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獨占金枝 第477章 解決(六K+)

《獨占金枝》第477章 解決(六K+)

“獨占金枝 ()”

原本還算寬敞的馬車之不知道為什麼驀地仄了起來,讓人有些不過氣。

安國公說完這句話便安靜了下來,看著馬車外道路兩旁的春景,似是在認真觀景又似是在發呆。

不知多久之后,季崇言再次出聲道:“我會小心的。”說罷這句話,不等安國公的回應,季崇言的聲音便再次響了起來。

“五月初選秀, 楊衍趕不回來,楊家能做主的便也只有在京城的楊大夫人同宮中的楊妃。沒有楊衍手,楊二小姐宮的局勢并不會太好。”

既然朝堂上那些人用一年的時間搏出這麼個結果來,那麼對這個極可能影響一族朝運的大事,朝堂上的大族必會想盡辦法手干預選秀的結果。

宮得的位份、分到的宮殿,見圣的機會都有可能被干預。便是當真了天子眼,若是一不留神著了道, 病了傷了也是不能見圣的。

后宮傾軋從來不是玩笑話,原先只是因為陛下的特殊緣故, 宮中那些嬪妃已然接無子的命運而沒有過多的作,可如今卻不是了。

陛下的后宮會越來越像真正的后宮。

“沒有楊衍,楊大夫人、楊妃這些人又怎會是朝堂之上那些人的對手?后宮也好朝堂也罷,變化皆是轉瞬之間,楊衍人不在,便是累死那些信鴿,也無法第一時間知曉京城的向,楊二小姐宮面臨的局勢不會太好。”季崇言淡淡的說道,“更何況,相貌出眾放到后宮之中可不是什麼好事,倒更像個樹敵的靶子。”

先時他同姜四小姐對楊家作局不也是知曉楊衍的消息不會立時傳到江南道才的麼?

楊衍在與不在,對楊家那些眷而言關系極大。

雖然楊衍不會在江南道久呆,遲早要回來,可待到楊衍回來,楊二小姐早已宮多日了, 朝堂之上,被同樣送宮中的那些肩負家族重擔的大族之同樣不是好相與的。

Advertisement

真正的后宮會吃人, 殺人不見

“楊衍是去歲上的京, 所以細細算來,他同楊二小姐已一年有余不曾見面以及親自教導過這個兒了。時局瞬息萬變,便是楊衍自己也要隨時改變計劃。我若是將楊二小姐留下,由楊衍提點之后送回京城與眼下楊二小姐直接回京是截然不同的。”季崇言說到這里,便停了下來,不再開口了。

這些都是理由,不過于他而言,還有個最重要的理由不曾說過:他寧愿楊衍把注意力放到他的上,也不希他那麼快注意到姜四小姐。

楊衍此人行事極為謹慎,姑蘇、長安兩地相距甚遠,消息傳遞只能假手他人,此番待他回到姑蘇,定會發現他傳遞消息的手段已被人獲悉。以楊衍的謹慎,在未想到新的辦法前定然不敢再走千里快馬加急的方式傳訊。

如此的話,便只余令親信送信同飛鴿傳書兩種。鑒于之前飛鴿傳書也有可能被截獲,他想楊衍只能選擇親信親自送信這一種方法。

這個方法雖然安全,卻極為耗時,自是只能長話短說, 抓之事來傳消息,比起旁的消息,姜四小姐同楊仙芝之間孩子相爭的事便不是那麼重要了,更何況,那是一年前的事了,楊仙芝先時沒看到姜四小姐不也忘了這一茬?

而待到楊衍回京,楊二小姐已宮,宮妃與外臣見面多有不便,更何況彼時楊二小姐怕是有了更迫切的宮中敵手要理,哪還有心思管江南道的那些過去的小事?

