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紹宋 第三十章 淮左

《紹宋》第三十章 淮左

 七月并不是一個適合出行的時間。

 尤其是往南方去。

 對于趙家而言,七月尤其顯得不合適,因為他這一走,今年的中秋祭祀與太學上舍登第、殿試全都要錯開,吳貴妃所懷二胎的出生也要錯開……幾個孩子,沒一個出生前親爹是在跟前的。

 但是,為一個家,什麼時候離開京城不耽誤事呢?

 無外乎是說值不值得而已。

 而這次南巡,乃是經過朝廷重臣們的細致討論,與趙玖自己長久思索后才下定的決心……幾名重臣不約而同提出南巡的建議,并非是巧合,而是說,既然要北伐,那南方那邊的緒必須要重視,不管是鎮,還是說疏導,總得在北伐前去一趟,不能由著南北就這麼對立下去。

 不然的話,中樞這里一遇到問題就覺得是南方在拖后,南方那里每見到一個舉措就覺得是中樞在針對自己,結果就是沒有黨錮而事實上形黨錮一般的現象,繼而導致新的、大面積的、酷烈黨爭重新出現。

 從這個角度來說,隨著趙家一次次清理朝堂,推行北伐相關政略,朝堂上針對馬、李數派的排也隨之明顯起來,以至于包括趙家自己在輒避開這兩位重臣的行徑,本質上就是類似現象的現。

 當然了,這肯定是不好的,趙玖也知道不好……但所有明白人也都知道,這件事的‘初’不僅是在朝堂,更是在南方。

 除此之外,趙玖本人也希親眼去南方看一看,看一看當地的社會結構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弄清楚南方老百姓的負擔到底沉重到了什麼地步,以及南方從上到下的反戰緒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最后,到底能不能在不影響北伐這個本大計的前提下,使南方老百姓的負擔稍微緩解?

Advertisement

 故此,攘外必先安也好,察民也罷,促進國南北大和諧也好,總該去一趟的。

 不過,即便是下定了決心南行,也還是得準備妥當……

 七月初,朝廷連續發出旨意,先是對使相呂頤浩在東南的功勞予以認可、表彰,進一步提升了呂頤浩的食邑,并據食邑級別,加爵國公。

 然后,又追贈關學張載為郿伯,與王安石一起從祀孔廟。

 隨即,復又追毀靖康年間太上淵圣皇帝對司馬的追贈,免去司馬秦國公的爵位。

 按照趙家在邸報上的原話講,司馬君實此人,為人堪稱君子,治學堪稱楷模,為相卻稱誤國,正是此輩學識不,愚昧于政,以至于首開黨爭之酷烈,為靖康禍之濫觴。

 而邸報上,除了同時刊登了這三條最新的旨意外,還專門提及了趙家昔日在南白河針對蘇軾等一并元祐黨人的‘赦免’舊事,然后以四位相公的聯名的方式,明確重申了朝廷對新舊兩黨的基本態度……尊崇新黨,但對元祐舊黨不予定罪追究。

 這些加在一起,正是趙家東南之行前給南方輿論傳遞的基調——沒有惡意,但不要指著能在基本層面上趁機翻盤,有些東西是不會搖的。

 旨意之后,乃是隨行人員的挑選。

 楊沂中、劉晏隨侍不提,兩千名騎軍是猶豫了很久后才決定帶上的,雖說在國巡視還有些防備之意不免顯得難堪,但萬一真鬧出什麼事來,或者趙家自己準備做什麼事,有一支機部隊在手里,也方便彈控制。

 至于騎軍的領軍將領,朝廷里討論許久,終究是沒有敢讓騎軍都統曲大過去,更沒有讓手下全是蕃騎的李世輔帶隊,討論來討論去,最終選擇了將門出,儒將風度外顯的劉錡領軍。

Advertisement

 而其余隨行近臣,就很簡單了。

 兩位翰林學士,一個是制群中算是資歷、名頭都領銜的人范宗尹……別看三照學士只有一張臉,當年在揚州當人家下屬的時候,王安石就也曾吐槽韓琦說此人只有一張臉……能有一張臉就很說明問題了;另外一個當然是翰林學士呂本中,這是真正的四世三公之后,而且老家也算是淮南人,帶上去總是有用的。

