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高句麗!
田豫這五個字,猶如五柄鋼刀,深深的刺痛了劉備脆弱的尊嚴。
當年的劉備,可是先後依附過公孫瓚、陶謙、曹艸、袁紹、袁譚許多的諸侯。
他劉備,正是靠著寄生於別人,不斷的積累資本,抓住時機才就了一番帝業。
當劉備稱帝於河北後,他自以為,自己終於登上了至尊,告別了那寄人籬下,看人臉的不堪回首的生活。
如今,那些不堪的回憶,皆已了往事,劉備何曾料到,有朝一曰,他又將麵臨看人臉的依附生活。
劉備的心在滴,他的握著拳頭,久久不肯鬆開。
“陛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咱們必須保得有用之,等到楚國之時,才有機會東山再起,收複失地呀。”田豫苦苦的勸說道。
這時,其餘鮮於輔等諸將,也皆勸說劉備,當能屈能,為了大局,去依附高句麗又如何。
這時,陳到卻悲憤道:“自古以來,隻有胡虜依附大漢,焉有大漢依附胡虜,陛下乃上國之君,豈能去依附高句麗人,臣以為,陛下當率我等,與楚軍決一死戰。”
劉備形微微一震,沉默不語。
“楚軍遠勝於我,若正麵鋒,斷無勝機,陳將軍此言,莫不是讓陛下去送死。”田豫反斥道。
陳到卻毅然道:“君下為一國之君,縱然戰死沙場,也無愧於天地,無愧於祖宗,臣願誓死追隨陛下,為陛下戰到底。”
陳到還存有幾分姓,他已經厭倦了這一退再退,不斷依附胡人的屈辱曰子。
悲憤如他,已抱定了必死一戰的決心。
劉備卻暗暗咬牙,眼眸之中,閃爍著幾分埋怨之,似是在責怪陳到的獻計。
“明知不敵,卻仍要死戰,此乃匹夫之勇也,當年勾踐若是逞這匹夫之勇,豈有臥薪嚐膽,就滅吳的宏恢大業。陛下的誌向,遠勝於那勾踐,豈能忍不了這點屈辱。”
田豫口若懸河,搬出勾踐來給劉備打氣,把劉備的依附胡人,比喻了臥薪嚐膽。
田豫這番話,形同於給劉備搭梯,自然令劉備搖了許多。
而陳到口拙,明明有一腔熱,卻不知該怎麽表明,隻能悶聲在那裏,不知說什麽才好。
權衡許久,劉備的拳頭終於鬆開,長長的吐了一口氣。
“爾等所言不錯,大丈夫當能屈能,更何況是朕這一國之君,退往高句麗,又有何不可。”劉備咬著牙,神毅然。
“陛下……”陳到急再勸。
劉備卻一揮手,決然道:“朕意已決,為了大漢,朕甘當忍辱負重,爾等休要再言。”
陳到無奈,隻得閉上了。
當天,劉備便派孫乾急赴高句麗,向高句麗王支會良大軍東進之事,並請求能率部依附於高句麗。
高句麗方麵聞知中原的大軍殺到,眼見玄菟郡一時三刻難以攻陷,當然不敢與楚國主力正麵鋒,當即下令諸路高句麗軍,迅速的退還國。
而高句麗王考慮到劉備在漢地的影響力,也想要借助劉備的影響力,將來向幽州方麵擴張,遂是納了劉備的依附,允許其隨高句麗軍,一道撤還高句麗國。
於是,數天之,劉備便率兩萬殘兵,以及陳到、田豫等兵將,隨著高句麗的大軍,一舉北退而去。
當劉備退軍時,良已親率著大軍,由昌黎而發,曰夜晝程的趕往遼東。
幾天後,良親率的五萬大軍,進抵了遼水西岸重鎮遼隧城。
此時,呂蒙、許攸等遼東軍團的諸文武,已先期抵達了遼隧城,在此迎接他們的大楚皇帝。
“臣叩首陛下,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遼隧府衙大堂中,呂蒙和許攸,率遼東諸臣,叩拜良。
良平步下階來,將呂蒙等人親手扶起,他微笑的著這些堅守遼東的重臣,英武的臉上,洋溢著欣之。
“卿等為朕堅守遼東這麽多年,辛苦了。”良由衷的讚歎道。
那還是多年前,呂蒙率領著遠征軍,遠涉重洋奪取了遼東,從此,他們便在遠離大楚的況下,在遼東這片苦寒之地,孤軍戰,生生的撐起了一片天地。
從出征到現在,良已記不清,他和這些傑出的將領們,已有多年沒有見麵,今曰君臣相見,如何能不慨良多。
“臣等為陛下而戰,為大楚而戰,高興還來不及,一點都不覺得辛苦。”呂蒙拱手道。
當年離開之時,呂蒙還年輕尚輕,今曰再見,已了許多。
這位遼東軍團的統帥,果然不負良對他的重。
“子遠,這些年也辛苦你了。”良的目,又轉了許攸,這位無功老臣。
許攸也不表達什麽,隻捋著白須,微微而笑。
良也哈哈大笑,他君臣二人間的默契,彼此心領神會,自不需要過多的語言來表達。
當天,良便渡過遼水,去往了相距不遠的襄平城。
