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大唐風流小地主 960 何為溫度

《大唐風流小地主》960 何為溫度

著書院禮堂的人群,李忘憂這始作俑者都有些始料未及。

他完全沒預計到,當書院禮堂進來兩千多人後,居然會是這般狀況……其擁程度,簡直堪比後世春運期間的火車站。

原本寬敞的走道,此刻黑一片,全是人頭涌

許敬宗還真是認認真真將李忘憂的吩咐,執行了下去。

原本許敬宗還擔心,這些名仕大儒,高僧高僧們,得知書院安排他們坐在過道地板上,會然大怒,引出諸多事端。

但許敬宗沒有想到的是,一千多人居然無一人出言反對,全都聽從書院的安排,乖乖坐到了地板上,毫無怨言。

其實許敬宗完全是多慮了。

這些人更擔心惹惱了李忘憂,無法親耳聆聽道祖傳下的學識。故而對於他們而言,即便是坐在地板上聽講,也是甘之如飴。

倒是書院的學生們,猛然見到如此多陌生人出現,有些吃驚。

好在書院的學生,也算是見過世面。

尤其二年級的那些學生,更是與太子李承乾等人朝夕相,個個都練出了一副大心臟。

前幾日書院半球實驗,書院的這群學生,更是親眼見到偉正的皇帝陛下。甚至書院學生中的佼佼者,還得到了李二這位書院院長的親切接見……

故而面對這些名滿長安的名士大儒、高真高僧以及眾多員時,學生門卻也並未怯。

但書院的學生們,畢竟還只是六七歲的蒙,即便書院的博士、助教,一直在維持秩序,他們也免不了互相頭接耳,竊竊私語,使得書院禮堂顯得異常喧鬧。

Advertisement

當李忘憂出現在書院禮堂的講臺上后,喧鬧的禮堂頓時安靜了下來,所有人恭恭敬敬的站起來,朝李忘憂躬見禮。

即便那些發須皆白的名士大儒,高真高僧們,居然與書院的師生一般,全都畢恭畢敬的站起來,執弟子禮,向其躬揖禮,讓李忘憂都覺有些不自在。

這些大儒,如同後世小學生們一般,很是肅穆的坐回地板團上,面前攤好紙筆,一副認真聽講隨時準備記錄筆記的模樣,更是讓李忘憂到汗

但實話實說,這般被人尊崇的覺,其實……爽的!

男收斂一下心神,輕咳一聲,開始了今日的課程。

進了兩千多人的禮堂,頓時變得雀無聲,所有人皆全神貫注,側耳認真聆聽。

「諸生,上一節課我們了解了線的組,這節課我準備教授何為溫度?」李忘憂一邊說,一邊轉後的黑板上寫下了「溫度」二字。

他之所以準備今天教授關於溫度的知識,便是因為前些日子,他想與李二解釋高原氣溫,卻無從開口。

華夏自古對於溫度描述,僅靠主觀的寒、冷、涼、溫、熱、燙這些詞語描述,實在太不科學了。

他倒是想將溫度計搞出來,但卻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沒有玻璃,依靠水晶卻是難以雕刻打磨出溫度計來,故而溫度計對於李忘憂而言,也只是心中的怨念罷了。

卻沒想到,他花費重金,請來的那些燒制琉璃的工匠,前幾日倒是帶來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Advertisement

他們依照李忘憂的吩咐,利用石英砂,再其中加蘇打與石灰,燒制出了一種明的,形似水晶。

待工匠們將他們的果呈上后,李忘憂與蘇長卿二人頓時面驚喜之

玻璃!

李忘憂敢拿頭打賭,眼前這塊拳頭大小,明的不規則晶,若不是玻璃,他立刻一頭撞死在豆腐上。

蘇長卿也是同樣一臉興,手捧著那塊並不觀,而且其中還混雜著許多氣泡的玻璃上下仔細打量。就像手中捧著的,是塊價值不菲的鑽石一般。

其實將其看是「鑽石」也不算錯。

能在大唐燒制出玻璃,其價值甚至比一座鑽石礦還大的多!

自張騫鑿空西域之後,羅馬帝國生產的玻璃,就開始大量傳中原,是貴族們趨之若鶩的奢侈品。

通過綢之路傳中原的玻璃,其價值可以換取相同重量的黃金。

但這個時代,無論是波斯人還是羅馬帝國,製作出的玻璃都談不上有多純凈明。

李忘憂的府上,也有別人作為禮送來的「進口」玻璃皿。以他與蘇長卿挑剔的眼來看,這些玻璃離後世的玻璃還差得很遠,最多介於玻璃與琉璃之間罷了。

玻璃在古代難以燒制,主要在於沙子的熔點太高。

一千六百度的熔點,以如今的技,要達到這樣的溫度卻是千難萬難。

但李忘憂卻知道,在沙子裏加蘇打,便可讓其熔點降低到八百多度,只是這樣燒出的玻璃是一次產品,會溶解與水。

Advertisement

故而還需要在其中加石灰,如此燒制出的玻璃才堪用。

這些知識,都是李忘憂與蘇長卿兩人,幾乎想破了腦袋,互相商量討論著,才從記憶里各種知識碎片中挖掘出來的。

如今工匠們真的以此方法,燒制出明無的玻璃,自然讓兩人大喜過

至於玻璃吹制,其實這些大唐燒制琉璃的工匠都會,本不需要李忘憂去賣弄他那點淺薄的常識。

玻璃吹制早在公元前一千年,便由古埃及人發明出來了,後來羅馬人學會了這一技,並隨著西方玻璃皿傳華夏時,一起傳進了中原。

得知工匠們居然連玻璃吹制都懂,李忘憂自然大喜,立即命工匠們給他吹制一些玻璃管出來,用以製作溫度計。

玻璃管的下方,帶有圓形球

將玻璃管中灌水銀,再以玻璃封閉管口,一溫度計便算是製作完

至於測算溫度,在溫度計上標註溫度,卻也不難。

沸騰的開水為一百度,冰水混合為零度,中間等量分為一百等份。

一個不算標準,卻足夠測量大致溫度的溫度計便算是製作完

也正是因為有了溫度計,李忘憂才臨時修改了自己的計劃,準備提前將「溫度」這個概念,在大唐普及開來。

「諸生,我等都知道,水有冷熱,天氣有寒暑。但諸生是否想過,長度、重量皆有度量單位,而為何冷熱我等卻只能以溫、燙、寒之類的詞語來表述?凡事皆應有度,故而道祖將衡定冷熱的度,便稱之為溫度!今日我要教授諸生的,便是溫度!」

李忘憂的話,落在一眾書院學生耳中,倒還不覺得如何。他們畢竟年齡尚小,學識淺薄,不懂其中奧

但那些旁聽的名士儒生、高真高僧以及百勛貴,卻是一震,不由自主的將腰背得更直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