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大唐紈絝公子 241.儲君之位

《大唐紈絝公子》241.儲君之位

長安皇城,黃瓦覆蓋的紅宮牆已然在目,垛樓上刀持戟的軍士往來巡邏,庶民百姓見宮城敬而遠之。這就是大唐王朝的權力中心,它統治著遼闊的萬裏海疆。

進了它的裡面,就意味著你已經接近了最高權力的頂巔---而且,即便大唐僅僅經歷過兩代皇帝,然而在李唐皇室的皇親貴戚中,在接近這個頂巔的途中,卻都被迫無奈地葬於歷史。畢竟,在無數的野心中,能夠獲得實現的只有一個。在這個落葉飄黃的秋天,古老而莊嚴的長安城又一次見證了一次宮廷劇變。而在此後的很多年,還將見證許多此權利導致家變的人倫慘劇----不可避免。

在對造反的太子黨一干人定罪以後,李世民像是比以往蒼老了十歲一般,他甚至到現在都不敢去看李泰的。此時就像是醉了酒一樣,眼睛花,耳嗡嗡然,心頭茫茫然,只得宣布退朝。在隨太監的攙扶下,緩步地離開了太極殿,背影顯得極為凄涼。

殿的大小員山呼萬歲恭送皇上離去,然後卻是面面相覷,因為還有一個重罪犯尚未判刑----他就是侯君集。由於侯君集不僅是東宮造反的共犯,而且李泰也是死在他的手上,甚至他也沒有其他同犯的皇室緣,按理來說,應該是很好判刑才對。但正因為他所犯的罪之大。讓大臣們都不好定罪。這古代地刑罰畢竟跟現代的不一樣,雖然定的是死刑,但有各種死法,比如凌遲、五馬分或斬頭等等。而且還要考慮連坐這方面,究竟是滅幾族,對於侯君集,他們也只能等到皇上來作判決。

而在經歷了一段的鬱悶緒后,長孫凜這才意識到。侯君集把李泰給殺了!之前雖然長孫無忌早就已經告訴過他,但是當時由於心裡糟糟的以及急於去找無雙。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的蹊蹺。而現在在一直監視著東宮和侯君集的士兵了解到整個過程的一些細節后,長孫凜不由心中一----很明顯,李泰是被人借刀殺死地。

Advertisement

儘管他和李泰是一直於一種利益往的關係,而且長孫凜也深知,只要兩人地共同利益已經不一致。那麼李泰則會毫無猶豫地過河拆橋。但是長孫凜卻並不認為李泰罪該喪命,而且只要李泰不對長孫家做出諸如類似李承乾那樣的謀手段,那麼就憑李泰是長樂的親哥哥這一點,長孫凜是不會對李泰有任何的作,畢竟他知道魏王最終將要被皇帝貶為郡王,不了多大的氣候。

然而這件事地關鍵在於:除了長孫凜以外,大家可能都會以為。李承乾死後最有可能為皇帝便是李泰。也就是說,有人和長孫凜一樣掌握了目前的況,但他不了解以後將會生什麼,為了避免有可能是魏王登基,所以便藉助了侯君集的愚蠢,除掉了李泰這一後患。

而最終益的無非就是現在存活的皇子,很明顯,現在大家心裡都知道,這場風波之後益最大的就是長孫皇后剩下的兒子----晉王李治。儘管皇后已經逝世。但在後宮中地地位依然沒有人能夠搖,所以也就沒有人比李治更有資格為儲君。

儘管也有小部分聲音認為吳王李恪英武類其父,且其母楊妃乃是當今聖上最寵的妃子,也有可能為太子。但是大多數人都對李恪的隋室到不舒服。當然,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比如說----長孫無忌。

別看長孫無忌在家裡。尤其是在竇面前沒有什麼地位。但他在朝廷。在百當中,是當之無愧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位列開國二十四功臣之。拜司徒,授封趙國公的長孫無忌,毫無疑問是足以在選嫡事上說得上話的。

