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紹宋 第三十四章 擊劍

《紹宋》第三十四章 擊劍

 趙玖一言不發,直接看向了呂頤浩,顯然是多被許景衡說服,但依然要尊重呂頤浩的姿態。

 且說,方寸之間,兩位相公便已經切磋過去了。

 呂頤浩想強調自己是正經相公,對方卻是個返聘的,卻不料許相公正因為自己是個返聘的,反而本懶得理會呂相公,卻是讓呂頤浩想不留隔夜仇也不知道怎麼整,已經渾然落下風。

 當然,呂頤浩到底是個做事的人,沉默了一陣子后,還是緩緩點頭,于烏啼聲中下了定論:“陛下,兩浙和江東(江南東路)其實臣也不是很擔心,因為此的讀書人遠比形勢戶多,便是形勢戶也多有文風,所謂秀才造反,三年不,倒也不必怕他們……可兩淮、江西、福建路又該如何?這些地方有的是民風剽悍之所,也有的是祀巫道,誰知道會不會出禍?故此,臣以為家最要讓一萬以上的營大軍到江北,且要備好船只,做好一切準備……而且一定要軍紀最好的營前軍。”

 “那就這樣吧,正式發明旨,讓營前軍副都統王貴領一萬軍到無為軍屯駐,他們曾經此行軍北上,也算悉地方。”趙玖旋即拍板。“而呂相公辛苦些,務必讓無為軍當地府老實一些,不要鬧出當日虔州平叛,不許營軍士停留,不給供給的事。”

 “臣省的。”呂頤浩當即微微欠

 “兩位相公既然來了,關于攤丁畝之事,可還有什麼言語要提醒朕嗎?”趙玖想了一想,繼續問道。

 “有。”許景衡正言語。“臣想問家,自唐時以來,租庸調制便是例,此間充當丁服役錢的乃是絹,而絹與田租的糧食加一起,正是小室小戶男耕織所,所以能夠長久。但攤丁畝之后,百姓絹要轉形勢戶中,可形勢戶中哪來的這麼多絹?而本沒有絹,無論是買還是直接收錢,都不免有缺銀銅之憂。更不要說,若從統一制度,防止擾百姓的方向來講,便是普通小戶,永不加賦和攤丁畝之后,也該一起廢除絹之收錄,轉收錢糧……可轉收錢糧,卻又相當于迫百姓將絹賣出去,屆時又被形勢戶、豪商價,這又該如何?”

Advertisement

 趙玖聽著對方敘述,腦中卻是本能想到了又一個詞匯,那就是一條鞭法。

 只能說,自古以來,那些重要的改革都是歷史的必然趨勢……然而,現在的問題是,大宋朝缺貴金屬是缺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僅僅靠從日本搞得那幾船貴金屬置換貿易,也本就是杯水車薪。

 更不要說,許景衡最后的提醒也是對的……任何迫老百姓參與到非正常貿易的行為,都會使得老百姓平白被多剝削一次。

 所以,現在這個一條鞭法,也就是在自家腦子里轉一圈,真要搞了,真就是自尋死路。

 然而,做了七八年天子的趙玖也不是什麼初哥了,稍作思索后,卻是咬牙相對:“對此事,朕也沒有太好的法子,但有兩個原則……所謂原則,便是說如原學中的基本現象法則一般不可搖的條陳……其一,無論如何,不能本末倒置,讓給底層百姓減負的仁政變惡政,大不了把麻煩推給形勢戶便是,因為形勢戶再麻煩也不會吃虧,與之相比,貧民小戶那里實在不行還繼續收絹便是。其二,無論如何,這個永不加賦和攤丁畝的大政一定要推行下去,不能讓事因為這種衍生麻煩而起了畏之心,弄舊黨攻擊新法的局面。”

 許景衡趕笑對:“家想多了,臣沒有此意……”

 “未必一定要統一換銀銅,可以定下死律,使糧、、錢三者同位。”就在這時呂頤浩忽然冷冷。“一匹布便是兩貫錢,也是大約兩石新米!最起碼在兩浙,這個價錢,沒人能說不公道!而若錢、糧、能互通,缺銀銅便不是什麼大問題了,”

 趙玖和許景衡齊齊一怔,然后反應不一。

Advertisement

 前者一時大喜,后者卻一聲嘆氣,立即搖頭。

 “每年征稅時,各路經略使司出面,以之前一年錢糧的平均價格進行調整,給出一個公道價。”趙玖趕對許景衡解釋。“若遇災禍,便廢棄此類通價,劃出災區,專門應對……不瞞許相公,朕在東京,林尚書便與朕說過此事,乃是要統一計量,計算國,只是國家還在打仗,不好倉促推行,但如果能先以最主要的錢、、糧合通,便也算是一個大大的進步了。”

 “臣不是說不好或者不行。”許景衡見到趙家誤會,趕解釋。“臣剛剛其實也是要說這一策以作備用,甚至還想過,允許現在到戰事結束之前,讓百姓以糧、國債……畢竟,糧可以做軍糧,可以做軍資,士卒也不會有怨言,還可以反過來用國債的信譽來穩定糧的價格……”

 趙玖一時愕然:“這種良策,許相公為何不早早直接說起?”

