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漢國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
=
正月初一,天子率眾臣拜祭高祖、世祖廟。正月初八,拜祭天地,祈求收。正月初九,拜祭龍山忠烈臺。同日,天子下旨,大赦天下,改年號為建安。
這一切活都是在龍泉進行的。由於長公主的干涉,晉行宮暫時停建,待到春耕農閑之時再征徭役進行修繕。天子和朝廷遷到了龍泉大營。這裏過去是晉朝廷的所在地,一切設施都很齊全,雖然了一點,但並不影響朝廷的運作。
天子心俱打擊,年前病倒了。長公主日夜陪侍,親自照料,很快便痊癒了。他和長公主是親姐弟,兩人在先帝駕崩后,飽了多年的艱辛和困苦。七年來,兩人一直把對方當作自己今生唯一的寄託和依靠,所以這場小小的爭吵並沒有傷害到兩人之間深厚的。
天子的確很生氣,長公主當著大臣們的面,又是打他又是罵他,面子都丟了,但事後看到姐姐的眼淚,聽到姐姐的苦訴,他的氣也就化為烏有了。
河北是大將軍的天下,如果激怒了大將軍,激怒了河北上下,你這個天子還能坐幾天?大將軍是什麼人?當年小史侯做皇帝的時候,他差一點率軍打進了,由此可見,他什麼事不敢幹?你以為他是一隻任人宰割的溫馴豹子?你以為他現在讓出權柄是因為害怕天下人聯手打他?他連大漠都征服了,還在乎那幾個叛逆?
你想在河北待下去,想讓大將軍和朝中大臣為你中興社稷,你就要得到河北上下的擁戴,要為人人稱頌的明君,否則,你就活不長。河北的皇室後裔多得是,只要大將軍開口,誰都能做皇帝。父皇的詔是讓大將軍保住大漢社稷,而不是保你做皇帝。你腦子清醒一點,凡事多想想,不要把自己送上了絕路。
天子明白了。大將軍和河北大吏雖然對自己畢恭畢敬,但自己的境遇並沒有得到本改善,還是隨時有生命危險。不過,河北有姐姐在,自己不用象過去一樣,再整天提心弔膽了。
=
龍泉山下,天子營居中,長公主營居左,朝廷大營居右,三營連綿數里,旌旗飄揚,蔚為壯觀。
過了正月十五,大臣們隨即開始議事,議事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
首先是如何完中興大業?天下形勢已經明朗,各地州郡的勢力有大有小,用什麼辦法才能儘快平定天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商議,大臣們最後擬定了一個計策,即致力南北合縱,打擊東西連橫,爭取在最短時間擊敗勢力最為強大的袁紹。
擊敗了袁紹,不但能順利收復關、,還能震懾其它勢力,迫使這些勢力放棄武力,重歸朝廷。
袁紹是朝廷最大的敵人,曹是朝廷必殺的敵人,除了這兩勢力之外,其它各勢力都是朝廷可以合縱的對象。
河北去年先是關勤王,繼而冀州災,接著關西又丟失,損失極大,需要一段時間恢復,所以朝廷決定先派招使者到各地招。各地勢力即使不願,但在尊奉天子的前提下,他們也不至於立即和袁紹、曹一起聯手攻打河北。只要保證河北在兩年沒有戰事,那麼兩年後,北疆軍就可以展開平定天下的大戰了。
袁紹、曹一旦被消滅,北疆軍佔據,則中興大業即可在數年完。
=