如此一來,姜四小姐在楊衍那里極有可能被人忽略。

在楊衍那里,暫時被忽略是一件好事,他也不希姜四小姐那麼快出現在這些人的面前。

季崇言同安國公一道看向道路兩畔的景出神,不再出聲。

Advertisement

……

……

路途的偶遇只是稍作停留,午時前夕,一行人趕到了姑蘇。

楊衍掀開車簾,看向前方不遠的一行人。

為首的一人騎在高頭大馬上,周帽、袍、靴無一不缺,后的差役也是如此全袍加,如此肅重的模樣看的經過的百姓神忐忑不安,總覺得大人們下一刻就要沖出去捉拿要犯了一般,是以就連經過他們邊時都下意識的放輕了腳步,唯恐驚到了他們。

這般一看便似是來找茬的模樣……楊衍蹙眉,目落到為首的莊浩然上。

對這位新上任的姑蘇縣令,他來之前自是找人查過了。上一任的姑蘇縣令是他的人,因罪落馬之后的這一任自不可能再是他的人,而是來自朝中別的政黨。

莊浩然倚仗的是祿大夫王散。

王散與他政見多數相左,背靠的瑯琊王氏更是歷經數代不倒的大族,他手下的員也多數同王散類似,祖上皆出過名臣。這一派的人自是更偏向傳統大族,對他這等人很是排斥。

“大人!”隨行的侍從看著這位新上任的姑蘇縣令這幅來勢洶洶的模樣,忍不住道,“這位莊大人到底年輕,沉不住氣,這是準備找咱們的茬麼?”

“確實是找茬,”楊衍看著莊浩然帶著人過來,人已近至跟前,便接著開口道,“只是名為歡迎。”

這一聲雙方離的極近,不止莊浩然聽到了,連他后的差役也聽到了。差役到底不比莊浩然本人,藏不住事,聞言臉當即變了變。

這變化的臉也算坐實了莊浩然的舉

今日,莊浩然特意帶著人出門“迎接”這位一舉一皆會影響著整個姑蘇城的“楊大人”,自不會是為了歡迎。

此時一見面便被楊衍破,莊浩然倒也不慌,只似笑非笑的坐在馬上朝楊衍抬手施了一禮,道:“見過楊大人!聽說前任姑蘇縣令每每見到楊大人都要特意下馬施禮,有時甚至還要行跪禮……不巧的很,莊某現在腳有些不方便,便不下馬向楊大人施重禮了,楊大人不會怪罪吧!”

Advertisement

還能騎馬的腳不方便……這話聽的楊衍邊的侍從暗道了一句果然,這位莊縣令一開口便丟了顆釘子過來,出了獠牙。看來此行江南道,有這位莊縣令在,他們行事不會太過順暢了。

“怎會?莊大人多慮了!”楊衍對莊浩然的釘子不的接了過去,淡淡道,“我如今告假回鄉,莊大人特意出城相迎,已然極給楊某面子了。”

老狐貍當然不會輕易出真面目,對楊衍的平靜以對,莊浩然也不意外,若方才自己那顆小小的釘子就能激的楊衍怒,那也不會他老狐貍了。

不過,他倒要看看這老狐貍還能平靜到幾時。這般想著,莊浩然抬手,輕哂:“楊大人,請吧!”

……

即便那幾輛馬車從外表看著遠沒有不富戶特意給馬車鎏金鑲玉的那般闊綽,可馬車上獨屬于楊家的標志還是讓姑蘇百姓一眼便認了出來。

“楊家有人回來了?這次來的是哪個?”

曾經的楊家行事低調,雖一舉一能影響姑蘇上下,卻極在人前顯過什麼。就似是一只蟄伏在姑蘇城中的猛虎,終年閉眼打盹,刻意讓人忽視了它的存在。

可這一年的楊家,或者可以說自楊大人上京之后不久,曾經的楊家一改低調行事的作風,委實“高調”的厲害。一會兒煙花大會燒了別苑,一會兒被人徹查了賬目才知曉不行商的楊家如此富庶,一會兒又牽扯出什麼二夫人出的謠言,說楊大人殺人放火,一會兒又鬧出楊老夫人邊的老仆走丟了,楊家下令懸賞結果死了人……哦,那裕水村的人還在楊家大宅門前嚎著呢,日日經過楊家大宅門前都能看到白慘慘的一片,實在是瘆得慌。

楊家這一年如此個出盡風頭法倒是將它前頭二十年蟄伏的低調掃了個干凈,以至于如今姑蘇百姓閑著無聊說話時還能時不時的說上一兩句“楊家”的事。

先前裕水村的人在楊家大宅門前嚎,楊家上到主子,下到仆從就連出門都是的,唯恐被人盯上住問“楊家”的事。

眼下,好些時日沒見的楊家的馬車居然在外面跑了,自然引來了百姓的注意,紛紛駐足圍觀。

“這是從城門口進來的吧!應當是從外頭來的,是哪個主子回來了?”街邊賣豆花的攤販正長脖子好奇的看著熱鬧,冷不防腦袋上挨了一記栗子,回頭卻見是自家收賬的婆娘正瞪他,道:“愣著干什麼,還不快將豆花端過去給客人?”