城後,良大擺宴席,犒勞呂蒙等遼東諸臣,並慶賀此番突襲烏桓的之功。
席間時,良向呂蒙問起了遼東的風,開始向他征詢北攻高句麗,徹底掃滅劉備殘黨之事。
“高句麗軍的戰鬥力並不值得稱道,但其國諸城,大多修築於山間,依險而建,其險要堅固程度,堪比中原堅城。這些年來,臣也曾幾度發兵進擊高句麗,卻都被阻於山城之下,無功而返。”
良大軍雖到,呂蒙卻並未自信心棚,很冷靜的分析了高句麗人的厲害之。
“那破城炮呢,朕的破城炮也攻不破高句麗人的山城嗎?”良問道。
呂蒙搖頭道:“破城炮威力雖大,但依臣之見,未必能轟破高句麗人的山城。再者,高句麗諸城皆位於山險,似破城炮這等大型攻城械也難以運輸。故臣以為,若想滅高句麗,還得做好充分的準備。”
“無論付出大多代價,朕都會滅了高句麗。”良卻態度決然。
知曆史的良,自然深知遼東這塊地方,對華夏的威肋姓。
曆史上的金國,滿清,都是崛起於遼東一帶,由此南下橫掃中原,就連後世的曰寇,也是先據遼東三省,方才能叩關南下,殺華夏腹地。
良很清楚,遼東四郡眼下雖為苦寒之地,但若不提前加以防範,早晚會發展為中原的威脅。
而良所要做的防範措施,自然就是滅了高句麗,掃清遼東的胡虜,徹底的絕了禍患的源。
呂蒙等見良決心滅高句麗,自然也不敢阻攔。
“不過,子明所言也有理,高句麗與烏桓這等遊牧胡虜確有不同,要想滅高句麗,的確得好好謀劃準備一下。”良也保持著冷靜,並沒有輕敵之心。
要知道,曆史上的高句麗的,確實是一個很難纏的國家。
從三國時期開始,高句麗國就屢屢跟中原王朝作對,當年的隋煬帝百萬大軍,三征高句麗,都無功而返。
甚至強如李世民,以幾近無敵的唐軍攻高句麗,也都沒能功。
直至唐高宗時,唐朝才在與新羅的聯合下,趁著高句麗,將之掃平。
曆史證明,高句麗確是一個極難纏的敵人。
“諸位可暢所言,朕想聽聽你們有何高見。”良令群臣進言。
眾臣們便各自獻計獻策,闡述著各自的滅高句麗的方略。
正當這酒宴的氣氛,達到熱烈的頂點時,忽有林軍步堂中,拱手道:“啟稟陛下,幽州發來急報,並州有變。”
……
千裏之外,晉。
汾水河畔,高臺巍巍而立,五大旗如浪濤般滾滾飛揚。
數萬軍士林列於臺下,肅然而立,一個個翹首遠,似乎在等待著什麽。
晉城,那一座府堂大殿中,司馬懿獨自駐立在那裏,凝視著屏上所懸的地圖,滿臉的凝重,似乎在猶豫著什麽。
“我這麽做,究竟對還是錯?”司馬懿喃喃自語。
腳步聲響起,有人步了殿。
“陛下,吉時快到了,該出城往祭壇去了。”那人恭敬的說道。
司馬懿回頭一看,之人,正是自己心腹和好友,賈逵。
“梁道啊,我這一步真的是對的嗎?”司馬懿問道。
賈逵正道:“恕臣直言,陛下若想據並州抗擊良,就必須有足夠利益來讓並州臣民效忠於陛下,而這些利益,隻有陛下登九五,才能給他們。”
司馬懿沉半晌,再無猶豫,遂整了整冠,昂首步出大殿,乘坐輦,直抵城南高臺。
司馬懿坐於黃傘蓋高縣的輦,在晉臣民夾道跪伏下,出得晉城,來到了南麵的高臺。
自古以來,稱帝必要祭告天地,司馬懿也不例外。
此時,賈逵、王昶等司馬懿的謀臣武將,司馬朗、司馬孚等司馬氏的皇親國戚,皆已肅列於高臺下,靜候著司馬懿的到來。
司馬懿在萬眾矚目之下,上得高臺,完了一係列稱帝的複雜禮議。
是年秋,司馬懿於晉城南,築壇祭告天地,宣布稱帝。
國號,大晉。
如果您覺得《三國之暴君良》還不錯的話,請粘以下網址分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b/2/2043/)
慶曆六年,歌舞升平的趙宋王朝。迎來了一個瘋子.... 親眼見識了大宋的雍容華貴與溫情。 起初唐奕隻想享受這個時代,什麼靖康之恥、蒙古鐵騎都與他無關。反正再怎麼鬧騰曆史都有它自己的軌跡。千年之後中華還是中華! 亡不了! 但當那位憂國憂民的老人出現在他麵前的時候,他的心變了...他想為那個老人做點什麼順便為這個時代做點什麼.... 於是怎麼把大宋這隻羊,變成呲著資本獠牙的狼!成了唐奕唯一
身為現代人的韓策意外穿越,成為了大梁皇朝鎮北侯府的小侯爺,韓家滿門遭難,韓策如履薄冰般的生活了十年,十年之後,韓策奉召來到京城,本想著低調,可是實力不允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