 “因為這種事治標不治本,最多是個備用的臨時策略。”許景衡認真以對。“請家想一想,若長久用這種策略,時間一長,遇到一個蔡京當政,一個朱勔做經略使,誰能想到他們為了搜括地方會在這種定價權略上面做到什麼程度呢?而大宋之廣闊,全國統一定價又對很多地方不公平,所以,終究還是要銀錢通暢,使民間自然流通絹、糧食才對。”

 趙玖恍然點頭,卻是先看了看呂頤浩,又看了看許景衡,然后一時苦笑:“如此說來,許相公早有準備,只是想提醒朕,欠債終究還是要還的?”

 許景衡微微欠:“臣只是略盡人臣之道……沒有指責陛下、朝廷還有呂相公的意思。”

Advertisement

 趙玖隨即再笑。

 而呂頤浩卻忽然出聲:“家,既然已經有了決心和備用方略,便該放手去做了!北伐之后的事,就等北伐之后再說,此間事本就是為北伐而起的!”

 “正要借呂相公之清厲!”趙玖隨即一振,然后復又想到一事。“既然要這般做,這上書的四人是不是可以給個差遣,做個姿態?”

 用政治權力收買士大夫與豪右形勢戶,以減輕推行賦稅改革的阻力,對趙家和宰執這一層是一種不言自明的事,況且呂頤浩雖然對同僚和下屬苛刻,對待家多還是有些講究的,當即便頷首應聲:

 “這四個人臣都知道底,陸宲乃是越州人,宰執子弟,早年從郡縣開始,做過知縣、通判,甚至做到過提舉京畿茶鹽事,還曾在靖康中守住過陳留,算是有足夠實務經歷的……臣以為不妨大方些,給個通判,讓他去力行來去清查田畝;至于陳益,他父親雖只是個讀不下書的地方豪右,但終究也是以勤王之姿死在靖康中的,多算是個功臣子弟,可以給他父親一個說法,再發為一個知縣,也必然會對朝廷激涕零;倒是其余兩個,本就是混沌之輩,讓他們跟著呂學士去辦報就是了……”

 趙玖微微頷首,但不免好奇:“從文書上看,這陸宲、陳益最起碼是明白人,且呂相公說他們是什麼宰執子弟、功臣子弟,卻為何落到要在公閣里尋覓呢?”

 呂頤浩扭頭看了看許景衡,一聲不吭。

 此番占足了上風的許景衡被看的發,當即反問:“呂相公何意?”

 “好讓許相公知道。”呂頤浩微微拱手。“這陸宲之所以落到如此田地,便是許相公你和呂公相(呂好問)的作為了……”

 許景衡茫然一時。

 而呂頤浩倒也不賣關子,直接再度拱手言道:“陸宲自東南轉,曾在六賊之一朱勔麾下做過事,靖康之事起,太上淵圣皇帝登基,呂公相與許相公驟然得用,深恨六賊與新黨,卻是一面努力抗金,一面在朝中行瓜蔓抄,將剛剛擋住了金人的陸宲兄弟給認定了是賊一黨,然后一筆劃掉,攆出了朝廷……可憐當政相公親手劃掉的人,哪里還敢求前途,尤其是往后多年,呂公相與許相公愈發如日中天,便也只好在三四十歲的景棄了仕途,從此賦閑七八年,據說整日在家只以擊劍為樂,他幾個侄子,大的十幾歲,小的還不到十歲,全都號稱神,卻也被他著整日在家中擊劍。”

 許景衡目瞪口呆,卻居然不能駁斥……因為這破事他肯定是干了的,而且這破事正是他和呂好問在建炎新朝價值觀下一輩子都洗不掉的政治污點。

 從靖康期間到建炎前期,這倆人始終不能黨爭之窠臼,尤其是他許景衡,當時退得早,自以為揮一揮袖,不帶走一片云彩,卻不料不如呂好問撿起原學,日漸了半個圣人不說,今日照樣被抓回來,干他之前一直害怕的抵的‘推行新法’……當然了,呂頤浩這輩子恐怕也不知道,他沒能中樞主政,全然是某人‘肺腑一言’的結果。

 這命運啊,也真是奇怪。

 “至于陳益父親嘛。”就在許相公心思不知道飄到什麼地方的時候,稍微舒坦了點的呂頤浩繼續在烏啼聲中攏手嘆道。“倒跟許相公無關,而是跟家有些關系……”

 這次到趙玖愕然了。

 “他父親也是命不好,國家有難,家中既是豪右又是半個士人,便干脆捐家從軍,結果到了東京,也沒什麼眼,居然投了劉延慶,然后一命嗚呼……”呂頤浩難得慨。“劉延慶既死,然后劉世也死,朝廷后來便是計量功臣,也要稍作避諱的。”

 趙玖一時尷尬,也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不過,用陸宲倒也罷了,他兄長陸宰卻是不能用的。”呂相公繼續提醒。

 “哦?”趙家趕應聲。

 “靖康中,陸宰被任命為京西轉運副使……居然不敢去……若是用他,劉汲劉相公那里,卻不知道如何代了。”呂頤浩微笑以對,卻不知道是在笑什麼。

 趙玖連連頷首,從善如流。

 PS:謝琉璃琴大佬的三個萌,謝烏_13大佬的上萌,謝耶律沖哥大佬的上萌,謝鹽拌西瓜大佬的上萌,謝伊于胡底耶大佬的上萌,謝明羽霸霸大佬的上萌,謝timothyj大佬的上萌,謝納蘭茜雪大佬的上萌,謝其余四百位大佬的打賞……給大家拜個早年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