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思嫁 第四百六十七章 家錄

《思嫁》第四百六十七章 家錄

 這段日子里安清悠和蕭老夫人關系得極佳,伺候病,陪侍奉孝。

 隨著蕭老夫人的越發大好,婆媳之間當真比那親母還要親上幾分。每一次安清悠來到老太太房里,蕭老夫人都是一副開心的笑臉,可是此時此刻,婆婆的臉上竟是一副難得的凝重。

 屋里的氣氛抑得,那副在蕭老夫人面孔上消失了許久的嚴肅神又重新回到了的臉上,眼見著安清悠進了屋里,手向旁邊的一摞書卷一指,沉聲道:“打今兒起,咱們娘兒倆多看看這些東西,我陪著你看!”

 安清悠頗覺奇怪,這種命令式的語氣似乎已經很久沒有從在蕭老夫人和自己的對話中出現過了,可是面上卻只微微一點頭,手去翻看那堆書卷之時,頭上第一本的封皮之上居然寫著:

 “蕭氏一門家錄……”

 所謂家錄,乃是豪門大族之中對于歷代重要人言行及諸般大事的記載,蕭家是大梁國中自開朝以來傳續至今的頂級大門閥,這家錄自是記載得極為講究詳盡。

 安清悠略加翻看,卻見這家錄似又不全,倒象是專門讓人揀選過的一般。

 里面林林總總,竟都是些歷代眷在大梁歷史上某些重要事件里發揮作用的經過。其間更有許多外界從未聽說過的辛掌故,之中大有詭變劇斗殺伐決斷等諸般驚心魄之

 無數讓人心驚跳的詭異險自不用提,這些東西若要傳了出去,大梁國歷朝歷代的方記載只怕都要改寫不

 只不過寥寥翻看了數眼,安清悠登時便知道了這家錄的分量,毫不遲疑地便合上書頁放了回去。睜大了眼睛對著蕭老夫人道:“婆婆,您這是……”

Advertisement

 “這家錄向由蕭家一族的主母收管,昨夜我想了半宿,還是決定破例給你看看。”

 蕭老夫人顯出了幾分疲態,說話的聲音極慢,但語氣里卻大有一字一句之

 “我問你一句話,安老大人號稱鐵面二字。當初陛下布了如此大的一個局而定北胡之事,滿朝文之中卻唯有他能穩得住,唯有你們安家沒有站到九皇子那邊,你當初也曾做過安家掌家大小姐,對于某些方面,就沒有點家學淵源麼?”

 “這……”

 安清悠心里微微一,卻是輕輕咬了咬,苦笑道:

 “媳婦當初未出閣之時,在安家便只講禮教規矩,古人云子無才便是德……”

 “你可不是什麼無才子,我這個婆婆的一輩子看人無數,似你這般才華便是放在男子里,只怕也不遏多讓,見這等事為什麼卻總是往后躲呢!”

 蕭老夫人隨口便打斷了安清悠的話語,默默地注視了安清悠半響,臉上忽現和之,慢慢地道:

 “古往今來天下事,卻數這政局朝中最為不干凈。我看得出來,你這孩子最是討厭那些腌臜之事,所以總是對這種事能躲就躲,對不對?”

 安清悠輕輕地低下了頭,默然不語。

 “這幾天我也在想,讓你這麼個孩子非得沾這種事兒,究竟是不是對你太過殘酷了些。可是你既嫁了五兒,既嫁了蕭家,有些事只怕到底還是會不由己,尤其是……”

 蕭老夫人臉上似有憂,幽幽地嘆了一口氣道:

 “長夜漫漫,最為手不見五指之時卻總在拂曉,是以自古用兵將領凡若劫營洗寨暗夜進襲者,莫不以四更過后、五更未至之時最佳。如今這北胡戰事已經迫在眉睫,兵戰兇危,這一戰五兒和他父兄是有進無退、務求大勝,哪怕是和北胡打個平手,對于蕭家都是一場大禍。何況我更怕咱們等了這麼久熬了這麼久,這黎明到來之前,反倒正是最難熬的。”

Advertisement

 安清悠赫然一驚,猛然間抬頭問道:“婆婆,可是外面出了什麼事?”

 “你這孩子果然敏!”

 蕭老夫人眼中似是有贊許之卻一閃而過,但轉瞬之際臉卻愈發凝重,手間便遞過了一疊紙來,沉聲道:“蕭達剛從外面弄回來的,你好好的看看!”

 蕭老夫人一生之中所經歷過的大風大浪不知道有多,雖說這強橫脾氣早已經名聲在外,可是真論及心的修煉,卻是已經早到了寵辱不驚的地步。

 安清悠自嫁蕭家以來,還是頭一次見到這位婆婆出了如此嚴肅重視的神。輕輕接過那疊寫滿了字的紙張過來一看,竟是一份奏折的抄本。

 如今的蕭家雖然明面上備,可是多代人苦心經營出來的軍方大閥又豈同一般,暗地里不得也有的是黑不提白不提的消息渠道。

 安清悠對這一點心知肚明,當下也不去多問這份東西由何而來,只是再一看那奏折抄本的容,卻亦是不由得微微一怔。

 “參奏太子借勢斂財侵人田產?”