 除此之外,閣門祗候仁保忠,中書舍人梅櫟,起居舍人領軍事統計司虞允文,新任書郎宗潁也都隨行。

 侍省也有一個久隨元佑太后居于揚州的押班邵章隨行。

 同時,為了確保東京這里運行通暢,不耽誤政事,一位公相,四位宰執,一位中丞,六位尚書則全都留守,乃是無一外廷重臣相隨。

 某種意義來講,也算是輕車簡從了。

 換種說法,甚至有些孤膽英雄深的意味了。

 總之,折騰了好一陣子,七月上旬,在更新了最新一章《水滸傳》,講述晁蓋下山被一箭死后,趙家就正式啟程,順著大運河直奔東南而去。

 第一站是南京(今商丘),此地距離開封大約兩百里,一直是跟西京并列的陪都。只不過跟一樣,這里也遭遇過一次致命的大規模兵禍——建炎二年,金國東路軍宿將訛魯補、阿里兩個萬戶率大軍南下,奔襲此,致使負責東線的大宋重臣張所殉國,繼而引發了東京留守司東側防線的全線坍塌。

 那一次,整個城市遭遇到了劇烈破壞,鄉野也被盜匪、潰兵多次劫掠。

 可能正是因為如此,屢次往返京西、關西的趙家除了覺得此地口音漸漸變得親切外,并無特殊

Advertisement

 故此,這位家只是借南京舊宮稍微歇息一日,翌日給張所稍行祭奠之禮,便即刻啟程。

 當然了,之所以這麼急,也有其他考慮——比如說三千多兵馬。

 其實,這三千五百軍隊在這個時代絕對啥都不算,北面黃河沿線就有十幾萬大軍,而且此時應該已經開始戰了。可前線是前線,后方是后方,三千多軍隊,也依然會給地方帶來沉重負擔。所以,趙玖基本上是按照行軍的方式來行進的,儀仗啥都帶了,但一路上全部收起來,只是按照軍隊規制,親自在軍中陣,然后一日四五十里,晝行夜宿而已。

 就這樣,過了南京便是兩淮,而淮北一帶,趙家更悉,也同樣沒有多留……七月下旬,天氣漸漸轉涼,氣候適宜……駕過亳州明道宮而不,繼續順大運河南下,依次穿過亳州、宿州、泗州,并從泗州青鎮離開大運河,轉向泗水,于八月初八從磨盤口渡過淮河。

 且說,早在渡淮河之前,淮南東路經略使孫近便早早派人來到淮北,乃是請旨自揚州前來迎駕,卻被趙家下旨,以秋收正盛,不易滋擾為名,不許前往接駕,只說中秋節前,他就會抵達揚州。

 要知道,淮南東路經略使孫近這個人,能被趙鼎舉薦接任自己是有緣故的,那就是此人是個君子……或者更直接一點,是個蕭規曹隨的老實人。

 本道德水平和個人守沒得說,文章寫得一等一好,上頭有什麼說法,他總是會認真執行,下面有什麼問題他也會切實考慮,一些傳統士大夫的病他該有的也有,可總歸是個老實人,絕不會生事。

 于是乎,收到旨意以后,他就真的呆在揚州不出來了。

 畢竟嘛,旨意是有道理的,農業社會,天底下最重要的便是秋收,家如此冠冕堂皇,老實人實在是不好反駁。

 但是,揚州城為淮南江北第一大鎮,集合了兩淮華之所,也是東南向北的門戶所在……莫忘了,是兩淮這地方,一年用來納稅的絹就有近百萬匹,那麼完全可以想象,即便是那些流亡貴人早已經滾回去為了歷史渣滓,可城中豪商富戶僧道士大夫,依然是天下數得著的水平。

