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錘定音的畫面就出現在第二天清晨——也就是大明天啟五年三月十九的早朝上,當時早朝開始后,姚宗文、楊淵和馮三元等一幫子員就迫不及待的跳了出來,借口遼東軍急,建奴蠢蠢,必須立即拿熊廷弼開刀問斬,以敬效尤,同時鼓舞遼東軍民士氣。而明熹宗自然不得諮詢其他朝臣的意見,可大大出乎意料的事,一直嚷著要殺魏忠賢也不知道是不是吃錯了葯,竟然回稟道:「皇上,熊廷弼雖罪不容赦,但三堂會審定的是秋決之刑,倘若加刑,有違法典,也有傷天和,所以奴婢認為,還是等到秋決再說吧。」
「哦,忠賢你也認為熊廷弼不宜即刻問斬啊。」明熹宗點點頭,又轉問三法司的意見。魏忠賢則在肚子里嘀咕道:「崔呈秀和楊六奇說得對,現在就殺了熊廷弼,也就沒了借口繼續拉其他東林黨下水,最好還是拖到秋決,說不定又可以借著熊廷弼的案子把幾個東林黨弄下大牢去。」
魏忠賢的話本來已經夠讓人出乎預料,可是接下來東林黨元老鄒元標的話卻讓所有人更加傻眼——鄒元標大聲說道:「回稟皇上,如果要即刻斬熊廷弼,那老臣請皇上先剮王化貞!遼東之罪,王化貞大於熊廷弼,這點早已是朝廷公論,從古至今,那有先殺從犯后斬主犯的道理?現在熊廷弼已定秋決之刑,倘若額外加刑,那王化貞勢必也得加刑,所以老臣認為,要麼就維持原判,待到秋決再斬熊廷弼!要麼就同時決熊廷弼與王化貞,而且王化貞至得加到腰斬一刑!否則的話,朝廷綱紀何在?大明法典的面何存?」
閹黨老大魏忠賢和東林黨元老鄒元標都異口同聲的反對立即斬熊廷弼,金鑾殿上的魏黨員和東林黨員自然是紛紛附和,贊自己老大或者老師的意見,而那些被姚宗文一夥收買了的員見勢不妙,趕也是臨陣倒戈,或是站到魏黨一邊,或是跳出來引經據典的擁護鄒元標。只剩下姚宗文、楊淵和馮三元幾個殺熊核心大眼瞪小眼,戰戰兢兢又無可奈何。見此景,本來就沒什麼主見的明熹宗自然是出來一錘定音了,「好吧,既然諸位卿都反對現在就把熊廷弼問斬,那就等到了秋決再說吧。散朝」說罷,明熹宗又在肚子里補充一句,「朕還得去木匠活呢。」
本來已經傾向於立刻死熊廷弼的大明朝廷議論忽然轉向,差不多是異口同聲的反對即刻死熊廷弼,面對這樣的結果,最鬱悶的不是熊廷弼的老仇人姚宗文、楊淵和馮三元一伙人——而是站在他們背後遙控指揮的陳文范!花了許多銀子卻連一個水花都沒砸起來,暴跳如雷的陳文范立即聯想起張大爺和鄒元標的故事來,狡詐毫不在張大爺之下的陳文范第一直覺就是——這肯定是張好古搞的鬼,蠻子朝廷里,能夠同時拉到閹黨和東林黨元老鄒元標幫忙的人,除了蠻子皇帝恐怕就只有這個張好古了!
「傳令下去,即刻調查張好古的落腳。」陳文范咬牙切齒的命令道:「找到了他的下落,不惜一切代價,殺——無赦!」
宿敵陳文范下了必殺令,知咱們的張大爺小命如何,請看下章。
陰差陽錯間,烏龍九世善人鄭少鵬回到了大明正德年間.那是一個多姿多彩的時代,既有京師八虎的邪惡,又有江南四大才子的風流,還有大儒王陽明的心學,再加上荒誕不經的正德皇帝朱厚照.渾渾噩噩中踏進這個世界的主角,不得不爲了自己的命運,周旋在這形形色色的人物之中.東廠、西廠、內廠、外廷之間的紛爭;代天巡狩清除貪官的故事;剿倭寇、驅韃靼、滅都掌蠻、大戰佛郎機;開海禁、移民西伯利亞…,精彩的故事紛至沓來…國家和個人的命運,就象歷史長河中的一條船,因爲他的意外出現,這艘原本註定駛向沒落的巨輪,會不會偏移它的方向呢?
明末的歷史紛亂混雜,堪稱是一段由一些有著強大個人魅力的人書寫成的歷史。不論是李自成,還是張獻忠這些叛逆者,還是崇禎,袁崇煥,這些當權者,亦或是吳三桂,耿精忠這些背叛者,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的故事,就是因爲有了這些精彩的故事,明末的歷史才變得大氣起磅礴,波瀾起伏。
武朝如詩篇,風姿美如畫。 穿越了?還是庶子?沒關係,因為方正只想過悠閑的生活。 可越不想參與朝廷的事情,它就越就越陰錯陽差的糾纏你。 武朝有江湖,空有一副行俠仗義之心,卻無練武之資。 不過一切都沒有關係,擁有超時代知識的方正能在爾虞我詐的朝廷活的如魚得水,在武力為尊的江湖,他能收強者為己用。 有才子,就有佳人,朝廷丞相之女、書院院長之女、武林聖女、神女圍繞其間,到底他又會選擇誰呢?還是一網打盡?敬請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