 安清悠的一雙秀眉微微地皺了起來,自太子被圈宮中那瀛臺之地以來,雖然京城中廢太子而立睿王的傳聞愈演愈烈,可是終究沒有什麼實質的東西。

 再看那一份奏折的署名,不過是距離京城四百里外一個名河清縣的小小知府罷了。而所參之事,偏又是數年前之事,所謂斂財侵產之事著實是猶如隔靴搔,很有些牽強附會的意味。

 “你怎麼看?”蕭老夫人一字一句地問道。

 “怕是那邊的投石問路之意了,找個小兒來上個折子看看萬歲爺的意思。以九皇子和李家而今如此聲勢,想必那一心想搏富貴險中求的兒著實不,急著為他們不怕死打先鋒的大有人在。”

Advertisement

 安清悠又仔細地看了看那奏折抄本,一邊想,一邊慢慢地說道。

 “蠻好!我就說你這孩子果然天賦不錯。似你這等年紀能有這般見識,當屬不錯了。”

 蕭老夫人嗯了一聲,卻又搖頭嘆道:“只可惜你對于這政局上的經驗卻嫌太。便如我適才所言,這太升起之前,偏是那長夜最黑之時。只怕這份小小奏折卻不是投石問路,而是一場狂風暴雨的初兆了!眼下能幫上我的怕是只有你……嘿嘿,當真是八十老娘倒蹦孩兒,縱然是對這位九皇子妃李寧秀已是極為重視,只怕咱們還是小覷了!”

 忽然提起李寧秀的名字,安清悠不由得微微一驚,豁然抬頭道:“婆婆是說這奏折和那李寧秀有關?這是……”

 “談不上什麼理由,就是一種直覺。那日這李寧秀到這里來走了一遭,我便甚是有些不對勁的覺,所以才臨時起意噴了一口藥,可是回去以后居然全無針對咱們蕭家的靜,倒是睿王府那邊莫名其妙的出了這麼個奏折來,你不覺得很奇怪麼?”

 蕭老夫人眼睛出神地著天花板,口中似是對著安清悠說話,又像是喃喃自語:

 “圖窮匕見之時,最是兇險不過!當初那開國十二功臣,更無一家是好相與的!臨到自以為苦盡甘來之時卻一下子大禍傾覆的又哪里了?風波尚為初起,咱們應該還有點時間,咱們娘倆一邊吸收咱們蕭家前人的真實經驗,一邊和某些人見招拆招地干上一場,這怕是你長最快的法子了。男人們既都不在,咱們娘倆得把這個家守穩了!”

 人的直覺多半是天生,而蕭老夫人的直覺卻不僅于此,那是在幾十年來經歷了無數大風大浪之后培養出來的一種本能。

 此刻對著安清悠言語之中怕是只有半乃是相勸之意,而其余的九五卻是不容置疑的命令。

 而便在此時,穩坐在宮中的壽皇帝陛下,卻是正在對著劉總督哈哈大笑:

 “好好好!朕三次派人去催,蕭辰這小子三次頂了回來,就這麼不痕跡地一路等到了北胡人來催來迎,這才提快了速度。嗯,不錯!這小子如今了親,倒是愈發穩當得住了。朕的最后一道考驗他過了,以后在北胡草原上才真的能讓他放手施為,朕省心落得個不管嘍!”

 “皇上識人之明天下無雙,培養了這麼多年的青年俊才又怎麼會錯!他日蕭將軍震驚天下之時,陛下的功績只怕是更在那前朝武帝封狼居胥事之上了。”

 壽皇帝一生最仰慕的,便是史書上位前朝武帝派天子門生大破匈奴異族,封禪狼居胥山之事了。

 劉總督這一個馬屁固是拍得剛剛好好,心里卻也有些替了那蕭了一把冷汗,雖說是將在外君命有所不,不過那得是將真的在“外”,一日未出大梁國境,壽皇帝若想收回兵權走馬換將亦不過是一道圣旨的事

 雖說是兵戰兇危用人不可不慎,可是這蕭辰畢竟是萬歲爺他花了十幾年心調教出來的專門對付北胡之人,便說是要走馬換將,朝中又哪里有更合適的人選去?難道這明里是蕭辰,暗地里實際上還另有備用?

 這等念頭卻不是劉總督再敢往下想的了。他笑嘻嘻地拍了一記馬屁,臉上雖是滴水不。心中卻更覺得伴君如伴虎,君心只能去迎合,不能去妄自評斷。卻見壽皇帝臉上那笑容里多了幾分高深莫測的意味,似是漫不經意地隨口問道:

 “那個彈劾太子的折子,朕已經留中不發了數日,劉卿你對這事又有什麼看法啊?”

 “這……怕是九殿下和李家那邊的投石問路吧,看看陛下的口風?”

 劉總督小心翼翼地答著,這話語竟與安清悠在蕭老夫人面前的回答如出一轍,只是以劉大人這位江南第一總督的眼經驗,心里的答案是不是真的如此,那可就只有他自己知道了。

 “你這家伙啊,還是那麼小心謹慎,朕的意思你其實明白得,隨口說說又有什麼大不了的?”

 壽皇帝好像穿了一切般笑罵了一句,臉上的表卻似對這劉總督的表現極為滿意,笑罵了一句才似乎是自言自語地道:“沉了幾天,第二波上折子彈劾太子的人只怕也快要來了,你說有沒有人會連蕭家也一起參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