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風流三國 第十四章 陸遜(三)

《風流三國》第十四章 陸遜(三)

陸遜對所俘之人,好生看待,厚加勞,嚴士兵前來侵擾。陸遜此舉使魏人懷,江夏功曹趙濯、弋備將裴生及夷王梅頤等人都來歸附,陸遜傾其財產,「周贍經恤」。

嘉禾五年(236年)十月,鄱(今江西波)人彭旦乘孫權調集重兵鎮廬陵李桓、羅厲起義之際,再次率眾起義。嘉禾六年(237年)二月,孫權遣陸遜督軍征討。雖遭義軍頑強抵抗,但終因眾寡懸殊,為陸遜所平。

同年,吳中郎將周祗赴鄱郡(治鄱,今江西波)徵兵,周祗問計於陸遜,陸遜認為鄱郡百姓易難安,不召不妙。周祗等不聽,果然激起民變,吳遽等人聚眾起義,殺死周祗,攻下縣城數座。豫章(郡治今南昌)、廬陵(郡治高昌,今江西吉安西南)二郡民眾也群起響應。孫權聞訊,派陸遜督師征討,吳遽被招安,部分義軍被收編,得兵8000餘人。

孫權多疑,晚年更甚。他設立中書校事監察各級吏,而校事呂壹等恃寵弄權,離間君臣,擅作威福,挾嫌報復,且手段又十分殘忍,使許多大臣人人自危,敢怒而不敢言。即使是陸遜也不敢盡言直諫,只能與潘濬竊竊私議,「言至流涕」。后呂壹事發,孫權誅殺呂壹,深以自責。

Advertisement

赤烏七年(244)正月,孫權在前任丞相顧雍死後,任命陸遜為丞相。詔書曰:「朕以不德。應其踐運,王塗未一,宄充路,夙夜戰懼,不遑鑒寐。惟君天資聰睿,明德顯融,統任上將,匡國彌難。夫有超世之功者,必應大之寵;懷文武之者,必荷社稷之重。昔伊尹隆湯,呂尚翼周,外之任,君實兼之。今以君為丞相,使使持節守太常傅常授印綬。君其茂昭明德,修乃懿績,敬服王命,綏靖四方。於乎!總司三事,以訓群寮,可不敬歟,君其勖之!其州牧都護領武昌事如故」。

陸遜素有先見之明。當初暨艷大造營府,陸遜為此多次相勸,避免遭禍。還對諸葛恪說:「在我前者,吾必奉之同升;在我下者,則扶持之。今觀君氣陵其上,意蔑乎下。非安德之基也」。廣陵楊竺獲聲名,而陸遜卻言之終敗。這些,都被陸遜言中。

不久,陸遜捲孫權兩子——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鬥爭,陸遜站在太子一邊。孫權聽信讒言,遂有廢黜太子之意。陸遜屢次上疏陳述嫡庶之分,他說:「太子正統,宜有磐石之固,魯王藩臣,當使寵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獲安。謹叩頭流以聞」。他還要求到建業當面申述自己的意見,因而得罪了孫權。太子太傅吾粲、太常顧譚也多次上疏辨嫡庶之義,反對廢嫡立庶。但是,孫權既不許陸遜還都,又以親附太子的罪名陸遜外甥顧譚、顧承、姚信等流徙。太傅吾粲因幾次與陸遜通信,竟被下獄死。孫權還多次派中使前去責罵陸遜,陸遜憂傷過度,於赤烏八年(245年)二月含恨而亡,終年六十三歲。陸遜死後,家無餘財。陸遜長子陸延早亡,次子陸抗襲爵。陸抗亦有大將之才,為吳國後期最著名的將領。

Advertisement

直到景帝孫休繼位為,才追謚陸遜為昭侯。

想到呂蒙與陸遜的命運,張浪呂蒙雖出卑微,但甚得孫權信任,而相反陸遜雖對孫權忠心,卻因功高蓋主而被害,張浪長長的談了口氣后道:「唉……!歷史的塵埃,不知埋沒了多英雄豪傑!」

見眾人仍在繼續討論,張浪也沒理會,只想吳國自開創江東以來,先有周瑜、魯肅、呂蒙,後有陸氏父子,皆為世之名將。而周瑜之赤壁、呂蒙之江陵、陸遜之夷陵、陸抗之西陵(參見西陵之戰)及魯肅之疇謀,也為世之奇策。而眾人皆文武兼備,風流儒雅,而非一赳赳武夫,則更為難得。

周、魯、陸皆為江東大戶,孫氏政權立足江東,對江東大族由最初的屠戮到而後的任用,才使諸人得以其功名,同時也使吳國得以長久不敗。

劉備天下稱雄,一世所憚,陸遜春秋方壯,威名未著,摧而克之,罔不如志。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庶幾社稷之臣矣。

著名功績:火燒八百里連營

陸遜是東吳繼周瑜、魯肅、呂蒙之後的又一個聲頗高、功績卓著的將領。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做湯之伊尹和周初之姜尚.

Advertisement

陸遜的軍事才能主要表現在他足智多謀善於用兵。在討伐山越暴時,他巧設疑兵,多建部隊番號,乘夜進山谷,到鳴起軍號鼓角之聲,造有干軍萬馬的聲勢,從心理上瓦解了叛軍。然後一鼓作氣勇猛進擊,終於用很的兵力平息了幾萬人的山越暴

巧奪荊州一戰,他利用關羽驕傲自大的弱點,以卑下的言辭寫信吹捧關羽。使關羽完全喪失警惕,全力對付曹。這樣,呂蒙才得以兵不刃輕取荊州。

夷陵之戰時,陸遜則又據敵強我弱的實際況,採取了敵深、疲敵師志的戰略方針。劉備十萬之眾來勢兇猛。陸遜則主放棄大片土地和戰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區讓給蜀軍。待蜀軍銳氣頓減之時,陸遜巧用火攻大獲勝利。從指揮藝上說,作為一軍之帥,陸遜的確是善於審時度勢,做到了知己知彼,能準確捕捉戰機,出奇制勝。

陸遜雖置行伍,卻還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他任海昌屯田都尉時,政績明顯,深百姓擁戴。他從當地土地貧瘠且連年乾旱的實際出發,一方面開倉賑濟貧民,一方面「勸課農桑,鼓勵生產」,「百姓蒙賴」,稱他為「神君」。他還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指出:「峻法嚴刑,非常王之隆業,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他建議孫權要象西漢劉邦那樣輕刑便民,用黃老之法治理國家,要盡量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這些主張說明陸遜並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