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大漢帝國風雲錄 第735章 亂世豪雄篇 成事在天

《大漢帝國風雲錄》第735章 亂世豪雄篇 成事在天

天子駕崩的時候,只有長公主和皇后守在邊。

宮象往常一樣,非常安靜。

襄楷大師和華陀大師在羽林郎趙虎和三十名羽林衛士的護衛下,走進了尚書臺。

在尚書臺一件雅緻的書房,三位上公起相迎。

華陀大師悲傷地搖搖頭,輕輕嘆了口氣,「陛下很年輕,應該有救的。」

前幾天大將軍返回晉后,華陀大師再次提出了開顱要求,並詳細述說了自己曾經用開顱之法救活數條人命的事。大將軍猶豫了很久。假如能救活天子,河北面臨的危局也就能迎刃而解。但醫人不是打仗,打仗可以兵行險著,醫人不行,尤其是醫治當今天子。天子如果完好無損的死了,外人不相信天子是因病而亡,但朝中大臣相信。現在我把天子腦袋打開了,天子死了,天子不是我殺的是誰殺的?大將軍拒絕了。

趙岐看了華陀一眼,低聲問道:「長公主和皇后怎麼樣?」

「長公主很自責,抱著陛下哭得死去活來。皇后因為肚子里的孩子已經九個月了,害怕把孩子哭壞了,所以緒上勉強還能剋制。」襄楷說道,「太醫令黃大人一直守在宮,三位大人可以放心。」

「孩子還好嗎?」趙岐又問道。

「目前況穩定。」華陀拱手說道,「事關社稷命運,我和公矩兄自當竭盡全力。」

「不是竭盡全力,而是要務必保證孩子的安全。」劉和鄭重說道,「大漢中興的希,就在兩位大師的手上啊。」

「如果是個公主……」襄楷手捋白須,輕聲說了幾個字,停下了。如果皇后肚子里的孩子是個公主,那就和大漢中興扯不上關係了。

「大師,你和許劭大人、蔡邕大人、鄭玄大人都是當今赫赫有名的《易》學大家,知天象,知天知地,難道就一點看不出來?」劉和指指屋外灰濛濛的天空,無奈地問道,「天象沒有任何徵兆?」

Advertisement

襄楷搖了搖頭,「沒有任何徵兆。三位大人還是早做打算為好。」

劉和一拍案幾,沮喪地說道:「沒有天象,沒有徵兆,本就是天象,就是徵兆,河北危矣,大漢危矣。」

氣氛一,大家心沉重,各自低頭不語。

「距離孩子出世,大約還有多時間?」李弘輕輕咳嗽了一聲,向華陀大師。

「也許十天,也許一個月。」華陀說道,「懷胎十月,瓜落,這是水到渠的事,是天定的,我無法給你準確時間,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這個孩子最遲會在正月十五前後出世。」

李弘和趙岐、劉和面面相覷。華陀這話說了等於沒說。這也是醫匠大師?如果不是襄楷、趙岐等人把他敬若神明,李弘甚至懷疑他的水平有問題。

「還有一個多月?」趙岐皺眉思索了良久,「兩位大師還要幫我們做一件事,儘快把陛下的妥善保護。」

「保護陛下的?」襄楷遲疑著問道,「你們打算……」

「這是唯一的辦法。」趙岐苦笑,「不發喪,等待孩子出世。」

尚書房,九位上卿,兩位諸卿(執金吾、將作大匠),三位重臣(尚書令、史中丞、司隸校尉)和尚書臺左右僕朱穆、田疇共十六位大臣神肅穆地分坐兩側。正中上首案幾的後面是長公主的專座,那裡放著一張緻的胡椅。

看到三位上公進來,眾臣紛紛起行禮。

「目前有三件事急待解決。」趙岐揮揮手,示意眾人坐下。

一是皇統的事。皇統的事我們要做兩手準備。如果皇后肚子里的孩子是個皇子,那麼,他生下來就將繼承皇統,為大漢天子。如果是位公主,那麼,皇統繼承的事就很麻煩了。我們要做好這個準備,要在一月之,從河北各地的皇室後裔中挑選一位合適的人選繼承大統,而且還要馬上把他帶到晉

Advertisement

這其中還有個問題。依照大漢律,天子駕崩后若無子嗣,皇統繼承一事由輔弼大臣會同外朝商議決定,然後呈奏皇太后。皇太后在皇統繼承上並沒有太多干涉權。高祖皇帝和世祖皇帝為了防止外戚干政,在律法上規定得非常嚴格。雖然後來很多皇太後有律不依,獨攬權柄,造外戚和之禍層出不窮,但這大漢律法卻一直沒有任何改

此次皇統繼承一事,是依照慣例由皇太后做主,還是依照大漢律由外朝自己做主?

