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第一百二十五章 還有更來錢的法子【第四更!求訂閱!求月票!】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第一百二十五章 還有更來錢的法子【第四更!求訂閱!求月票!】

 六百萬兩銀子的鹽稅,那就是五百萬引。

 如今鹽商們一年的鹽引數量是兩千萬引,共計二千四百萬兩銀子。

 朝廷就要二千四百萬兩銀子全拿,一分都不給鹽政衙門留。

 至于鹽政衙門的各種開支用度,那他們會稍微打點邊球,多拿一點點的鹽引來賣,這也是朝廷諸公允許的。

 如今一口氣再增加五百萬引,鹽商那邊能撐得住嗎?老百姓們會因此負擔重嗎?

 答案是很明顯的。

 對于鹽商們的影響很小,對于老百姓們反而有好,因為市場上的鹽多了,自然價格會下降一點。

 那麼有人肯定會問,為什麼朝廷和老百姓都會有好,鹽商也不會被影響的事,之前不做呢?

 原因很簡單。

 利益問題。

 鹽商們想要多賺,他們自然不愿意出更多的錢去買更多的鹽引,寧愿維持現狀。

 朝廷上的各位大佬,派系林立,很多都和鹽商們有這樣那樣的聯系,他們也不愿意鹽商那邊震了自己的一份孝敬。

 于是大家都覺得,還是現在這樣就好,不用想什麼新花樣來折騰。

 可是,如今連續三四年都遇到了不小的災害,戶部庫房前些年存下來的糧食和錢財,已經剩下不多了。

 眼看著國本都有搖的風險,許多和鹽商利益相關不大的大佬們,就積極的推進起了鹽務的革新策劃。

 在這種大義的面前,朝堂上的大佬們只能退讓,尋求一個比較合適的數額,免得竭澤而漁。

 革新派當然也不會想要竭澤而漁,所以大家都在積極的商討,尋求一個大家都能接的份額。

 只不過這種機還沒有公開。

 現在柳銘淇說起了票鹽制,皇帝才吐了一點風聲。

Advertisement

 劉仁懷擔任江南總督多年,鹽商們就是在他眼皮子底下做生意,他當然了解得最為深刻。

 六百萬兩銀子的份額,想來景和帝自己是滿足的,所以才會給柳銘淇講。

 思緒回轉,年道:“鹽務總督白恒的意思呢?”

 景和帝平聲道:“他沒有發表意見,不過卻贊同了劉仁懷的意見。”

 年笑了,“這白恒有意思的,那麼貪財,屁卻還是在皇上您這邊。”

 景和帝瞪了這個憊賴小子一眼,不過轉而也搖頭失笑起來。

 鹽務總督和漕運總督、兩位三品織造一樣,都是非常的位置,誰坐在這個位置上,都要吃飽喝足。

 就看是吃多而已。

 白恒可不清廉,他在京城都有好幾的府邸,同時各種商鋪產業一大堆,繡衛的記錄里全部都有。

 但白恒的膽子不大,遇到景和帝吩咐的事,他都能去完,每年的鹽稅也能按時按量的繳納,且鹽務從上到下都不會出子,這就已經讓景和帝比較滿意了。

 甚至于柳銘淇還懷疑,白恒每年是另外給了景和帝不孝敬的——務府雖然產業多,天下礦山都是皇帝的,但終究還是比不上白得的銀子好。

 “小子對于鹽務的事并不悉,想來劉總督和白大人都贊同的說法,也是比較靠譜的。”柳銘淇斟酌一番,給出了中規中矩的答案。

 景和帝不知道他是不是藏拙,他也懶得去多問。

 六百萬兩銀子的份額是四位丞相都比較贊同的,即便是柳銘淇有別的意見,他也不會去聽。

 不過柳銘淇說的分化鹽商的策略,倒是有意思,說不得又要用一遭了。

 那賈子明不是很注重虛名嗎?

 讓劉仁懷去他家的時候,給他過世的父母一個封號,不就好了嗎?

Advertisement

 既讓別人看到,更是讓他自己看見,從而知道跟著朝廷走的好,以后便會更加配合了。

 “只不過國家多事之秋,六百萬兩看起來很多,放在億兆百姓們之中,卻是很小很小的一筆錢。”景和帝嘆道,“可惜再也沒有像是鹽務這麼來錢的行當了。”

 大康朝的稅賦和柳銘淇知道的所有朝代的稅賦有些不一樣。

 從秦漢以來,我國的稅賦基本上就分為兩類,一類是鹽鐵酒茶瓷等稅賦,另一類就是商賦、田賦和人頭賦。

 實際上這些賦稅的類型,和大康朝都差不多。

 但大康朝的商賦占據的比例卻高出很多,大約占據了大康朝每年稅賦的四分之一,也就是二千四百萬兩左右。

 而一億五千萬人的田賦和人頭賦加起來,也僅僅只占據四分之一。

 而柳銘淇知的那些朝代,基本上田賦和人頭賦要占據一半以上,很多時候甚至是三分之二。

 沉重的力全都在了老百姓的上,這也是古代王朝都不長命的重要原因。

 唯一一個開掛的我大宋,卻又被更加開掛的大元給滅了,歷史倒退三百年。

 而我大明這不爭氣的東西,空有繁華的商貿,卻不能收起商稅來,最后落得王朝破滅。

 當然那些商人們也沒有討到好就是了,江南一地被屠了又屠,無數富商的財產全部被掠奪。

 單論這些商人來說,真是活該!

