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世,必有讖(chen)緯出現,並或多或起到一定的作用。
秦始皇稱帝六年後,派出尋仙訪道的盧生帶回來一句讖語:亡秦者胡也。秦始皇認為這個「胡」是匈奴人,於是讓大將蒙恬率軍北擊匈奴,並修築了萬里長城,可他偏偏忘了,自己還有胡亥的倒霉孩子。
秦末,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造反,兩人先是在鯉魚肚子裏塞了布條,有字曰:「陳勝王」,然後吳廣半夜裏又裝狐妖在草叢裏大喊大,「大楚興,陳勝王」,結果這句話把大秦推翻了。
本朝高祖出微寒,實在很難唬住人,於是炮製了一個芒碭山斬「白蛇」的驚天創舉,自此高祖威震天下,打下了一片萬里江山。高祖自己是不是斬殺了「白蛇」,沒人知道,但高祖自己相信這些神的東西倒是真的。
本朝建立不久,一句宣告它滅亡的讖語登場了,「代漢者,當塗高也。」
這句話出自《春秋讖》,這書是何人所作何時流傳於世已經不可考,這話在孝武皇帝時已經傳得沸沸揚揚。
這讖語的意思是說本朝氣數已盡,要有新的王朝代替它。不過這個代替者「當塗高」卻很費解了。這是人名還是語?誰是「當塗高」?於是就有人費盡心思去猜測。
孝武皇帝晚年乘舟北巡,在汾河上與群臣飲宴,作《秋風》辭,酒醉之後對群臣說,漢有六七之厄,國祚將亡,宗室子孫中不知誰應此劫。六七之厄,按當時的解釋就是皇統傳承四十二代之後,塗高者當代漢。大臣們安孝武皇帝,本朝應天命,祚逾周殷,子子孫孫萬世不絕。陛下不要聽信這種亡國之言。孝武皇帝很概,說自古以來,沒有聽說過國祚延續千秋萬代的,我只盼大漢社稷不要丟在朕父子手中即可。
這句讖緯之言把孝武皇帝嚇住了,自此後此言銷聲匿跡。後來無論是王莽篡立、公孫述在蜀稱帝,還是武皇帝中興,雖然都屢屢用讖緯之言證明自己乃是「真命天子」,但誰也沒有用到這句「代漢者當塗高也」的讖語。
然而,事隔三百多年後,這句讖言終於再次在關中、中原等地流傳開來。很多今文經學大儒和研習讖緯之的名家再次開始引經據典,予以解釋和猜測。其中說法最為廣泛的一種認為這個「塗高」是指一個姓氏,這個姓氏就是「袁。」
袁家的祖宗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陳國的大夫轅濤塗,轅濤塗的名字中正好有個「塗」字。「塗高」即是指袁氏後代的高門之家,也就是四世三公的汝南袁家。
=
這種解釋似乎又有點牽強,於是又有人搬出了「五德始終說」。
「五德始終說」是戰國晚期齊國人鄒衍開創的,鄒衍是著名的家,他綜合前人關於五行的研究果,以《尚書洪範》為基礎編創了這套學說。他認為世界的基本元素是金、木、水、火、土,這五種元素相生相剋,天下萬都是出自他們克來生去的複雜關係。每個朝代的興替也是如此,是一種天人應,有著規律可循的,這規律就是「五德五行」。
每一朝代都有它的一德,就好象每個人都有屬相一樣。一德克一德,所以一個朝代取代另一個朝代。五德之間的彼此克生,反映到王朝興替上來,就「五行相勝」。
但每一個朝代的德又是怎麼定的呢?這要看上天降下什麼預兆祥瑞了。比如最早的黃帝,見過一條十餘丈長,幾米的大蚯蚓,蚯蚓屬土,所以黃帝是土德。周朝的時候,周王曾經看到很大一個火流星在宮殿上空盤旋一周,變無數的火,因此周自然就是火德了。