二是權柄的事。依照大漢律,天子駕崩,皇后為皇太后,在新皇帝未年之前,國事皆由輔弼大臣會同外朝主掌。但自孝武皇帝后,由於尚書臺權重,和中朝主掌大權,再加上輔弼大臣又都是領尚書事的外戚,所以皇太后往往大權在握,主宰一切,外朝被徹底排出了權力中心。

這次新皇帝繼位后,權柄由誰主掌?

三是備戰問題。天子駕崩后,我們和袁紹突然站到了一個位置上,那就是重建皇統。袁紹重建皇統的主張之所以屢屢失敗,關鍵原因就是當今天子的存在。現在這個最大障礙沒有了,袁紹馬上就會重建皇統。

這個問題,我們過去曾討論了很多次,相信大家心裡都很清楚,這也是我們一直堅持勤王的最主要原因。誰願意看著大漢分裂?誰願意看著戰火焚燒這片江山?但隨著天子的駕崩,這個我們最不願意看到的事已經變了現實。

天下出現了兩個天子,各地州郡的選擇將直接決定大漢的命運,在這種況下,他們會選擇誰?

這幾個月晉發生的事,各地州郡大概都已得到了消息。在外人看來,這是大將軍利用長公主的權勢展開的一場有預謀的剷除異己的屠殺,天子的突然駕崩,無疑更加證實了這種猜測,所以,只要袁紹、曹等人添油加醋地大肆宣揚一番,大將軍和河北就了眾矢之的。

Advertisement

天子駕崩,新帝繼位,這兩件事我們在明年正月底之前,肯定要詔告天下,接下來可能就是一場戰。河北前年遭災,元氣大傷,雖然我們實施新兵制后,徵募了足夠數量的軍隊,但我們卻沒有足夠支撐二十多萬大軍持續作戰的財賦。當然了,這仗肯定要打。為了擊敗叛逆,守住河北,我們需要上下齊心。

朝廷在正月底之前宣布皇統更迭的事,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為了把戰爭拖到明年五月春耕春收之後。從袁紹等人接到消息,到他們連橫會盟,集結軍隊,至需要三到四個月的時間,有了這段時間的緩衝,河北不但能蓄積更多的錢糧,還能從容徵調和部署大軍。

朝廷明年的主要事是重建皇統、擊敗叛逆、穩定河北,爭取兩三年後南下中原進行平叛大戰,力圖早日中興大漢。

在這個共識下,大臣們就趙岐大人所提出的三個問題開始商論應對之策。

武皇帝有十一個皇子,除烈皇后的兒子劉莊繼承大統外,其餘十子有九個封王,一個封公。

目前在河北的只有兩家。一個是郭皇后所生的東海恭王劉強的後人,今諫議大夫劉琬是其六世庶孫,前太傅劉虞是其六世庶孫,今大司空劉和是其七世庶孫。一個也是郭皇后所生的中山簡王劉焉之後,其五世孫劉節死後因為無子嗣,王爵被取消,國除,現在只有庶齣子孫。這兩家後人都沒有合適人選。

孝明皇帝劉莊傳位於孝章皇帝,孝章皇帝有兩個兒子在河北封王。一個是清河孝王劉慶,他的兒子就是孝安皇帝。一個是河間孝王劉開,他的孫子是孝桓皇帝,他另外一個兒子的曾孫子就是孝靈皇帝。這兩家自當今天子駕崩后,已無嫡系子孫。

孝章皇帝還有一個重孫子劉鴻,被封渤海孝王。這位渤海孝王的兒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孝質皇帝劉纘,他僅僅做了一年多的皇帝,因稱呼大將軍梁翼為「跋扈將軍」而被毒殺,死時九歲。渤海孝王的曾孫子中有一位年紀九歲的嫡系長孫劉豫非常聰穎,可以做為繼承大統的人選。