 大康朝吸取了前朝的教訓,把田賦和人頭賦規定得非常死,稅賦也不高,但對于商稅征收得卻很多,由此才能達到四分之一。

 除了鹽務,景和帝想要哪方面都困難,尤其是在想要榨出大筆錢的況下。

 你說綢?

 江寧織造和蘇州織造一年靠著國外的生意,上繳七百萬兩銀子,你再給他們增加六百萬兩的任務,直接會垮他們。

Advertisement

 瓷

 瓷銷售得倒是好,不過一年也只能收五百萬兩銀子。

 畢竟民間的許多窯廠都能做,尋常老百姓們用最簡單的就可以,不會講究

 那些做得好的,不是富商員買,就是賣到草原和海外去,市場不大,就造了收不多。

 茶務倒是也有五百萬兩,不過朝廷控制的主要是邊貿,西南、西北、東北這些地方都是窮人,能用牛馬羊、礦產等來購買,已經是不錯了。

 你想要再漲價和增加份額,他們也多半是吃不下的,還容易引發戰爭。

 這也是為什麼上一次柳銘淇建議開臨時鹽引、臨時茶引的時候,朝廷只了鹽引,并沒有茶引的原因。

 至于說田賦和人頭賦……

 呵呵

 前朝亡就亡在這個上面,反了那些窮苦老百姓,從而最終轟然倒塌。

 所以太祖立國之后,第一時間就宣布了,除非到萬不得已,不然朝廷絕對不能增加田賦和人頭賦。

 過后的幾位皇帝也遵從了這個旨意,因此大康朝的老百姓們總來說還是能活下去的,除非像是現在這樣連續幾年的大災害,不然流離失所的災民很

 看到皇帝發愁的樣子,柳銘淇遲疑了一下,輕咳了一聲:“陛下……”

 景和帝轉而看向了他,卻驀的道:“銘淇,你是不是又想到什麼缺德主意了?”

 年氣得發抖。

 小爺我為國為民的想辦法,你居然說我缺德?

 要不是我為大康朝的皇親,我才不會一天到晚絞盡腦的給朝廷想辦法呢。

 他二話不說,直接拱手:“陛下,如果沒有什麼事,小臣就告退了!”

 景和帝微微一愣,一時間沒有去挽留柳銘淇。

 關鍵時候,還是趙壽趙公公管用。

 他趕的上前幾步,拉住了柳銘淇的服,賠笑道:“世子殿下!世子殿下!您怎麼能在皇上面前說走就走呢?這話都沒有談完呢,不急不急。”

 “咳咳!”

 景和帝也不是死要面子活罪的人。

 回過神來的他也咳嗽了一聲,出了笑臉,“銘淇啊,你子怎麼這麼急?我又不是針對你什麼,不過是順口問問而已。

 你看看,之前你說的麩糠粥,實施之后,誰知道是你提出來的?

 還有臨時鹽引的計劃,我也沒有對任何人說起,我不是保護你保護得很好嗎?

 來來來,你說說你有什麼想法,如果能用的話,我一定給你多一些賞賜,保證不讓你吃虧!”

 年要的也就是個臺階。

 畢竟你總不可能跟皇上斗氣吧,這不是自討苦吃嗎?

 皇帝再和善寬厚,那也是皇帝,尊卑關系一定要謹記,不然最后會吃大虧。

 見狀他也停下了腳步,說道:“陛下您說的是。不過這一次的主意,犯忌諱更多,得罪的人更多,我不知道您敢不敢實行。”

 我就知道!

 景和帝很有些頭疼。

 連柳銘淇這個憊賴小子都這麼說了,那肯定很麻煩。

 沉默了片刻,皇帝問道:“我想問一下,它能起到什麼效果?”

 柳銘淇道:“一年之,給朝廷增加五千萬兩白銀的收,并且以后每年都至能增加兩三百萬兩的收。”

 聽到這話,皇帝倒吸了一口冷氣。

 一旁的趙壽也忍不住吞了吞口水。

 五千萬兩的收

 這可是相當于半年全國的所有稅賦了!

 如若有這麼一筆收庫,朝廷未來兩年都毫不用擔心捉襟見肘。

 單憑著這一點,他便已經肯定,皇帝肯定會聽這個主意。

 不管這個主意怎麼的損缺德,只要不及到皇帝的底線,那麼肯定都會實施!

 只不過,到底是什麼辦法,居然能賺到這麼多的錢呢?

 趙壽想來想去,都沒有半點頭緒。

 ……

 繼續寫!傍晚繼續更!跪求老爺們訂閱!投月票!!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