鄒衍這個五德始終說本來是為了勸說皇帝節儉,但被這群不學無的人發揮之後,逐漸變質,什麼古怪的東西都冒了出來,好端端的一個五德學說被整得面目全非,後來乾脆為算命風水的理論基礎,貽禍後世。
=
秦王贏政相信五行和五德始終說。當年秦文公狩獵的時候,打到一條黑龍,黑屬水,因此贏政認為大秦是水德,五里配合水德的是黑,於是秦王命令大家把服都染黑的,全國上下是黑的一片。另外,嬴政還特意把黃河改名為「德水」,以炫耀自己應天命。周是火德,水能滅火,水克火,那麼取代周朝的自然就是擁有水德的大秦國了。
高祖出寒門,大概常年征戰,不清楚這「五德始終說」對國祚的影響。他推翻大秦國后,做了一件貽笑大方的事。
大漢一切承襲秦制,連這個朝代的「德」也繼承了大秦國的「水德」,朝堂外還是黑的一片。按說大漢推翻了大秦,大秦是「水德」,至要選個能克水的「德」才行,但高祖稀里糊塗的竟然還是選擇了「水德」,留下了一個很大笑話。
水德寓意「剛毅戾深,事皆決於法,刻削無仁恩和義」,非常不得人心。北平候張蒼原來是大秦朝的史,通曆數,對「五德始終說」很有研究,但他不敢直言相諫,於是想了個主意唬弄高祖,說暴秦不算朝,大漢才是繼承周朝的正統。周是火德,大漢當然是水德。
到了孝文皇帝的時候,這個錯誤包不住了。首先是聲名顯赫的賈誼上書孝文皇帝,說按照五行相剋的原理,土克水,大漢應該是土德,這樣才能克掉水德的秦朝,並建議孝文皇帝立刻改德,把服的改黃。孝文皇帝沒理他,一腳把他踢到長沙去了。
後來一個公孫臣的魯國人也發現了這個錯誤,於是他給孝文皇帝上了份奏表,預言說據符讖顯示,過幾天會有一條黃龍出現在紀(今甘肅省靜寧縣),黃在五行里配的是土,所以大漢應該奉行土德才對。孝文皇帝讓當時任丞相的張蒼理此事,張蒼一看很惱火,這不是要我死嗎?不予理睬。
過了幾天,有人上奏說在紀看到黃龍了,然後又飛了。這事讓張蒼倒了霉,他回家了,而公孫臣卻被封了博士,奉旨按照土德編製曆法。(這種發現祥瑞的事本沒本,而且收益高,於是後世紛紛效法。今天我們翻開史書,經常可以看到某年日月,誰誰在哪又看到一條龍,特報祥瑞云云,都是這個公孫臣起的頭。)
趙國人新垣平是個著名的家,他看到公孫臣名利雙收,馬上以發現祥瑞為名跑到長安去騙孝文皇帝,結果幾年後騙局被揭發,孝文皇帝大打擊,改德一事隨即不了了之。
=
到了孝武皇帝的時候,太史令司馬遷、大中大夫公孫卿、壺遂三個人上書天子,說要重整曆法。孝武皇帝請來史大夫兒寬,讓他們四個人商量著辦。四人一看機會不錯,建議奉土德。漢武帝覺得這個建議很有道理,於是恩準,改制,並據新曆法《太初曆》,把這一年改元為太初元年。
這時,出了一件麻煩事。鴻儒董仲舒在《春秋繁三代改制質文篇》中提出了一個三統說,他認為「商為白統,建丑;周為赤統,建子;當有新王,為黑統,建寅」。這個「三統說」和「五德始終說」之間有很大矛盾。孝武皇帝雄才大略,取了三統說中的正朔和五德說中的服,欽定大漢為土德,著黃服,用「三統五德說」,自此推演五德的事給了儒士,方士被趕出了朝堂。
漢承土德之事到此應該結束了,然而,到了孝皇帝時,漢德一事再次掀起波瀾。這波瀾不僅在當時產生了震,甚至對後世千年都有極大影響,其始作俑者就是劉向、劉歆(xin)父子倆。
