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軍事歷史 大宋好武夫 第61章 養寇可自重

《大宋好武夫》第61章 養寇可自重

狄詠回家,與老爹狄青詳細說了今日見梁適之事,也把自己與皇帝見麵的場景說與狄青聽。

梁適讓狄青明天上一封請戰的奏摺,這件事,狄青也有些猶豫,便問狄詠:“我兒,此奏,該上嗎?”

狄詠想得一想,也覺得要有一個保險起見,答道:“先寫出備好,上與不上,明日再來定奪,若是梁適真能辦到此事,明日家必來相召,見到家之後,父親可再決定上奏與否,若是當真事,這奏摺不上也可,父親可當家之麵以話語表出忠心請戰之意!”

狄青點頭,欣一語:“我兒真已人了,當真麵麵俱到,可當一麵。為父著實欣啊!”

狄詠還道:“父親,此事若,戰局一開,定要留得後手!”

“嗯?我兒此言何意?”狄青有些不解。

“養寇可自重!”狄詠與父親便是直白之語,狄詠依稀記得,狄青似乎就是升任樞使之後,立馬遭到了文臣集團的反撲,不久之後就陷絕境,最後一貶再貶之下,驚嚇惶恐鬱鬱而終。

所以這可以升,但不能真的把君王之事都給了卻完了,否則那就真的無用武之地了。

所以,這賊寇得剿,卻也不能完全剿滅,還又不能放任賊寇塗炭同胞,這裡麵的門道與尺度把控,就要顯出極致的智慧。

狄青卻不認同狄詠話語,語氣嚴厲:“為家國社稷,豈能放任賊寇?此可謂不忠!休要出此誤國之策,為父出征,賊寇必要剿滅,事也要平息!你萬萬不可有此悖逆之念!”

狄詠有些為難,這老爹在忠心這件事上有點一筋。對於大宋皇帝,他從未有過一一毫的二心,這是他與生俱來的觀念所在。

Advertisement

罷了,不多談。

這事還得狄詠親自來謀劃,養寇自重之事,一定要做!必須要做!這“賊寇”必須要養到有另外一個“賊寇”來接手的時候才能徹底解決。

不然就算狄青升了個樞使,不過也是一介朝堂武夫,空有其名,還死得更快了。

下午半晌,梁適宮,覲見皇帝!

君臣二人獨自奏對。

皇帝趙禎發問:“梁相所為何來?”

“臣為寬陛下之心而來!”梁適答道。

趙禎聞言,立馬坐正,抬眼看著梁適,語氣中帶有懷疑,問道:“如何寬心?”

梁適口中答道:“陛下,狄青出征,不過有三慮,其一,怕其在軍中威過大,手握大軍,領兵而逆!其二,怕其凱旋,再有封賞,便是樞使,手握大權,在軍中安親信,威脅社稷。其三,怕其功勳過大,在軍民之中威過高,不好拿!”

梁適說得極其直白,隻因為他今日就是來表現的,表現的意義就在於凸顯他有為相之能,朝堂上下,一個個對狄青出征之事三緘其口,怕這怕那。便是都冇有想好其中定計,也冇有琢磨皇帝之心。

梁適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去琢磨皇帝之心了,轉而來給皇帝寬心。

趙禎聽得這般直白之語,不置可否,隻是手指輕輕敲打著桌案……

梁適有些心驚,卻也不做聲,其中不免也有賭的分在,若是賭了,在皇帝這裡就有了功勞,在狄青那邊也有了人

既然是賭,梁適便又再說:“陛下,這三慮,也有三解。其一,邕州之兵,統共不過四五萬,還多是烏合之眾,連萬餘賊寇都難以剿滅之軍,實不足為懼。而那狄青心腹皆在西北,到得幾千裡外的南邊廣西邕州,更不足為懼。其二,就算狄青為樞使,滿朝文臣,皆不與其為伍,哪怕是樞,也皆是忠心士大夫,狄青一人,起不了多大風浪。其三,武夫之輩,向來行事謀,隨而為,若真要拿,何愁無話柄?”

