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白了,他有點被前線的慘烈與劇烈消耗給嚇到了。
唯獨話還得說回來,擔心歸擔心,現在這個況是,你也不可能冒著將戰線弄崩的危險搞什麼替換的,只能等著水軍的船過去,用八牛弩和砲車,從阿里部開始,進行戰局上的翻轉。
日頭漸漸再度發生了偏轉,時間來到下午,戰場也越發混。
前線缺口那里,激戰還在繼續,永濟渠東側的防線上,依然時不時有金軍突破,而與此同時,宋軍第二道防線的背后,已經有不下七八百尸首被擺在此,數以千計的傷員也被迫天安置在此,慘聲、聲到都是。
說起來可笑,上午時,因為這些傷亡而惶恐到需要督戰隊來維持秩序的民夫,此時見到越來越多的尸和傷員,卻反而安靜了許多,只是頂著劇烈的疲憊在那里挖。
當然,便是張逵也終于得到了機會上陣填補了一缺口。
而也就是這個時候,黃河北道東岔的河道終于被清理干凈,宋軍營水軍的船終于得以就位,并很快,對阿里部進行了一次齊。
這一次,小船上那些原本幾乎已經要被淘汰的八牛弩起到了奇效,一發下去便是三支鐵槍一般的弩矢借著船的高度,直接平平出,卻是恰好在六七百步的極限程低到地面左右,配合這集的金軍部隊,使得這種武的殺傷力達到了某種極限。
往往是一發三矢,便能瞬間使幾十人喪失戰斗力,而且橫飛,甚至當場肢分離。
與之相比,依靠拋彈道的大船上砲車加一起,恐怕也沒有一艘小船上的八牛弩來的殺傷大。
而這種安置了八牛弩的小船,營水軍一共有八艘。
第三齊結束,阿里部因為水軍打擊而造的死傷,便達到了之前一上午地面作戰的傷亡總和。
更要命的是,面對這種出其不意,且視覺沖擊力驚人的打擊,阿里部的金軍終于開始搖起來,他們不再維持隊形和戰場紀律,不等阿里的軍令傳達下來,便主的往更側的永濟渠方向,匯集與起來,以躲避八牛弩的打擊。
一時間,防線以北的狹地上,挨著東側黃河河道的區域,足足空出了一條七八百步的空白區域。
面對如此形,已經年逾五旬的真宿將、萬戶阿里稍顯猶豫,但當他注意到兩艘最北面的大船放棄了用砲車轟擊河畔,轉向直接朝更北面駛去時,卻是終于下定了決心,直接打馬走上了永濟渠上那簡易到極致的浮橋。
并很快,來到了幾乎與自己旗幟齊平的杓合大旗下。
“撤吧!”
阿里開門見山。“半日不行,再過半日也不行,莫要在此徒勞消耗兵馬!”
杓合冷冷看眼阿里:“不能沖百八十個來回的騎兵,能騎兵?”
“東面河上有營水軍的船,全都帶弩炮……沿河七八百步,已經不能立足。”阿里面無表,緩緩以對。“雖不清楚城下是什麼況,但絕對比我們更無力,拖不了多人的……若我是岳飛,待會定然要派一支兵沿東面河道出來,把我們兩面包住。”
“等他們出來再撤不遲。”杓合猶豫了一下,還是搖頭。“元城那里或許還有兵馬在拼命咬住岳飛,等我們過去。”
“宋軍已經有船去館陶了。”阿里終于說出了最后一個要命報。“若是館陶被宋軍水師帶著河對岸的宋軍一起掏了……然后此地再遣一支兵馬順著東面河道出來包住、咬住我們,咱們這兩萬人,可真就萬劫不復了。”
杓合終于變,卻又不解:“宋軍如何這麼多兵?”
“應該是將三州撤下來的營右軍銳提前調度了過來……不是三萬一城對五萬,而是三萬一城對六七萬。”阿里依然平靜。“兵力上一開始就被算計了。”
杓合憤恨難名:“王伯龍自恃份,不服都統軍令,至于貪功誤事!”