而且他作為場里的老資格,滿朝文武大多也都看他的眼行事,就連李世民對他也是禮讓三分。當然,這是於一種彼此信任對方地狀態,而這種狀態基源於長孫無忌多年來的忠心耿耿。

Advertisement

儘管外面是鬧騰得風風火火,沸沸揚揚,但李治這個小小年卻是置若罔聞。雖然他也曾因為青雀的死,大哥的慘到難過,但皇家無親,多年來兄弟的疏遠讓他並沒有把這個當多大的事,彷彿於己無關似地。

由於李治已經漸漸長大,由於男有別,所以他不能再粘著長樂姐姐,所以只能無奈地把自己關在書房裡看書寫字,詩作賦,自我消遣,自得其樂。這也就養了他孤僻怯弱,喜歡清靜,不拋頭面地格,他也不願意干預朝廷事務,手權利之爭。

李治從外表上看,是一個文弱、清秀,相貌與母親長孫皇後有些相似,或說更像舅舅長孫無忌,但是在氣質上卻沒有兩位歷經多事的長輩那樣剛毅、堅韌。他材高且瘦,長條形臉,兩頰因為常年缺而沒有。目逢人便低垂下來,很正面看人。

走路時,胳膊地耷拉著,一副淡漠和無打采地樣子。當年長孫皇後生怕養不活這個兒子,所以對他特別關照,母親的往往偏向於他,以至於自從皇後去世之後,李治一直都無法振作起來。所以這也是他為何比較喜歡粘著姐姐的原因,這是一個在思想上還沒戒的小孩。

在眾多的兄弟姐妹當中,李治也是最不招人顯眼的,也很引起李世民的注意。李世民就連他快長大**都沒有留意。因此,在勢利眼佔主流的後宮裡面,這個皇子似乎是不被看好的一個,要知道他上面還有一個太子哥哥和一個深皇上寵的哥哥。

然而似乎一夜之間,李治這位皇后僅存的嫡子,為了宮裡大家矚目的焦點。一時之間,那些太監、宮面對這位九皇子的時候,臉上的笑容開始燦爛許多,而聲音也更為和謙卑,就因為在一場災難之後,這個皇子也許會益,遷居到東宮,為下一代的君主。尤其是當大家看到國舅長孫無忌對這個外甥的喜,大部分人都能確定這一點。

Advertisement

而恰好長孫無忌到皇帝覲見之後,便順便來到李治居住的立政殿來看看這個外甥。他以前也經常來這裡給李治講解經史典故,評點古今得失,有時還告訴李治一些朝廷大事。舅甥二人關係一直都很融洽,甚至李治曾經跟舅舅說過,除了父皇和母后之外,他最喜歡的便是舅舅。

長孫無忌走進了李治的書房,這件書房依舊保持著皇后當年的擺設,只是四壁檀木書架上擺放了各種各樣的書籍。香爐燃著檀香,吐出縷縷的青煙。長孫無忌反倒是欣賞外甥這種簡樸和孝順,在他看來,這個孩子好比韜養晦,厚積薄。當然,對他自己未來的權勢也更有益一些。

「阿舅,你怎麼來了?是去見父皇了嗎?」李治見到舅舅進來,也是心愉悅地去迎接他。

長孫無忌臉上帶著慈祥的笑容,說道:「你兩個哥哥出了這麼大的事,舅舅想著雉奴也許心裡會有些不安,所以就過來看看。不過看你現在的氣,似乎是沒有到影響。」

李治嘆了口氣,搖搖頭說道:「本是同生,相煎何太急。大哥也真是的,不僅要父皇退位,甚至四哥也算是因他而死。不過我一個小九也拿他們沒辦法,既然無力可為之事,也就索不去管它了。」

長孫無忌則是老謀深算地笑了笑,說道:「這事也並非完全與你無關……」

李治聞言便焦急地誠惶誠恐地說道:「阿舅,我怎麼可能和大哥造反有關係呢?您是知道我的,平日里大門不出二門不,怎麼會參與大哥做那種大逆不道之事呢?」

長孫無忌見李治焦急撇清,便趕他道:「別急,雉奴,舅舅並不是這個意思。舅舅的意思是說,承乾和青雀都已經不能再為儲君了,而這太子之位必須有一人坐上去。雉奴,你作為你娘所剩的唯一的兒子,責無旁貸!」

「我?!……」李治木木地看著長孫無忌,張口結舌,訥訥地了一聲……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