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三國之暴君顏良 第九百一十四章 東臨碣石

《三國之暴君顏良》第九百一十四章 東臨碣石

一騎斥候飛奔遼東,將司馬懿稱帝的消息,報與了良。

此時的良,尚在與群臣大宴,暢談著攻滅高句麗,掃清劉備殘黨之事。

司馬懿稱帝之事,立時便攪了楚國君臣愉悅的氣氛,令眾臣驚訝之餘,很快就憤慨難當。

司馬懿敢稱帝,這分明是對大楚的公然挑釁,大楚的將士們,如何能忍。

良倒是沒有多怒火,這年頭世未平,有點實力的誰沒有當皇帝的野心,曹**和劉備能稱帝,司馬懿為什麽就不能稱帝。

不過,良對此卻有些驚訝。

曆史上,司馬懿在誅滅曹爽集團後,可謂是權傾朝野,而且他也得到了大多數世族集團的支持,那個時候的司馬懿,是完全有能力黎帝的。

但司馬懿卻沒有,直到他的孫子司馬炎時,才代魏而立。

由此可見,司馬懿是個極其能忍耐的人,不會輕易的為皇帝的虛名所**,今時卻又為何急著稱帝。

幾番思索,良很快就想明白了。

如今劉備已逃亡高句麗,天下間,能與他良較勁的,也隻餘下了司馬懿所據的並州。

司馬懿想收買人心,讓並州的文武替他賣命,守住那一畝三分地,就必須要給他們足夠的好

所謂的好,無非是位和錢財,那麽,司馬懿稱帝後,便可堂而皇之的給這些人加進爵,借此來收取人心。

或者說,司馬懿稱帝,乃是迫不得已而為之。

“很好,司馬懿這個野心家,終於出本來麵目了,朕這回倒也省了找借口,可以名正言順的滅他了。”良冷笑道。

所謂天無二曰,民無二主,華夏大地上,注定隻能存在一國,還有什麽理由,比消滅另一個國家更名正言順的呢。

“陛下,如今漢國方滅,幽冀間尚有諸郡未實質姓歸附,司馬懿這般稱帝,必是想招納這些劉備殘餘勢力歸附,其威脅姓不可不察。臣以為,滅高句麗之事,隻能暫時緩一緩了,先當滅了司馬懿的偽晉,平定中州之後,方才能考慮掃滅四夷。”

Advertisement

聽得許攸的進言,良沉思半晌,微微點頭:“子遠言之有理,司馬懿這廝擾河北,是比劉備和高句麗的威脅要大,是該班師南歸的時候了。”

計議已定,良在襄平逗留了三天,遂是下令班師南下。

呂蒙等遼東諸臣,依舊鎮守遼東,良則率趙雲、太史慈等部將,率大軍南歸。

而為了防備高句麗,良又為呂蒙留下了兩萬多步軍,算是對他遼東軍團的實力補充。

此時時已秋,濱海道的雨水將盡,道路恢複了不良此番南歸,則不再走盧龍塞,而是走沿海大道而行。

大軍南行,走地人煙稀的濱海道,進了遼西郡境地

這一曰,途經一山,那山傍海而立,高聳雲,氣勢甚是恢宏。

良便問向導,那山為何名,向導答道,那山名為碣石山。

“這就是傳說中的碣石山麽?”良神之中,閃過了幾分深邃,仿佛想起了什麽回憶。

良興致一起,遂大軍於碣石山附近設營,良則帶數十騎,登上了那碣石山頂,以觀海景。

這碣石山的主峰上,建有一座“漢武臺”,傳說當年漢武帝東巡至此,曾在此地建臺觀海。

良駐立在那年久失修的高臺上,舉目遠,但見大海茫茫,波瀾壯麗,何其浩大。

舉目極,更見大海之中,有兩塊突出海麵的巨石,高者如碑,低聲如墳,在那蔚藍的大海中,顯得甚是突出。

觀此景,腦海中回憶著舊時的記憶,良不想起一首古詩,遂是即興道: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

樹木叢生,百草茂。

秋風蕭瑟,洪波湧起。

曰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裏。

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Advertisement

一首《觀滄海》罷,左右之士,無不驚歎稱帝,而隨駕還朝的許攸,更是震驚得無以複加。

許攸追隨良多年,自以為對良最了解不過,在他眼中,良是一個勇武無雙,智謀絕頂,我行我素的梟雄霸主。

但許攸萬沒有想到,看似獷,不習文雅的良,竟然能作出如此驚豔絕倫的詩賦來。

許攸文人出,飽讀詩書,自問才華絕豔,詩作賦也有幾分門道。

他當然知道,良這首《觀淪海》,實為詩賦中的極品,縱使是當世文豪,也未必能得出來。

“未想陛下竟藏詩書,此詩當真是絕妙之極啊。”許攸忍不住讚歎道,蒼老的臉上,難抑那讚佩的神

良笑了笑,“朕豈是那種附庸風雅,詩作賦的酸腐書生,此詩不過是朕的一個朋友所作,朕看到此景,忽然想起而已。”

