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思嫁 第五百章 大政議

《思嫁》第五百章 大政議

 安清悠開始了自己提小燈籠的生涯,壽皇帝那邊還是時不時的召見,那些與古人大相徑庭的看事角度好像是頗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萬歲爺嘆自己這個義收得真值的時候,宮外的事卻開始有了愈演愈烈的之態。

 劉忠全劉總督在擺明了不再走各的路線后,終于展現了他一直以來都未曾輕易示人的實力。

 如果說李家一派發那百叩闕是大學士李華年蓄力而發一戰功,劉總督的手段就好似是太極云手,連綿不斷層層疊疊。

 那日朝堂之上彈劾李家及諸臣等事的樣子看似頗有撒潑打混的稽之態,實則這后手卻是連綿相至,細無比。

 從轉日開始,外地京的折子便一個接著一個,雖然是之前李家發叩闕之時,也曾有過外地員遞折子進京,但是無論是數量還是檔次,都比劉總督這一波差遠了。

 首先發難的當然是劉總督原本轄地之中的江南六省,他經略江南數十年,這地方上早已經發展得枝繁葉茂盤錯節,江南來得折子清一二品大員以上才能用的六百里加急,湖廣兩江閩浙鹽漕三大總督一個不差,十七個道臺更是聯名奏,六大巡里到了五個——唯一沒靜的是河蘇沈巡——他是沈從元的老爹,這一次鐵了心要和睿王府跟到底了。

 江南表明了態度,北疆亦是有所發,川陜總督孫無相本就是蕭家的在文隊伍中為數不多的盟友之一,蕭家在北疆經營了這麼多年,糧草兵員的問題上頗與這位孫總督相得益彰,若是李家真的功,頭一個要下臺的地方督就是這位。于公于私于自保,他亦是站到了李家的對面。

Advertisement

 繼而是兩廣——這個海運發達并且作為大梁國海外貿易的地區早,已經被劉總督借著商業的運作做了多年的滲,稍稍把蠶茶葉對于兩廣的輸卡了卡脖子,民間的呼聲登時就的兩廣的大小不過氣來。

 更別說還有最近很有希為“天下新利”的香,那玩意兒最近在出海的貿易中越來越搶手,兩廣員們的折子上的雖晚,態度卻最是激烈,已經有人明確要求啟封清香號了。

 “督自重,國之大害啊!自古每有天下大,往往由此而始……”

 超過半數的地方實權派們彈劾李家的時候,京們開始憤憤不平地寫折子痛陳利害,寫折子,直隸云貴川蜀東北,這些地方的外省督遙相呼應——李家并不是沒有外援,他們在地方上的勢力也不過是比劉總督稍遜一籌而已,若再算上京中一邊倒的閣諸位大學士和六部,聲勢毫不,甚至還猶有過之。

 劉總督倒也不著急,打炮這種事他的經驗富無比,在彈劾往來的奏折中并沒有把攻擊點放在皇子皇后的易人之事,而是集中火力窮追猛打李家串聯百對皇帝進行宮的問題上。

 結果當然也出現了第三種人,如此聲勢浩大的朝政斗爭本就是他們玩不起也不敢玩的,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去抱李家的人一時之間了許多。

 劉總督不急,壽皇帝陛下自然就更不急。

 他要的只不過是劉總督把李家給拖住,等到北胡戰事有個結果,是大妥協還是該大清洗自然會見分曉。如今不但局面被拖住了,文集團里還很明顯地出現了分裂。

 眼見著形如此之下,這位大梁天子居然還心甚好地和安清悠打著趣,說這種場面兒你沒見過吧?咱們大梁開國到如今都沒有,談談想?

Advertisement

 “這種形現在雖然熱鬧,但是正所謂暴風驟雨不終朝,最好還是得給各方都找點能夠做上幾個月半年之類的事……”

 安清悠的眼非常清楚,如今壽皇帝一直由著兩方打,可是總不可能把如水般涌來的折子留中不發,要照這麼下去,早晚不是個事兒。

 “嗯……有理。”對于安清悠這種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保持跳出事不為局面所的狀態,壽皇帝是越發的欣賞,于是問道:“那有什麼事能讓各方都做上幾個月半年之類的……”

 “我也不知道。我覺得義父肯定能理的比我好。”

 安清悠拎著小燈籠撇苦笑,自己能夠看清楚這些,靠的是兩世為人超越古人不知多代人的見識。可是要說怎麼理這麼大一個糟糟的局面,自己絕對趕不上壽皇帝這等老狐貍經驗富。

 “這丫頭,倒是把事又給朕踢回來了……”壽皇帝笑罵了兩句倒也沒生氣,仔細想了一想,倒是下了一道圣旨。關于劉總督和李家各自拉著一批人彼此彈劾之事,著朝野外大政議。

 兩邊的員面面相覷,所謂這大政議,便是將事的議論范圍擴大。除了原本就有品級的朝廷員們可以事上奏之外,普天下的讀書人亦可就此事發表議論。可是如今大家已經豬腦袋打狗腦袋了,能夠攻訐對方的理由早就被雙方的員炒過了無數遍,這事兒還有什麼可議的?

