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還在不停地試驗,主要是味道不好調配,香料要不停地增減分量,盡量做好符合大眾口味,也不能太辣,更不能沒有太淡了。
廚房也在閑暇之余不停地忙碌著,除了辣味的,還想做個三鮮味道的,但不確定能不能做。
進展不太順利,廚房的婆子想起了一樣早點。
“夫人,我想起了南街那邊有賣油茶的,我倒覺得油茶也可以試試,炒好的面加點水煮開就行,實在不一點子溫水沖開也能吃,很省事。”
“哦,我怎麼把這個給忘了,那咱們去試試,還用牛油。”
“好嘞。”
油茶面的制作并不復雜,主要是里面的配料,例如核桃瓜子仁和榛子之類的干果搭配上。
用牛油做最好,吃了發汗,是熱的。
廚娘們自己做的油茶面,經過幾次改進后,不比外面做的差,而且婆子們巧思,做好后用特制的食盒,分一塊一塊地放在一邊冷卻。
冷卻后油茶里面有牛油的緣故會凝固起來,包上油紙放進布袋里都使得。
但凡燒點熱水一沖就是一碗飯,泡個干餅子吃也是不錯的。
趙反復測試了幾次,高興地大笑,沒想到一心做底料沒做,反而是這個油茶先搞了出來。
拿著油茶高興地去找齊王匯報了。
正巧四爺也在,在屋里跟齊王一起喝茶呢。
“四爺好,公爹安。”
“你這麼高興是有好事啊?”
“是有好事,不過不是賺錢的事,我給你看個東西啊。”
趙讓人單獨拿了個小碗來,取出一塊油茶放進碗里,這個油茶是分裝好的,用米字格的木盒子分裝,一個就是一小碗,吃幾個拿幾個,不浪費。
在倒熱水,慢慢地攪合開,一碗油茶就了。
“這不是油茶麼,我吃過。”
四爺笑著說。
“是油茶,您覺得它還能干什麼用。”
趙朝二人眨眨眼。
齊王看了半天一拍額頭,“行軍打仗,可以帶上它,方便省事,還頂包。”
“對哦,你都分好了,一小塊一小塊的,有點熱水沖開就行,這就省很多事了,這熱乎乎的泡個餅子也是一頓飯呀。好香啊,我嘗嘗。”
四爺端起碗,慢慢地吃著,不住地點頭,味道做得真不賴,咸口的,里面還有花生米和核桃仁葡萄干啥的,還有牛油,吃下去熱乎乎的,噴香。
“不錯,丫頭,你可給軍人們幫了大忙了。”
“您說這個冬天能用麼?可以做咸口和甜口的,照這樣分裝好,用普通的麻油紙一包裝進布袋里就能帶走。”
“能呀,怎麼不能用,太好了。”
四爺連連贊嘆,神清氣爽。
“還有個問題,這個需要牛油,牛的問題怎麼辦呢?要想持續就必須有牛油,羊油也太貴了,豬油不能做。”
“牛油的問題我來想辦法。”
“,您要是能弄牛油,我再給您做個其他的吃食也可以行軍打仗用,目前還沒完全做好。”
“我聽谷哥說了,你在做什麼湯鍋的底料?”
“對,這油有一個特點就是涼了以后會凝結塊,切一塊塊的,反而便于攜帶,熱水一沖,下面這就是一頓有滋味的飯啊。邊關冬天冷得很,半年都不怕壞。”
“好,你盡管弄,牛的事我來想辦法。”
“四爺,我心里琢磨著,養牛也不像放羊需要的場地大,咱可以圈著養牛啊,有荒地就行,邊關那麼多地呢,再種點牧草。這就有吃了。
您琢磨琢磨,這弄個攤子能安排好多人干活,多一分收呢,咱這牛油不也源源不斷了麼。”
“法子倒是不錯,你容我再想想。”
四爺著胡須砸吧在沉思。
“行。想想吧,我走了,我還要去學堂,今兒還有我課呢。”
趙是順道過來送一趟東西的,背著小書包去學堂上課了。
如今的課很多人都來聽的,講課容生,準備充足,有不同的見解和思路,很學生們喜歡。
加上種過地,做過作坊,釀酒也干過,對農事更加了解,很多男孩子都很樂意上的課,能學到很多很務實的知識。
做父子的收并不高,一個月三兩銀子,對現在的趙來說,早就不值得一提了,但依舊特別認真,每堂課都會提前備課做筆記。
對這份工作很珍惜,也是因為真的喜歡。
學生們也很喜歡,大家相得也日漸融洽。
明兒要帶學生們去莊子上務農,驗民生。
學堂孩子都金貴,都是家子弟,不能去不好的地方,干脆帶他們去自己的農莊,去干活,看看真正的窮苦百姓到底是什麼樣的。
到了地方帶他們進去參觀,房舍也提前準備好了。
“好了,這里就是我的陪嫁莊子了,那邊有個小作坊,很多干活的人都是英烈的家眷,有的還是孩子就沒有了父親。
還有一些是附近窮苦的百姓來賺一點錢養家糊口的,明兒大家可以一起去務農,或者去參觀種菜。”
特意帶他們來最苦的一個莊子,買了并沒有多久,主要是為了干作坊用的,另外就是種菜。
蓋了一排房子做了一些改造,專門安排人種菜,冬日里菜是很貴的,拿出去賣能賺一分錢,也能給這些干活的百姓們多分一點。
和種菜的雜役簽訂合同,有人專門負責種,有人負責看護,有人負責拿去賣,賺的錢每個人都有分,賺得多拿得多。
大家積極都很高,一冬天都在干,真賣了不錢呢。
作坊也開始賣錢了,東西做得很,李暉等宗室兒郎給幫忙找銷路,干得是有聲有。
這些事也沒有瞞著學生們,掰開了碎了講給學生們聽,這些作坊除了賺錢的目的外,還可以安頓好多窮苦百姓和婦過來干活,讓他們賺一份錢養家糊口。
賺來的錢能繼續持續下去,這樣就源源不斷形一個產業。
還可以干其他的產業,安排更多的人,而窮苦人家來做工,機會不易,都很珍惜這份收,干得也賣力,不出幺蛾子。
學生們認真點頭,大學堂很多都是寒門子弟,對此更深。
“我家就是寒門的,我父親在我很小的時候就給別人做工了,我們家沒有土地也買不起,就靠父母給人做工賺點錢,就是這份錢供我讀書……”
說到最后男同窗眼圈都紅了。
“是啊,百姓沒有土地的,養家十分艱辛,比你們想的更苦一些,能有一份持續的收拿回家,就很不錯了。”
“夫子,我們明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