這兩父子乃是漢室宗親,楚王劉的後裔,本朝數一數二的大儒,著述無算,但同時這兩人也是本朝讖緯學的大師,他們通過《易》經,發現「五德始終說」排出的朝代替有問題,接著又在董仲舒的《春秋繁》裏找到了關於「五行相生」的說法,於是他們就得出了一個結論,五德始終說的王朝排序不正確,應該從伏羲算起,而不是黃帝,另外王朝之間的更替也不是相剋的關係,而是相生關係。
劉氏父子為此專門寫了一本《世經》的書,重新設計了一個更為恢弘的世系表。據這個表,太昊(伏羲)是當然的第一位,承木德,然後是炎帝承火德,皇帝承土德,一直算下來后,大漢應該是承火德。
改「德」牽扯到天子和朝廷的面,而且當年從水德改到土德花了一百零二年的時間,這一次當然沒有必要輕信「漢應火德」的說法,所以此事無人理睬,但過了一段時間,它卻被王莽所青睞。王莽建立新朝後,立即迫不及待地宣佈,據劉歆「五行相生」的學說,漢室是堯的後裔,屬火德,而自己是黃帝的後裔,屬土德。火生土,所以他的新朝接替漢朝是合合理合法的,還特意派了個張邯的儒生去給百解釋。
本來「漢應火德」只在儒士之間流傳,王莽拿這個做了篡位的借口后,這學說立即名震天下、人人皆知。
當時天下人非常痛恨王莽,凡是王莽反對的都堅決支持,凡是王莽滅掉的都要重新復。王莽以土德篡掉的「火德」原來是不被朝廷承認的,但現在劉秀等中興者認準了大漢應承的就是火德,土德沒人提了。
武皇帝劉秀中興大漢后,定都。這個的「」字帶水字邊,與火德相衝,不吉利,於是武皇帝下令去掉「水」字添了「佳」字,改了雒,接下來「立郊兆於城南,始正火德,尚赤。」至此,「漢繼火德」終於為皇帝和朝廷所承認,朝堂上下火紅的一片。
「五德始終說」從武皇帝朝開始,演變了兩套演演算法:一套是鄒衍從黃帝起算的五行相勝法;還有就是劉歆開發出來從伏羲起算的五行相生法。這兩套五德系統并行不悖,都流傳到後世。不過「五行相生」法後來居上,逐漸演變主流。
=
按照「五行相生法」的推演,轅濤塗是大舜的後裔,舜是土德,袁家也就是土德,火生土,恰好可以取代大漢的火德,也就說,袁家應該建立一個王朝以取代劉家的大漢天下。據這個讖緯的猜測,再加上「五德始終說」的補充,袁家已經肯定為那個應承天命取代大漢的「塗高」者了。
這個傳言到了今年正月的時候,已經流傳的非常廣泛了,各地州郡大吏好象沒有聽到一樣,保持著一種異乎尋常的沉默。
目前,袁家有兩很大的勢力,一個是的袁紹,一個是揚州的袁。袁紹佔據了關中、關東以及豫州和荊州的南,勢力非常龐大,而袁也佔據了大半個揚州,他的手下大將孫策已經幫助他佔領了江東四郡中的吳郡、會稽郡以及丹郡大部。現在揚州刺史劉繇只守住了一個豫章郡和半個丹郡,形勢岌岌可危。不過,袁氏兄弟的實力如果和河北大將軍李弘比起來,還有一定差距。在大漢天子和朝廷就在晉的況下,袁氏兄弟想篡漢自立,恐怕純粹是找死。
袁氏代漢的傳言不會空來風,其背後縱者顯然就是袁紹。袁紹一直拒絕承認當今天子,一直要重建皇統,他真正的目的是不是要篡漢?如果他決心要篡漢,那麼,其它州郡大吏就要好好考慮自己的將來了。
李弘雖然象董卓、李傕一樣挾持了天子,但他的實力要遠遠超過他們。李弘在北疆經營了十年,冀州和幽州兩地在他的治理下,也有將近四年多時間的穩定,他的實力隨著時間的延續,會越來越強悍,如果袁紹篡漢,他會為河北首選打擊目標,當李弘和袁紹打得難分難解的時候,其它州郡應該做出何種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