其次是田制和賦稅。沒有錢糧,就無法打仗,無法平定天下。去年冀州災,計口授田制的推廣遇到了很大困難,但已經實施新田制的郡縣,都取得了不錯的效,這表明新田制達到了預期目標,能夠起到控制土地兼并、增加賦稅和穩定百姓的作用。由此,朝廷決定,今年河北三州將全面推廣實施計口授田制,明年全部完。
在賦稅問題上,長公主、太傅、大司馬大將軍和一幫大臣堅決反對增賦,要求田租稅繼續保持「什五稅一」。既然不能增賦,賦稅總量不能增加,那就只好節省了。
朝廷決定,各郡縣府衙的日常開支和吏們的俸祿不再由朝廷派發,而是由各郡縣的公廨(xie)田和職分田提供,自收自支。公廨(xie)田的收給府衙公用。職分田按職高低授給,刺史十五頃,太守十頃,治中、別駕各八頃,縣令、郡丞各六頃,不許買賣,離職時移於接任。「狹鄉」(即人多地的地區)朝廷將予以補。這一制度也歸「計口授田制」,並立即實施。
去年河北諸府為了實施這項措施,已經從河北門閥富豪中購買了大量土地,所以此事順利地通過了合議。各地門閥富豪聽說大將軍勤王功,天子和朝廷到了晉,出賣土地的熱更高。大將軍過去對他們有過承諾,將來天下平定了,將以倍數償還他們今天的損失。現在這個承諾變了天子的聖旨,那效力當然大大不一樣了。
賦稅議案中還有兩個關鍵問題,一個是重新使用五銖錢,一個是鹽鐵的設置。
朝廷已經重建,上林苑的鑄錢三(鍾、辨銅令、均輸令)也有了,河北本來就有鑄錢的爐子和工匠,所需要的就是下一道詔書,廢止大錢,重新鑄造和流通五銖錢。
郡縣鹽鐵本來隸屬大司農,武皇帝時把他們劃歸給了郡縣。考慮到朝廷財賦缺,大臣們一致合議通過,撤消北疆的鹽鐵都尉府,各郡縣鹽鐵重新隸屬大司農府,鹽鐵由朝廷直接任命。
=
第三是兵制修訂。
本朝承襲秦制,皇帝是最高軍事統帥,下設兩大兵事機構控制全軍。一是由祿勛、衛尉、執金吾組的京師警衛機構,一是由太尉(或大司馬)和各級將軍組的最高兵事行政機構。
本朝的軍隊由三部分組,京師軍隊、各郡國軍隊和邊軍。
京師軍隊包括虎賁、羽林軍,南軍和北軍。北軍平時守衛京師,征伐的時候一部或全部隨將軍出征。郡國兵平時維持地方治安,戰時聽朝廷調遣。徵調郡國兵需要皇帝的「虎符」。武皇帝時,先罷郡國都尉,后罷郡國兵。遇到戰事張的時候,再在從郡國臨時徵募。邊軍戍守邊郡,由各邊郡太守、屬國長史統領。
本朝實行徵兵制和募兵制。
武皇帝之前,兵役與勞役不分,統稱「徭役」。年男丁從二十歲開始,每年在本地服勞役一月,稱「更卒」。二十三歲以後服兩年兵役,「正卒」。先在本郡當一年的郡國兵,進行軍事訓練,獲得必要的軍事技能,然後回鄉務農,為國家的預備兵。以後據實際需要,到邊郡戍守或到京師守衛,稱為「戍卒」或「衛士」。如遇戰爭,須隨時應徵伍,至五十六歲才能免役。此為徵兵制。
到了武皇帝晚期,朝廷取消郡國兵后,徵兵制漸漸消失,只能靠招募士卒打仗了。
=
大司馬大將軍從去年開始籌措修改兵制,為此,他特意把鎮北將軍鮮於輔從幽州請了回來,專門主持此事。老臣中,張溫、崔烈、馬日磾都曾在朝中擔任過太尉,對大漢兵制的利弊自然很清楚。幾位大臣經過數月的研討后,拿出了一個初步定策。這個定策先後給北疆軍中的數十位將軍、中郎將和校尉看過,仔細徵詢了他們的意見,修改了十幾次,但今天拿出來的還是一個不完善的新兵制。
這個新兵制的基礎既不是徵兵制,也不是募兵制,而是兵戶制。農戶一旦了兵籍即為兵戶。兵戶賦稅減免的待遇,家裏的每一代男丁必有一人為兵。兵戶世世代代有男丁,則國家世世代代有一支龐大軍隊。戰時,士卒上戰場,不打仗了,就在家務農,放牧、訓練,和平時期,每隔三年到邊關戍守或到京師守衛六個月,以便京師軍和邊軍保持強悍戰鬥力。