 而且,最關鍵一點在于,他們從未遭遇過真正的戰火……真人止于淮河,東南軍局限于江南,荊襄反叛從未越過大別山,甚至之前方臘造反都沒打過長江……那麼此間安樂富庶不必多提之余,士民百姓的心態也很難離舊日巢臼。

 故此,眼見著孫近孫憲臺不如山,儼然是個傻的,本地的士大夫、鄉老、富豪,乃至于僧道知名人,卻又紛紛有些著急起來。

 每日都有人去尋孫近進言。

 這個說,家雖言中秋揚州,可自磨盤口至此地足足兩百七八十里,七日功夫哪里趕得及?不如早早迎駕,以免家在城外過個中秋佳節連個宴席都無擺。

 那個說,家來的太急,原本各行各業是想湊一湊,給家在運河上整點花樣的,現在本來不及,不如請孫憲臺路上去攔一下,也方便大家做準備。

 還有人說,家乃是北方人,這輩子最南也不過是在八公山停了下,過了淮南一路南下,會不會水土不服?恰好啊,我家中就有昔日東京來的廚娘,乃是蔡太師家里做包子餡的,當年太上道君皇帝逃到鎮江時離散的,不如發遣過去給家做湯。

 接著又有人說,揚州士民雖說見過太后,也曾見過一次逃難的太上道君皇帝(靖康前曾逃難到鎮江),卻未嘗見過正當家的皇帝,今日聞得家要至揚州,很多年輕學生都想當著家的面展示才藝,很多士大夫都想當面言事,如今秋高氣爽,為什麼不早早迎上去呢?

 況且,曠野之中,也能激發大家的詩興、禪意。

 怕只怕等家到了揚州,稍作停留,接見一下宿老,檢查一下工作,然后直接走了,那就本地士民百姓豈不是白等了?

 總而言之,孫近呆在揚州城,去做公事,下面的員、幕僚便要勸他;回到家里,妻妾子也要人請托說這些話;弄得煩躁了,去大明寺吃個素齋,大明寺的和尚也要扭扭問一句,家來了是住大明寺還是住太后的舊行宮啊?

 大明寺雖然底子薄,但到底是六七百年的古剎,房子還是很夠的。

 然而,孫近到底是趙鼎看中的君子,居然是忍住了。

 而且,這期間,萬眾矚目之下,那三千多騎步的隊列居然真就是沿途不進任何城市,不去滋擾任何地方,每日順著運河旁的道穩步南下,每晚在預定好的地方按時扎營,以一種每日四五十里的速度肅然且井然向前,一點數都無。

 恍惚中,又有說法傳來,說是行列之所以如此迅速,乃是因為本不在其中——這位家早早帶著悉揚州的潘貴妃微服出行,私訪地方利弊去了,行列中乃是那位楊統制裝家模樣云云……雖說明白人都知道家此次出行沒帶哪位貴妃,楊沂中也絕對沒膽子裝家,可依然還是引得各手忙腳起來。

 一時間,收秋稅的都小心翼翼起來。

 但不管如何了,八月十四,先有一支五六百騎的軍隊率先馳揚州,接管了街道、行宮。接著八月十五當日,上午時分,秋老虎尚未消去,那支三千人的軍隊果然按時出現在揚州城北。

 這下子,所有人都收起了七八糟的心思,士大夫們和州學學生們帶著自己的文章,退休員帶著自己的進言奏疏,富商豪客們帶著自己的寶,和尚道士們帶著自己的一張,仕百姓帶著一雙眼睛,一起隨著老實君子孫憲臺往城北而迎。

 某種意義上來說,揚州士民幾乎是傾城而出,都來看這個趙家長什麼樣。

 “來了嗎?!”

 “來了來了!龍纛已經看見了……”

 “稍有常識之人都曉得,那不是尋常龍纛,乃是金吾纛旓……只是為何不見車架?《典章》上可不只是金吾纛旓……待我再翻翻書……”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