Advertisement

三慮三解說完,梁適表麵上輕鬆非常去看皇帝,卻是心中張不已。顯然他在狄詠麵前打的包票並冇有那麼保險。

皇帝趙禎聽完這麼一番話語,起,踱步三五,忽然轉,問道:“其子狄詠如何?”

梁適聞言一愣,卻也答得快:“其子狄詠,年天才之輩,才華橫溢,腹有詩書,聖賢弟子也!將來必,家國棟梁之才!”

誇獎一個人最高的話語,來來去去就這幾句了,彆人如此說,興許有一部分是客套。但是梁適如此說,是他心中真有一個評價。狄詠在他心中的評價就是:文才,城府,格局,見識。

不過,也就還是個不及弱冠的年而已。說將來,其實還遠得很。

皇帝忽然說得一語:“其四,狄青有一個好兒子啊!”

這句話有些莫名其妙,其實是皇帝自己在梁適說的三慮三解中又加了一解,那就是狄青有了狄詠這麼一個好兒子,一個熱忠心的大宋好年。

“陛下之意是?”梁適強忍著心的欣喜,連忙問道。

“派他兒子與他一起出征吧……”皇帝下了定奪,梁適這三慮三解,還真就十分有道理,真寬到了皇帝之心。

皇帝與士大夫的天下,單憑一個武夫,還真難翻起什麼大浪花來,更何況狄青是離開了西北老巢,去那極南邕州之地。

“陛下,臣以為,當把狄詠留在京中,如此,也可多些許倚仗!”這時候梁適與皇帝出現了意見分歧,話語之意,其實就是他覺得應該把狄詠留下來當人質。

皇帝趙禎笑了笑,拿手點了點梁適,說道:“你啊你啊,想得這麼一大堆理由,卻獨獨在這一點上缺了思慮,儒家聖賢子弟,又豈能不隨父出征?”

Advertisement

趙禎之意,武夫的士大夫兒子,豈能不跟在武夫邊?這不是天生的監視嗎?如果狄青真有什麼異,第一個跳出來反對的,必然就是狄詠這個儒家聖賢教育長大的士大夫兒子了。

朝堂讀書人,是最值得信任的,他們可能委曲求全賣國,但萬萬不可能造反。這就是大宋朝曆代教育下的果。

天地君親師,三綱五常,如同咒語一般,學上十幾年,必然萬事大吉,這是一種意識形態。這也是趙宋皇帝為何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原因所在。

梁適看得皇帝在笑,便也跟著笑了笑,他的思維與帝王終究還是有區彆,皇帝為何要派狄詠一起出征,他並不能十分理解,卻也能到一點點皇帝心中所想。

不過也無傷大雅,在梁適看來,狄青其實是不會造反的,如今的狄青早已冇有了造反的前提條件,這纔是他敢與狄詠有那一番談的原因所在。

“陛下自是比臣要高明!”梁適答得一語,也是高明,自己一番表現可圈可點,但是領導再加兩句,立馬誇一誇,顯得領導更加厲害,這也是商智商的完結合。

皇帝忽然想起了頭前狄詠之語,不免有些擔憂,便問:“狄青若是不願領兵出征,該當如何?”

也是狄詠之前的一番表現讓皇帝以為,狄青真的冇有把這件事放在心上。也讓皇帝以為狄青可能真的會因為原因,不願出征。

這也是此時皇帝稍微放下戒心的重要原因。

“陛下,此事臣必當辦妥!”一個人兩麵做,這是當的基本素質,左右逢源。

趙禎點頭,對梁適表達了滿意之,再道:“召狄青明日前來奏對!”

梁適在出得皇帝書房門的那一刻,勝利的喜悅再也控製不住,自得之溢於言表。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