不都是文吏,似這幾個形高大健碩的一看便是武吏,雖說不似兵部的武吏那般要上戰場,可來回奔走捉拿犯事的員時,這些人也時常出面。

紫蘇溫和又疏離的應了一聲“是”,轉向后廚走去。

當年族中抄家,也是著這些袍的小吏將們這些子押去的掖庭,當然記得清楚。

后幾個小吏正在閑聊說話。

“也不知這個關在晏城大牢的犯人到底有什麼重要的,不過是個殺了縣令的兇手,且人證證都有了,楊大人卻要親審!”

“是啊,緩一日我等過了元宵再走都不!”另一個小吏接話唏噓了一聲,“家里頭元宵都買好了,還沒吃呢!”

這話聽的一旁的同僚笑著取笑起他來:“你就貪那一兩只元宵不吃點會如何?”

那唏噓吃不得元宵的小吏被取笑了卻是不以為然,笑著解釋道:“你等這些還未娶妻生子的怎會懂?我貪的是那一兩只元宵麼?同家中子一同吃飯的覺你怎會明白?”

原是取笑他卻沒想到反被他將了一軍,同僚卻未生氣,只揚著拳頭給他不輕不重的意思了一下,而后笑著說道:“我雖無子,卻也有父母,往年不覺得元宵有什麼好吃的,如今倒是覺得味道不錯了。”

“所以,到了晏城,我等可要好好看看這個兇手到底是個何等三頭六臂的人,居然楊大人一日都等不得!”另一個年長些的小吏挲了一下下,蹙眉似是也有些不解,“不過是個殺了縣令的兇手而已。”

不怪他說起這話來語氣輕飄飄的,而是常年為吏部捉拿各種犯事員,以及與犯事員相關的兇徒。莫說殺了縣令的了,就連殺了三品大員甚至王公貴族的兇徒他們也捉拿過。可上頭命令這般急迫的,還是頭一遭,實在是他們有些不解。

“更何況晏城那里不是有季世子和林卿麼?這二位辦事穩妥,人也好端端的關在里頭,沒有跑掉,也不知楊大人作甚這麼急?”那年長小吏接著說了一句,搖了搖頭,不忘催促紫蘇,“老板娘,你快些啊!我們上頭催的急。”

在聽到“晏城”兩個字時,紫蘇腳下便是一頓,更別提之后“林卿”三個字了,聽罷他們的相談,紫蘇垂下眼瞼,口中道著“這就拿來”,腳下卻快步走了后廚。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