推薦此子的是宗正許劭。三年前他在冀州任職渤海郡太守的時候,對這個小孩印象非常深刻。

許劭推薦的人,大臣們自然沒有異議。

打仗是大將軍和北疆諸位將軍的事,錢糧軍械和徵調民夫都是朝廷的事,大家只要分工明確,齊心協力,這仗即使不能打贏,保住河北絕對不問題,所以在這件事上,大臣們主要商討各自的分工,尤其是詔書頒布后,出使各地州郡的事。

雖然現在大家都能估猜到未來局勢的發展,但誰也不想放棄合縱對抗之策。只要能說服田楷、劉備和袁,或者這三人中的其中一位,那明年的仗能不能打得起來就很難說了,即使打起來了,河北也有很大勝算。

出使的另外一個目的是拖延開戰時間。按照李弘的說法,最理想的開戰時間是六月到七月。有半年充足的時間做準備,河北完全可以擊敗叛逆聯軍,把戰線固定在黃河一線,確保河北的穩定和安全。

接下來商討的問題就很頭痛了。皇統繼承誰說了算?大漢權柄誰來主掌?本該由天子控制的皇權給誰?

大臣們的意見非常明確,嚴格遵從大漢律法,在天子駕崩而又沒有確立繼承人的況下,皇統繼承應該由輔弼大臣和皇太后共同決定,但這樣一來,也就等於承認皇太后在天子未主政之前掌控皇權,這一點又是大臣們不願意看到的。大漢敗亡就是從皇太後主政開始的,要想徹底把後宮和皇權分開,看樣子只有修改律法了。

修改律法的建議隨即遭到了部分大臣的反對,因為這樣一來,外朝大臣獨攬大權,容易造權臣禍國。當初大漢律之所以要這樣制定,其原因就在如此,皇權和相權必須要分開,以實現權力制衡。

太常荀攸認為,皇太後主政,其實只是大漢敗亡的起因,真正的原因是因為皇太后深居宮,無法天天和大臣們坐在一起議事,皇權於是被皇太后所信任的外戚和宦所竊取。繼而又因為輔弼大臣多為外戚領尚書事,外戚又得以控制尚書臺所擁有的部分相權,結果造外戚獨攬大權,禍國殃民。小皇帝長大了,為了奪回被外戚控制的皇權,又任用朝的宦誅殺外戚,宦從而得以假天子之手把持權柄。

外戚和宦干政,尚書臺權重,皇權越來越大,相權被嚴重剝奪,才是大漢敗亡的主要原因。也就是說,大漢律法的規定沒有錯誤,錯誤在制的設置上。制上的錯誤導致了皇權和相權的失衡,給了外戚和宦干政的機會。

荀攸認為,制還要繼續修改,要削弱尚書臺的權力,要從制上杜絕外戚和宦干政的可能。

然而,劉和接著提出了一個無法迴避的難題。皇太后這麼小,又不懂政事,又沒有自己相信的吏,不依靠自己的親戚和邊的宦怎麼發號施令?另外,制修改的後果,明顯對皇太后不利,不會同意修改。

晚上,緒已經恢復平靜的長公主被請到了尚書臺,這最大的難題必須要聽聽的意見。

「把這個劉豫立即接到晉來。」長公主沉默了很長時間后,說了第一句話。

「我依舊代領尚書事,主掌尚書臺,宮和外朝之間由我來協調。」這是長公主的第二句話。

制暫時不要修改了。天下平定了,再談修改制的事。」這是長公主的第三句話。

大臣們靜靜地坐在下面,神態各異。

「如果同意,今天就散了。」長公主站了起來。

「殿下,制的修改關係到中興大業……」將作大匠孔融突然跪倒奏道,「臣認為……」

「你不要說什麼認為了。中興大業,需要齊心協力,但我把相權全部給你們了,你們能齊心協力嗎?前幾天廷尉府大牢里為什麼人滿為患?自己回去想想。」長公主拂袖而去。

十二月二十六日,皇后臨產。安長公主到宮中陪伴兒。

二十六日晚,皇后難產,母子俱危。

二十七日晨,皇后產下一子,自己因失過多不治而亡。

如果您喜歡這本書,請來起點中文網www.cmFu.com,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