“聽我說。”阿里嘆了口氣。“杓合,我知道你跟高都統是舊,而且高都統以往遮遮掩掩,暗示自己是高麗人,這些年卻是漸漸明白說自己是渤海人……大??兄弟去后,儼然就是你們渤海人的主心骨……你害怕他出事也屬尋常。但事真沒有壞到那種地步,元城周幾十里,城一整個萬戶,還有高都統自己提前收攏的幾千渤海、高麗健兒,加上后來征發的兩三萬民夫,資也充足,軍械也充足,想守還是能守的,尤其是不出本月,咱們援軍便該到了。”
杓合依然緒難平,卻是在馬上低頭左右瞥了一眼,然后冷冷再對:“阿里將軍,我記得當日我還是個行軍猛安時,便聽說過你的名頭,素來是連幾位太子都敢當面頂撞的,如今為何這般循循善?果真是老了、信了佛的緣故嗎?”
阿里沉默了一陣子,方才平靜應聲:“信佛是有的,但此事與信佛無關,只是后來漸漸就曉得了,既要勸人,惡言惡語沒什麼好,不如好言相對,誠實以待。”
杓合長呼了一口氣,一時仰頭不語。
“你部傷亡極大。”阿里見狀依舊平靜。“先撤便是,我來為你殿后……不過此時既撤,他們無法包抄,又多步兵,應該也不會窮追。”
“搖旗!吹號!”杓合終于不再使子,而是干脆下令。“謹慎撤軍!務必將傷員帶上!”
周邊金軍早就在等這個軍令,此時得到言語,立即轟然而去,阿里也干脆回去調度兵馬。
就這樣,戰事忽然間便結束掉,而且金軍率先支撐不住……這當然不是什麼意外,但依然讓很多拼殺在第一線的宋軍大喜過……不殺紅眼的人不顧軍令,直接追殺出了缺口,但旋即遭遇到了金軍的反撲,甚至一度潰散。
但好在宋軍第二道防線匆匆提上,穩住了局勢,金軍也沒有戰。
戰事結束的非常突然,非止是缺口這里,當城上遙援軍撤走之后,城下的金軍騎兵也都紛紛在城上的示意下選擇撤離……而岳飛,居然沒有讓自己的背嵬軍從后方冒險越過永濟渠,去堵住這種金軍的回城路線,只是放任他們進城。
這麼做,當然有各種理由,譬如大名城西北一帶角樓林立,在城下戰,很容易遭到城上居高臨下的打擊;再譬如說,永濟渠這個人工河,說寬不寬,說窄不窄,又不像北面陣地部鋪設了集浮橋,未必來得及;再譬如說,高景山也是個聰明人,他甚至讓部分金軍騎兵繞道到最安全的東南水門城。
但理由終究是理由,沒做到底是沒做,而本來是可以這麼做的。
這讓部屬損失慘重,尤其是發現自家那支長斧重步兵戰死率高達兩的田師中陷到了某種極度的不安之中。
沒錯,不是憤懣和不滿,而是不安……這麼久了,田師中對岳飛,雖然稱不上是知心了然,卻也多曉得了一些對方的脾氣。
“元帥!”
下午時分,匆匆分派好前線事務,田師中便疾馳來到岳飛的四字大纛下,不及下馬,便匆匆詢問。“敵軍大潰,城中必然震,何況如此大城,周數十里,總能尋到破綻,何妨今夜便以火藥炸城,然后募死士突擊,一旦功,便可得手,以奇功?”
岳飛果然搖頭:“田都統,若是那般打算,剛剛我便該不惜傷亡,將城那騎兵盡量留在城外才對……”
田師中聞言一聲輕嘆,復又死死盯住對方,幾乎無奈:“那你何為?”
“田都統,我是這般想的。”岳飛忽然抬手,周圍近侍兵馬紛紛如水般閃開,便是扶著大纛的軍士也都主撤離,而待周圍軍士躲開,這位大宋河北方面軍元帥方才從容勒馬以對。“火藥炸城這個事,咱們只要保存妥當,不讓它什麼的,那今日炸、明日炸、后日炸,功與否,道理上都該是一樣的……”
“你是想等下去,拖住金軍主力?你是怕金軍援軍見到大名府失去,不來了,反而轉回太原?”田師中幾乎是口而出。“對不對?你過河來,固然是為了破城,但更多是想以破城為手段,替家勒住金軍主力,是也不是?你一開始,便所謀甚大!一開始,便是沖著真主力大軍才過的河!你想等到真主力過來,再破城!有沒有錯?”
岳飛坦然以對:“田兄明鑒!”