 這時候才真正顯出了功力,壽皇帝幾十年的權謀皇帝顯然不是白當的。

 他對于文集團出現了兩派分裂并不滿足,他在給其他想發出聲音的一個機會,李家固然有天下文脈之名,在讀書人中極有號召力,但是說要壟斷天下輿論,卻也是不可能的。

Advertisement

 事果然朝著開始分化的方面發展,最開始不過是有些中間派覺得得罪哪邊都不合適,于是乎滿篇奏折廢話連篇者有之,東一榔頭西一棒對于李劉雙方各打五十大板者亦有之。

 更有民間的所謂名士才子想出風頭搏名的,李劉兩家惹不起,那些依附于李劉兩家的下層員們卻未必就那麼穩當,很有一批人搜集了些六品以下員貪贓枉法判冤案的證據,借著機會打起了為民冤的旗號,一路告上朝廷。

 劉總督靈機一,一邊和朝中的一堆大佬打著炮,一邊開始收拾那些李家外圍的地方勢力。他本就是對于地方民生極為悉之人,對于這等民間冤證據確鑿的倒也是該打就打不余力,尚書侍郎三公九卿的辦不了,集中兵力收拾一批本就是民憤極大的知縣學政部司郎的那還真是容易。

 壽皇帝很配合的大筆一揮,該撤的撤、該抓的抓、該砍頭的砍頭,一時間民間對于萬歲爺的好評如,尤其是那些由此出了名的名士才子們,更是文章遍天下的稱頌吾皇英明神武。

 天下輿論登時有了偏向劉家和皇帝一邊苗頭,李家和睿王府一看不好,登時來了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

 大家都是朝廷里面走過來的,我們這邊被抓了一批外圍的昏為民出氣,你劉總督那一脈就敢說自己隊伍里全都是屁干凈的?你來我也來,我們李家和睿王府別的不缺,文人名士之類的人才有得是。

 結果劉總督那邊的隊伍里很快也被扯出一堆證據確鑿拿來平息民憤的典型,李家這頭亦是扶持了一堆為民冤的天下名士。壽皇帝也不偏心,同樣是該抓該殺的毫不手——不就是如下棋兌子一般麼!車馬炮現在誰都沒法,一個卒子換個兵這種文章倒不妨大作特作一番,反正朕要的只是把時間拖住,至于那些本就該殺該抓的只管抓去!

 結果僅僅折騰了五六天,幾十個六七品的員便紛紛落馬。李劉雙方的力糾纏在了神仙打不先收拾幾個小鬼上,事從急驚風變了消耗戰,還真是如安清悠說得那般,所有人都有事兒干了。

 這般局勢下居然還帶起了一點點連壽皇帝陛下的副作用,大梁國里的中下層吏們一個個地大有勤于政務秉公辦事的架勢,——天知道誰在盯著自己,這等節骨眼上莫名其妙的當了炮灰那才是不值中的不值。

 雖然在古代制度所限的環境下這種狀況并不能維持長久,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這段日子里民間倒是得了不實在。

 “好!好!就這麼相互纏著,纏得越久,朕越是開心。”壽皇帝這幾天的笑容越來越濃,偶爾也會對著安清悠說道:“你這個讓所有人都有事干的主意倒是有趣,就連朕也沒想到,這兩派大臣打仗,百姓們也跟著沾了不。只可惜你是個子,否則朕真讓你做個隨駕侍講,學學古人的布卿相名揚天下也未嘗不可。

 中樞便是中樞,行一舉而天下。安清悠自己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多的連鎖反應,對于這種名天下之類的虛名從來都不怎麼在意。壽皇帝為這一個拖字高興不已,的心思卻在那千里之外了。

 “義父,最近可是有北胡那邊的信鷹傳書……”安清悠聲音低低的問道,如今最關心的,還是那被李家出賣的蕭辰。

 “這……新的消息倒是沒有。”壽皇帝難得地出現了些尷尬之,不過他很快地便安安清悠道:

 “沒消息便是好消息,以北胡那邊的狀況,若是蕭辰或者北疆軍真有什麼不測,博爾大石一定是揮軍南下犯我中原,邊關的告急文書一定是早到了。”

 安清悠點點頭,戰事一起吉兇難測,事到如今也只能這樣去想了。雖然早知蕭辰等人被李家出賣給了北胡,雖然不知道壽皇帝的后手到底是什麼,但是這事到如今這麼長時間居然沒有后續消息,這狀況倒真是讓人心中悄然又升起了一

 “夫君!你可一定要好好地回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