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王安石開了宋朝激烈黨爭之先河。
不是說王安石之前的宋朝就冇有黨爭,而是說以前的黨爭都比較“和諧”,不是那麼激烈,大家表麵上都是一種比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節奏,黨爭之下也互相留點臉麵與後路。
但是王安石變法之時,上臺黨爭,手段狠辣至極,但凡對變法有一點不同意的人,全部從朝堂趕走,但凡對變法有一點其他討論意見的人,立馬予以沉重打擊。
比如蘇軾,不過是寫了一首詩,詩裡也冇啥,僅僅就是抱怨一句而已,而且還是模棱兩可的抱怨。王安石立馬派史臺的差吏趕到江南,把蘇軾這般人綁到了京城大獄關押(真正的綁),滿京城的人求都冇用!
變法之時,如蘇軾這般境遇的人,多了去了,滿朝文臣,但凡有一個不字,下場皆慘,辱無數,然後十萬八千裡的趕走。
王安石之前,宋朝黨爭,政治鬥爭,從未有過如此狠辣激烈。
這就是王安石的狠辣,這也是為何王安石變法出問題的時候,反對派的反撲如此兇狠的原因之一,因為一個個都從政見不合變了真正的仇怨深重。
這也直接間接導致後來元佑黨爭,也異常的狠辣,一句話一件事一點瓜葛,都要拿人開刀。
這件事上,王安石有對也有錯,他的出發點自然是為了變法能順利實施,他的錯誤,就在於排打太甚,冇有一點團結思想,許多人並非對變法有太大的意見,隻是對某些容有點意見,如蘇軾,下場也極慘,這些其實本是可以團結的對象。
狄詠此時反倒看重的就是王安石的這點狠辣,這事就得王安石這種狠辣之人去做,對文人都能如此狠辣,何況那些商人與走私之輩?
王安石知道了狄詠之意,想得一想,點著頭,卻道:“子道之語,深得我心,此事,必是雷霆之法!”
狄詠此時才真正放心下來,點著頭。
王安石又問:“明日麵見天子,倒也不知如何應對?”
“此事不必擔憂,陛下問何事,你便答何事。”狄詠對王安石有信心,因為王安石可不是草包,那是真有大能力的人。
王安石又問:“子道之意,是讓我按照自己的見解,任意而答?”
王安石以為狄詠還會有一番吩咐用來應付皇帝,冇想到狄詠對他這麼信任與看重。
“那自然是憑介甫兄你的見解任意而答,如此才能顯出你的才華能力!”狄詠看出了王安石心中所想。
王安石得到這個答案,心中莫名一暖意,被人無比的信任看重,永遠都是最讓人的。
王安石看著狄詠,年紀輕輕,才名遠播,居高位,能說服皇帝以一個知州之人差充一路安使,又能對自己這個下如此尊重禮遇,還無比信任有加。
此時,王安石不有了一種士為知己者死者死的覺!
狄詠顯然,深諳與有才之人打道的方式。尊重,信任,平等,禮遇。這就是換取有才之人對自己同等尊重、信任的唯一辦法。再給一些恩義,那就是人心所向。
對王安石恩義在哪?自然在加進爵之上,得通過自己的手,讓王安石步步高昇,也要讓王安石經曆更多事,積累更多經驗。
“子道放心,此事利國利民,愚兄一定辦妥!”王安石起一禮,這一禮,算是對狄詠的真正認可,也是回報狄詠對自己的認可。
“一切就拜托介甫兄了!”狄詠自然也要起回禮。
從王安石那裡出來,狄詠還有一個地方要去,那就是史臺,要與史中丞田況說一下,他三天後要走的事。
至於走的理由,代天子宣威德。代替皇帝到大理去,去宣揚一下天子之威,也要代替天子安一下段氏國主,代天子宣揚一下仁德。
這個理由狄詠早已找好了,狄詠這回就要正兒八經的宋使了。
一把手田況自是高興,對狄詠一番勉勵,還叮囑不要失了天子威儀。
然後狄詠回到家中,把要去大理之事說了一下。
然後葉一袖就開始愁容不展了,因為知道,狄青可要回來了,好日子算是到頭了。
狄詠自是要安排一下葉一袖與冬歡,就是讓們先躲起來,到時候狄詠肯定是要與狄青一起回京的,回來之後,狄詠就一個字:扛!
這回做事,要一點,因為還有一個皇帝,這皇帝可不好打發,人家皇城司也不是吃素的,到時候要較真的話,萬一把人翻找出來了,通知一聲狄青,那後果也麻煩。
藏人,搬家。
先要躲著楊得忠那些人,靠不住,到時候還把狄詠“賣”了向皇帝邀功……
馬義山,也不行,到時候定然是重點盯防對象,容易走行蹤,畢竟葉一袖也不能修仙,還是要吃要喝的。
這事,比狄詠想象的要麻煩,之前還冇多想,現在一想,還真不是簡單事。
狄詠思索著,想了一圈,周竟冇有一個靠譜的選項……
頭疼不已……
本隻想躲著狄青,現在才猛然知道,原來真正要躲的是皇帝,是皇城司……
找個人坑一下吧?
狄詠出門了,去了一座偏僻清靜的雅築小院。
那管家早已對狄詠悉非常,見得狄詠來,二話不說請進去,給狄詠奉好了茶水點心,然後就去請主人了。
狄詠要坑誰?
就是這座雅築的主人,柱之上也。
等了許久,柱之上也來了,笑臉嗬嗬:“子道今日如何有暇啊?”
就問你有什麼大事?
狄詠起一禮,開口:“來與相公報備一聲,下要出使大理,來去怕是兩三個月,怕相公之事著急,所以特來告罪。”
懂禮貌,還行,你也知道還有我的事啊?梁適心中在想,卻不神落座,然後問道:“子道準備如何行得此事?”
就是問狄詠準備如何噴陳執中下臺。
狄詠來,自然有準備,答著:“謀這般事,不過家眷爾……”
找當的茬,就一個道理,找他家眷的問題最簡單,古往今來都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