“可今日你也看到了,金軍戰力未失,兩個萬戶,我軍與之在曠野缺口戰,雙方便都損失慘重,若金軍主力抵達,我軍再炸城,來不來得及?”田師中氣急敗壞。“若來不及,六七萬主力,就在這里被金軍十四五個萬戶給一起在野地里傾覆了,難道就能使家那邊輕松了?”
“所以要繼續修工事,不留一點缺口,不去野地里浪戰!”岳飛依然平靜。“你看今日戰局,若是工事完備,沒有缺口,是不是便能妥當防衛?”
田師中在馬上搖晃了一下,顯然會意,但卻重重搖頭:“那得修到何等份上?”
“簡單。”岳飛立在馬上,抬手指點河山。“元城在黃河兩道最窄,東西不過十三四里,咱們在北面起這麼一道防線,南邊也起這麼一道防線,然后沿西河堤再起一道防線,東面河堤也起一座防線,還要跟大名城連在一起,順便再度陸地行舟,使水師夾河并行……”
田師中幾乎目眩:“你還不如說在此地包著元城建一座城呢!”
“便是當做修城又如何?”岳飛明顯不以為意。“修建一座同樣周數十里,乃至于周百里的大城……”
“這般大城,如何能守的住?”田師中依然不安。
“如何守不住?”這次到岳飛蹙眉了。“封凍之前,兩側水道若有水師,金軍主力雖到,其實無用,只能南北施展,但今日形你也看到了,他們鋪展不開兵力……守起來穩若泰山。”
“我當然知道,關鍵是封凍以后呢?”田師中怒極反笑,直接打斷對方。“如何抵擋?若不能抵擋,便只將一切上火藥炸城?你不是最忌諱這種孤注一擲嗎?萬一火藥失效……一路兵馬,一國之運,十年之功,便要葬送在這里嗎?”
“這就是關鍵了。”岳飛以手指向二人前偌大的元城。“封凍期最多四十日,實際上應該只有三十日,咱們不說火藥,只說一件事……若是高景山可以一個萬戶外加一萬多丁壯守住這座周四十里的城五六十日,我們憑什麼不能以六七萬戰兵、七八萬民夫,守住一座周一百里的城三四十日?這個地方還沒東京城大,我們的兵馬難道不如十年前的那些軍?可東京城不也守了數月,然后是城中自降的嗎?”
田師中愕然失語,卻又連連搖頭:“此地便是有夾河的地利,可倉促起壘,又如何比得上東京城?”
“起土壘,包元城,使使中兵馬不能外突;外面也設土壘,同時起壕、架拒馬、立柵欄;中起土山、設砲車,分營區,層層列列……便是后勤準備,我也讓湯懷立即去后去攻金軍那些水寨了,四十日后勤準備,必然能。”岳飛攤手以對。“請田兄明白告我,憑什麼不能守?”
田師中黑著臉,著戰馬的鬃,一聲不吭。
岳飛知對方已服,卻反而瞇起眼睛,睥睨四顧:“說白了,太原怎麼守的城、元城怎麼守的城,我們便也如何一般守便可……剛剛高景山遣人來對我講,說但有他在元城,元城便不是我能撼的……我今日亦有一語,但有我在此立壘,便也不是金軍傾國就可撼的!讓爾輩來便是!我待他們十年了!”
田師中只是著氣去看對方,卻漸漸松開了戰馬的鬃——他就沒有一次反抗對方功的。
「歷史爽文」熬了個夜,李寬回到了大唐,成爲李世民的二兒子楚王李寬。他曾是長安城四害之首,是李世民口中的孽子。他是世家的眼中釘,又是勳貴的最佳合作伙伴。他是商人眼中的財神爺,也是匠人眼中的救世主。他是農業發展的助推劑,是科學技術的奠基者。他是番邦屬國的噩夢,是大唐開疆拓土的功臣。……且看李寬在“全才系統”的助力下,帶著大唐百姓走向奔小康的生活。
唐帝國若是打贏了會對對手說:“你特麼以後老實一點,小心老子滅你全族,每年乖乖進貢!”弱宋若是打贏了會對對手說:“哎呀,你看我都打贏了,我是不是有資格談議和了?我是不是有資格進貢了?什麼?有資格了?哇,真是太讓人高興了!”朕要改變這一切!誰再敢提議和!朕誅他九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