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萬曆駕到 第二章 鹽

《萬曆駕到》第二章 鹽

雨滴順著屋檐低落下來,朱翊鈞面無表的站在屋檐下面,王皇后站在朱翊鈞的不遠,靜靜的看著自己的丈夫,大明帝國的皇帝。

半晌,朱翊鈞鬆了一口氣,轉頭看了一眼王皇后,笑著說道:“什麼時候過來的?”

“剛過來!”王皇后笑著說道:“見陛下看得出神,沒讓人打擾陛下。外面下這麼大的雨,陛下還是不要在外面多留,免得了風寒。”

朱翊鈞笑了笑,手拉住王皇后的手說道:“好,朕聽皇后的。”

王皇后笑了笑,臉上帶著一抹欣喜的說道:“陛下似乎有些沉鬱,朝中的事有諸位大臣,後宮之中有太后,還有臣妾,陛下可以放關心的。”

笑著擺了擺手,朱翊鈞沉聲道:“沒那麼多的想法,朕只是在想該從什麼地方手。”

說起改革,可是大明是什麼樣子,朱翊鈞在清楚不過了,說改革是千頭萬緒,不如說是千瘡百孔更加的恰當。整個大明就像是一個大勺,朱翊鈞有一種狗咬刺蝟,無下口的覺。

琢磨了半天,朱翊鈞覺得還是得從錢下手,沒錢什麼都玩不轉啊!

雖然在琢磨,但是朱翊鈞知道自己現在要做的是穩住朝局,而不是去做其他的事

陪著王皇后閒聊了一會兒,又一起吃了一頓午飯,朱翊鈞就跑去看奏摺了。對於這些奏摺,很大一部分都是屁話,朱翊鈞看都懶得看。

Advertisement

不過今天的奏摺倒是有點意思,全都是彈劾的奏摺,彈劾的不是別人,正是即將繼任的禮部尚書潘晟。

說起來潘晟這個人朱翊鈞不算悉,馬自強死了之後,禮部尚書就是這個潘晟。

不過潘晟也沒有做太久的禮部尚書,大概兩年多一點,潘晟就再一次退休了。在潘晟退休之後,禮部尚書是徐學謨,這個人馬上就要致士了。

張居正在徐學謨致士之後,舉薦的就是潘晟,並且還希潘晟以禮部尚書的閣。

對於大明就玩致士這一套,朱翊鈞真的是非常不喜歡,遇到不順心的事,或者皇帝沒聽他的話,就給你玩致士,自己拍屁回家了。

這種風氣可要不得,要把責任制落到實啊!

連續翻了好幾本奏摺,朱翊鈞發現全都是彈劾潘晟的,很明顯,潘晟這是被針對了啊!

這件事都不用仔細想,朱翊鈞知道這是有人不想潘晟閣。顯然張居正死了,很多人坐不住了,想要邁進閣的位置了。冷笑著把奏摺扔到一邊,朱翊鈞現在不想張居正的人。

哪怕是以後要,肯定也不是這樣的法。

翻看了幾份奏摺,朱翊鈞突然看到了一份奏摺,臉上的表頓時就玩味了起來。這份奏摺是都察院監察史曹一夔的摺子,上面的容也讓朱翊鈞非常的興趣。

Advertisement

曹一夔的摺子只牽扯到一件事,那就是:鹽!

在這個時代,鹽和鐵永遠是最賺錢的,曹一夔在摺子裡面詳細的敘述了大明鹽法的弊病,以及地方人員的貪贓枉法,可是層層盤剝,無數人以鹽己。

尤其是一些鹽商,肆無忌憚,對朝廷法度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在奏摺的後面,曹一夔提出了製鹽的九條建議。

一清竈地,二除重差,三私鹽,四免舊欠,五課私煎,六複鹽引,七更鹽(改富國爲鹽場,新鎮爲銀場,以從商便),八割沒銀,繳引目,九買餘鹽。

在這九條裡面,最引起朱翊鈞注意的是買餘鹽。

這一條說白了就是場鹽收,額外餘鹽給米收買,使多產之鹽亦獲其利。

弘治初,凡商無鹽支給,準其收買餘鹽,以補正引。餘鹽私買之既開,商借引挾帶私鹽,遂使宮引滯困,收之制從此阻。

朱翊鈞敲打著曹一夔的奏摺,沉了片刻,看來自己這第一刀需要砍向鹽政了。

看了一眼張鯨,朱翊鈞開口說道:“去,把這個曹一夔給朕找來!”

鹽鐵,這兩項絕對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收,自己想要提升收,從鹽手,絕對可以。只不過要怎麼做,自己還要聽聽這個曹一夔怎麼說。

Advertisement

曹一夔是萬曆二年的進士,年紀不大,三十歲左右,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臣參見皇上!”曹一夔走進乾清宮的書房,跪在地上給朱翊鈞行禮。

“起來吧!”朱翊鈞淡淡的說道:“朕對你這份鹽政的奏摺很興趣,說說看,你是怎麼想著上這份奏摺的。朕可是知道,這鹽政可是牽一髮啊!”

曹一夔一愣,爲了鹽政?明白怎麼回事之後,曹一夔瞬間就激了起來。

“臣曾巡視河北滄縣時,看到一些地方吏利用管理鹽務稅收的職權倒買倒賣食鹽漁利。”曹一夔沉聲說道:“地方員尚且倒賣私鹽,鹽商該何其猖獗?”

“臣以爲鹽乃朝廷命脈,自從準許商人開買餘鹽之後,朝廷的鹽錢每況愈下,收的很厲害。”

“臣以爲鹽政到了改的時候了,釐定鹽場,清查吏,嚴懲倒賣私鹽的鹽商,已是迫在眉睫的事。”曹一夔說道這裡,有些激的道:“那些鹽商於國何功?卻廣置田地,家資鉅富?”

朱翊鈞聽到曹一夔說道這裡,突然笑了:“那你說說,那些鹽商究竟有多富?”

“回皇上,臣不知道。”曹一夔沉了片刻,沉聲說道。

朱翊鈞點了點頭,雖然曹一夔說不知道,但是朝廷上下都知道鹽商富。只不過這事不能提,你一提,必然有大臣跑出來陳述鹽商的功勞等等。

對於大明的鹽法,朱翊鈞有過詳細的研究,可以說被鹽商給玩壞了。

明初的鹽法是鼓勵商人輸運糧食到邊塞換取鹽引,給予販鹽專利的制度,又稱開中。開中之制系沿襲宋、元制度,但明代多於邊地開中,以吸引商人運糧到邊防,充實邊境軍糧儲備。

商人們爲了賺錢和方便,開始在邊疆囤地種田,以減運費,這就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做商屯。明初商屯東到遼東,北到宣大,西到甘肅,南到址,各都有,其興盛對邊防軍糧儲備以及開發邊疆地區有很大的作用。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