兵戶制和屯田制相結合,在河北三州設十八大軍營,每軍營一萬軍戶,即有兵一萬。每座大營的一萬軍戶平時由校尉統領,在指點地點屯田或者放牧。戰時由將軍、中郎將持皇帝「虎符」到各大營徵調軍隊作戰。戰事完畢后,士卒回營屯田、放牧,將軍、中郎將各自回朝,以防統兵大將擁兵自重。
冀州擁有邯鄲、鄴城、信都、東武、甘陵、南皮、平原七座大營。河東擁有河北、坂津、解縣、安邑、臨汾五座大營。幽州馬城和漁兩座大營。大漠和邊郡擁有金雪原、五原、雲中、度遼四座大營。
新兵制依舊不設郡國兵。今日大漢之所以陷連綿不斷的戰,就是因為各州郡太守、豪強在黃巾起事後,依天子旨募兵自守,結果各州郡擁兵自重,禍害社稷。
按照目前河北財賦的支撐能力,新兵制規定,京師軍由四萬北軍,兩萬南軍,七千虎賁、羽林軍共六萬七千大軍組。戰時,北軍和南軍必須流上戰場。
邊軍人數則定在兩萬步騎,其中金雪原大營的一萬風雲鐵騎屬於常備軍,其餘一萬大軍則由五原大營、雲中大營、度遼大營、馬城大營、漁大營提供。
按照這樣的規模計算,河北將有兵二十五萬,即使除去邊軍六大營,晉虎賁、羽林軍,河北也能一次徵調十八萬大軍南下作戰,其實力之強悍,令人熱沸騰。可惜,河北沒有這麼大的財賦力量,無力同時支撐十八萬大軍作戰,最好的設想也就是把兩隻拳頭做大了,無論打出哪一隻,都能讓對方一敗塗地。
=
最後一個問題則是北疆胡族。
已故鮮卑大王和連的兒子騫曼逐漸長大了,拓跋部落也稍稍恢復了元氣,野狼部落在野狼王游騎死後,其殘部也歸隨了騫曼,三力量結合在一起,實力就大了。實力大了,野心也就來了,於是他們把目對準了勢力越來越大的步度更。他們想擊敗步度更,佔據大漠西北部,重現昔日鮮卑人的輝煌。
恰好此時龐德、衛峻率領風雲鐵騎和烏拉爾鐵騎南下打長安。漢人的鐵騎走了,鮮卑人頓時心花怒放。拓跋韜、拓跋貉隨即率軍攻殺步度更。雙方大戰,戰事延續,不久,陷這場戰火的鮮卑部落越來越多,甚至連中部鮮卑的柯比熊也被扯了進來。
僥倖的是,龐德、衛峻及時回到了大漠,他們自兵力不足,無法震懾鮮卑人,於是延請左賢王劉豹率軍進大漠相助。
劉豹一走,匈奴大單於於夫羅就死了。劉豹不在,給了單於庭貴族一個反抗李弘的機會。
劉豹是於夫羅庶出之子,他能為儲副,都是因為李弘的戰刀太過犀利,匈奴人不敢不答應。匈奴人不敢不答應,並不代表他們沒有反抗的心思。於夫羅想把大單於之位傳給自己的嫡子阿泰,阿泰也一直在努力。這幾年,於夫羅一直不讓劉豹返回單於庭,同時他還說服了自己的親弟弟左谷蠡王呼廚泉、族弟右賢王去卑和單於庭其它貴族幫助阿泰。
於夫羅突然病重,正好劉豹又去了大漠,天賜良機,於是於夫羅臨死前召集匈奴諸部,宣佈由阿泰繼任大單於。
現在右賢王去卑就在晉,他是來說服李弘的。他把單於庭反對劉豹繼任大單於的理由說了一遍,最後提了一個建議,為了保持北疆的穩定,還是讓阿泰出任大單於為好。阿泰做了大單於,匈奴諸部就不會,大漢北疆也就穩了。至於劉豹,他還是左賢王,將來阿泰死了,他照樣可以繼任大單於嘛。只要他做了大單於,大將軍就沒有失言。
李弘冷笑,「你敢威脅我?我給單於庭兩個月時間。到了三月,如果阿泰還是大單於,我就親自到稷拜會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