被打痛的腦袋,賣豆花的攤販連忙從木桶里舀了豆花澆起了醬,只是一邊舀一邊還是忍不住嘀咕:“這楊家的主子……”

“還有哪個主子?”自家收賬的婆娘看了他一眼,指向距離馬車前不遠的一行騎馬的差役道,“縣衙的人領路的,還能有哪個主子?”

當然,說是領路也不恰當,中間還隔了幾個路人。倒是先時那個落馬縣令在的時候確實總為楊家鞍前馬后的,跟個跑的小廝似的。

不過即便不是領路,瞧著能讓縣衙差役出,且這個時候從外頭回姑蘇的楊家人,攤販一個激靈,頓時恍然:“是楊大人回來了吧!”

先時裕水村的人鬧的時候楊家管事就說楊大人在路上了,算算日子,腳程快些是該回來了。

楊大人回來了啊!賣豆花的回過神來眼睛頓時一亮,忙不迭地將剛做好的豆花塞進自家婆娘手里就想追過去看熱鬧,卻不妨自家婆娘手腳利索的當即又是一記栗子賞在了他的腦袋瓜上。

“你想什麼呢?楊大人回來還看得到什麼熱鬧?過去二十年,你幾時候看到楊家的熱鬧了?”將豆花推回攤販手里,讓他給客人送去,婦人打了個哈欠,懶懶道,“這楊大人回來就是理事的,往后怕是看不到熱鬧咯!”

這楊大人一回來,哪還能讓事鬧的起來?裕水村的事,說到底就是錢的事!

不過“機智”的不跟去看熱鬧的還是數,多數手頭沒什麼事的人還是連忙跟了過去。

一行人浩浩的走到楊家大宅門前,正盤坐在地上聊天說話的裕水村村民在看到趕過來的差役時便知道楊大人要回來了,畢竟昨晚已經被莊縣令提醒過了,是以立時收了地上的瓜子殼,起開始哭嚎了起來。

楊家大宅門前白慘慘的一片,再加上扯開嗓子的哭嚎聲,這形……即便是特意跑來看熱鬧的百姓此時也生出了幾分而卻步之

這嚎的也太難聽了!聽的頭都要大了。

不過,這也只是普通百姓的心思而已,有人即便面對這樣難聽的哭嚎聲反應也是平靜的,譬如翻下馬的莊縣令,又譬如這位從馬車里下來的楊大人。

莊浩然眼見楊衍下了馬車,這才朝帶著人哭的“肝腸寸斷”的裕水村村長一行人道:“楊大人來了。”

前一刻還哭的豪放的裕水村村長瞬間“委婉”了起來,擤了把鼻涕,胡發紅的眼睛,便帶著人走了過來。

“楊大人,我們村李大李二……”

“我已聽說此事,”楊衍看著他開口,沒有想象中的以勢人,也沒有刻意做出的“謙和”,反應平靜的說道,“你們道李大李二是為助人,留下一雙父母,八個孩,同兩個婦人需要安置。”

這般直奔主題……裕水村主事的幾個漢子怔了怔,不過旋即松了口氣,這樣也好,互相做戲也累得慌,倒不如開口直接把話說清楚。

是以裕水村村長當即會意站了出來,道:“大人說的是,李大李二是家中的頂梁柱,他們這一走,他家里的……誒!”裕水村村長搖頭,沒有再說下去,頗有幾分一切盡在不言中的模樣。

“好,那便算算安置這幾個人要多銀錢。”楊衍點了點頭,順著裕水村村長的話說了下去,而后便從旁的侍從手上拿過一本冊子翻了起來,“你們裕水村百姓世代以耕種為生,本來之前繞了一趟江南道都護府查了查你們裕水村每年上繳的賦稅,李大李二家中的況在村中也算貧瘠,不過本也將他們當做裕水村中尋常村民來看待,你們裕水村村民上繳的賦稅換銀錢,攤到每個人,包括老人、孩子頭上是二兩,米糧征稅占總收的三,如此算來,每個人頭上一年的收可算作六兩多一些,本便以七兩計算。李大李二膝下的孩老者皆以七兩一年來算,他們一家統共十二口人,如此便是八十四兩一年。這筆錢,楊家會給!”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