“朋友?”許攸愈奇,“不知陛下的這位朋友是何人,竟能作出如此奇賦。”

還能有誰,當然是曹**了。

曾經的曆史中,曹**遠征烏桓勝利,在回師的路上,經過這碣石山,有而發之下,才做了這《觀淪海》。

這首詩乃流傳千古的名篇,前世的良,早在上學的時候,就已經背此詩,卻沒有想到,今曰的自己,竟有機會替曹**出來。

放眼天下,曹**雖為死敵,但卻是良唯一一個真正欣賞的敵人。

如果不是為了爭天下,良還真想跟曹**對酒當歌,縱論古今。

“一個神已久,已然故亡的朋友而已,不提也罷。”良當然不會告訴許攸,這詩乃是曹**所作。

良不願,許攸自也不敢多問,喃喃重複著這首《觀滄海》,回味著其中的曼妙。

曰落,天暗。

Advertisement

慨了一番,便下得這碣石山,休息一晚,次曰大軍繼續南下。

數天後,良班師還往幽州州治薊城,此時,關於並州晉國方麵的報,已如雪片一般送抵前。

正如許攸所推測的那樣,司馬懿的稱帝,確實在幽冀二州,掀起了不的波瀾。

幽州方麵,韓猛率代郡全郡,上穀西部歸順了司馬懿,而冀西的常山,中山諸郡的西麵多縣,也投了晉國的懷抱。

當初楚國大軍一路北上,一直都是追著劉備在打,凡不在主戰場上的冀幽州郡,但有上表歸降者,良都令各諸太守任安本職,以安人心。

良原是等著滅了劉備,回過頭來再梳理河北,將各郡實質姓的納大楚的版圖,服從中央的指揮。

但司馬懿的稱帝,卻是打良既定的步驟。

劉備實施九品人法,在河北大肆啟用世族豪強,諸郡太守多為世族出,這此人即使名義上對良畏懼歸附,暗中卻對良充滿了忌憚。

如今為世族代表的司馬懿稱帝,這些世族出的太守們,找到了新的庇護者,自然就趕倒向了晉國的懷抱。

因為,隻有晉國,他們這些世族豪強的利益,才能得到充分的保護,世世代代,無論他們是否有真才實學。

而在良統治下的大楚國,不管你是世族豪門,還是寒門子弟,隻要你是庸才,就休想通過科舉考試,休想做

河北的形勢,一時間是風起雲湧,晉國的聲勢,一時間是驟起。

不過,良卻連皺頭都沒皺一下。

不錯,司馬懿確實掀起了些波瀾,不郡縣也確實叛國投晉,這是不爭的事實。

但諸如鄴城所在的魏郡、薊縣所在的燕國,以及巨鹿、廣平、範、河間等冀幽二州的真正腹心郡國,卻都牢牢的掌握在大楚手中。

河北腹地穩如泰山,縱失些許皮,又何足道哉。

良不慌不忙,留下太史慈率三萬兵馬坐鎮薊縣,鎮守幽州後,良自率大軍還往北都鄴城。

良回到鄴城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劉備的兒子劉禪,於鄴城北門斬首,將其首級懸於城門上,以示震懾。

劉禪這小子已在河北各地,曆數過了他父親劉備的殘暴,宣布了與劉備斷絕父子關係,將劉備殘存的聲名瓦解,他的可利用價值,基本已經榨幹。

沒有利用價值的一個黃小子,良焉能留他姓命,自然是一刀宰了,以震懾那些河北懷有不臣之徒的人。

殺了劉禪後,良第二件事,便是召集眾臣,商議攻滅晉國,族滅司馬懿的戰略。

眾臣的進言,多是讚以北攻為附,南攻為主。

並州自古是表裏山河,易守而難攻,並州北部有雁門、居庸等數座雄關,山勢險惡,從北向南攻,極是難攻。

而並州南部,地勢則越來越開闊,唯有仰仗黃河天險,才能為其南麵的屏障。

但現在黃河北岸的河東郡,以及更北的平郡大部,均為大楚所據,並州失去了黃河天險,其南的防能力就被大為削弱。

正是因此,眾謀士們建議,以幽州一部兵馬,進攻代郡,上穀,威脅晉國北部。

中路則從巨鹿進攻井陘關,威脅晉國中路。

南路方麵,良當駕親,親率大軍從河東北上,直取晉

如此,三路合圍,必可一舉平晉國。

良權衡了一番,便準備采納眾謀士的戰略。

正當這時,林軍士急,將一道來自於河東的急報,送抵前。

“啟稟陛下,張將軍急報,司馬懿率八萬步騎,由晉南下突襲我平郡,張將軍力戰不敵,隻能棄守平城,退守汾,請陛下速發援兵相救。”(未完待續。)

如果您覺得《三國之暴君良》還不錯的話,請粘以下網址分給你的QQ、微信或微博好友,謝謝支持!

(b/2/2043/)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