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武俠仙俠 從柯鎮惡開始逆天改命 第104章 卓袞上師

《從柯鎮惡開始逆天改命》第104章 卓袞上師

 梵音陣陣,檀香悠悠。

 第二日一早,柯鎮惡幾人便已經起收拾停當。

 金剛門和金剛宗,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結果卻是天差地別。牦牛壯骨膏的療傷效果聽起來和醫配置的接骨膏藥也沒有強過太多。

 弄出了這樣一個烏龍,大家心里都不是很愉快。

 于是一早便要告辭。

 六人見到薩班大師的時候,他正在和一個青年僧人說話。

 看到六人過來,薩班便笑著介紹道:“諸位施主有理了,這位是我的侄子,卓袞,年時曾去中原住過幾年,也學過不漢人文化,漢話比我通,這幾日就讓他帶著諸位在寺中參觀一番。施主尋藥的事,也可找他幫忙!”

 柯鎮惡此來,本想直接告辭的,不過聽到薩班后面的話,便頓了一下,暗道,咱們在吐蕃語言不通,有個通漢話的當地人做向導自然方便許多。

 原本他就打算在邏些城中找一些會漢話的人,來當翻譯和向導的,如今聽到薩班的話,便點頭謝道:“多謝大師了,也麻煩這位小師傅了!”

 薩班微笑著點了點頭,表示沒什麼。

 青年僧人卓袞也笑著道:“我的年紀跟諸位也差不多,你們直接我卓袞就行,也不要用小師傅來稱呼我了!”

 眾人聽他話語,無論吐字發音都十分連貫清晰,帶著中原的腔調,果然比薩班要通得多,不過聽他后面那個把“小師傅”的“小”子咬得頗重,顯然是柯鎮惡稱呼他為小師傅,讓他有些沒面子。

Advertisement

 全金發最是伶俐,笑道:“卓袞大師,不知你接下來要帶我們去參觀什麼?”

 卓袞聽他也自己大師,笑得越發真誠了起來,道:“我教寺院金碧輝煌,遠不是中原大廟能比,自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清楚,諸位先跟我吃些早飯,路上再慢慢分解吧!”

 眾人皆說好。

 卓袞帶著六人品嘗了糌粑、牦牛、腐渣粥、青稞酒。

 韓寶駒贊道:“糌粑我們一路也吃過不,但寺里的似乎更加味可口一些,還有這酒,滋味真是不錯。”

 全金發笑問道:“卓袞大師,你不是出家人麼,怎麼也吃喝酒?”

 卓袞道:“我們宗自有戒律,但與顯宗不同!這是三凈,我倒是可以吃一些的!”

 張阿生也不知道什麼是三凈,但卻聽過家鄉說書人曾經說過的一句話,便笑道:“這莫非就是酒穿腸過,佛祖心中留!”

 這話乃是禪宗高僧道濟說過的話,道濟此人雖不遵清規戒律,但佛法深,心懷慈悲,如今還在建在,但其故事已經開始在臨安附近流傳。

 江南七怪近在嘉興,自然聽過他的故事。

 卓袞雖去過中原,不過還是在金國境,并沒有聽過道濟的故事,聽到張阿生的話,點頭笑道:“張施主果然有慧!”

 張阿生笑道:“這話不是我說的,是聽說書人講的,跟我可沒什麼關系。”

Advertisement

 卓袞笑道:“不單單是這話,這話說出來看似境界很高,但是一般僧人若是以此為行為標準難免墮魔道。貧僧觀施主金剛之相,面目歡喜,與佛有緣。”

 全金發笑道:“卓袞大師是看中了我五哥的頭了吧,哈哈!不瞞你說,我五哥在江南的確有個笑彌陀的雅號!”

 張阿生道:“我這頭發是練功掉的,我也一直很苦惱!”

 其實柯鎮惡六人中的確有一個和尚,那就是慧遠,不過慧遠雖是和尚,但卻兩個月沒有清理過頭皮,如今倒有一頭蓬松短發,而張阿生卻因為功夫的原因,囊閉鎖,一頭發都沒有了。

 卓袞道:“我知道,張施主該是練了一門不錯的功,不過這功夫對損傷頗大,等到四五十歲后,年老衰,或有氣攻心,暴斃之患!”

 張阿生聞言倒不怎麼在意,笑呵呵道:“四五十歲也差不多了,還有二三十歲好活……”

 卓袞道:“現在我更相信施主的佛緣了!”

 張阿生可以不在乎生死,柯鎮惡可不能不在乎,重生之后,他最心的其實就是這個弟弟,聽到卓袞的話,便問道:“不知卓袞大師可有辦法消解此患!”

 卓袞面微笑,頗有寶相莊嚴之,自信道:“這不過只是一個小小的患而已,我金剛宗中正有一法,適合施主,以施主的資質,只需修三五年,定然能夠消弭所有患,還有莫大好!”

Advertisement

 柯鎮惡忙問道:“是什麼法子?”

 卓袞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張阿生。

 張阿生本就是一副怎麼都行的子,看大哥那麼在意,便也問道:“請大師指點!”

 卓袞點了點頭道:“好,既然大家都吃好了,那貧僧就帶大家四轉轉,解決施主患的方法,就在寺中,咱們就第一個去那里吧!”

 說完,他便起,引導著六人,朝著外面走去,很快便穿過轉經回廊,來到了神殿前的廣場。

 卓袞指著廣場的西邊,道:“方法便在那里!”

 張阿生順著他所指,看向那邊,便看到三座佛殿依山而建,山坡不高,大約三十余丈,最下面一座殿建在山腳,殿門開,常有僧人進出,第二座大殿建在山腰上,殿門虛掩,門口有兩名僧人守衛,第三座大殿建在山頂,殿門閉,大殿頂上有一個巨大的轉經筒,四周掛著風鈴,隨著清風,叮鈴作響。

 而在第一層佛殿的前方,并排立著四個石雕的經筒,一人來高,周圍有不人對著那四個轉經筒看著,還有人在經筒附近的廣場上做著形態各異的作。

 那些人有僧有俗,很多都是附近的居民或者遠來的信徒。

 張阿生沒看出什麼門道,便直接問道:“我可看不明白,那些人是在練功嗎?這姿勢倒是怪異!”

 卓袞笑道:“不錯,他們是在練功,各位上前一觀便知,請跟貧僧過來。”

 七人穿過廣場,直接停在了一個經筒面前。

 有僧人看到卓袞,便紛紛恭敬地行禮,口稱:“卓袞上師!”

 上師乃是極為尊崇地稱呼,能被為上師的人,必定在某些方面有不俗的造詣,而通常這樣的人都是佛法深的老僧。

 卓袞看上去只不過二十歲剛出頭,又有何德何能被稱為上師?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