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何意?”
“小人雖只是一介商賈,亦有為民之心,此次賑災糧一案已水落石出,但追回糧食還需一段時日。災民不能再等,小人愿捐出溫家一半家財,請陛下代為救濟。”
綏帝道:“為何不自己前去?”
溫子出赧之,“府的賑災糧尚且有人敢打主意,我們溫家自行前去,路途還不知能不能保全這些東西。由陛下親自下令,宵小之輩才不敢妄。何況我們也不知那邊詳,貿然前去,豈知不是添,只能大膽前來勞煩陛下。”
其實他捐出的這些,已遠遠超過了賑災所需,其中深意為何,大約只有他和綏帝彼此知曉。
綏帝沉片刻,親自上前扶他,“有你們這等俠義之商,是大綏之福。”
“陛下過譽,愧不敢當。”
綏帝卻道不是過譽,當場傳人來,要給溫家親筆賜下匾額。溫子連忙跪地謝恩,想來不出多時,揚州甚至整個江南道都會知道,溫家因為捐了賑災糧,而得到了天子親筆書寫的匾額。
給府捐贈之風,想必也能刮一段時日。
溫子再次領略到綏帝籌謀之深遠時,也頗意外之喜,畢竟是捐給府的銀錢,本做好了水花都激不起的打算,沒想到陛下還愿意給一份榮譽。
銀子可以慢慢賺,這種榮譽可是終生難得。
有這賜的匾額在,今后溫家行事必能事半功倍。
綏帝揮筆題字,對溫子和煦道:“你是聰慧之人,仕亦能作為,可惜你志不在此,如此便好好經商,這是朕對你的期。”
溫子瞬間領會到甚麼,抬眸與綏帝對視,在那雙銳利的眼中,覺到了自己所想的意思。
幾乎是毫不猶豫地俯首,“小人必不負陛下所。”
作者有話說:
鑒于前面幾章有小小爭議,還是作話說明一下。
其實前文中從未有過任何綏帝想讓慕家或溫家給南音當“靠山”的描述,唯一一次提到的,可能是太后希南音和家人打好關系。對于陛下而言,他本不需要這兩家給南音當靠山,兩次詢問南音是否要給慕致遠特殊待遇,是他以為南音在乎和父兄的,想讓南音開心,而非真正要重用他們,就像前文說的,府也會不得不養些閑人。
至于溫家就更別說了,扶他們當所謂的靠山是不可能的(說相如端還有可能),讓南音回來探親還是那個理由,彌補缺親、缺的憾。這次賑災糧的事,溫家只在其中扮演了個微不足道的小角,甚至還只是二叔參與了一個小環節且不知,而且溫子也在盡量彌補過錯了,他沒必要去趕盡殺絕。
再者,溫家也不是得知南音和陛下的關系才去攀附甚麼的(也沒有攀附的行為),文里應該寫得很清楚,在這次前,他們是不知道這些的,所以有些說溫家也是見了利益湊上來的評論,我都懷疑是不是寫了自己也不知道的容。溫家上一輩確實為了利益把南音母親推出去了,但我不認為就要一桿子打死所有人,至這些親人對南音都是真心的。不過有些人對這種“好”的要求可能比較高,覺得不能摻雜任何利益或者瑕疵,這點就見仁見智啦。
只能說,如果慕家或溫家犯了大錯,南音去求(當然鵝做不出這種事),綏帝會為了網開一面。但其他的所有決定(包括之前慕家的貶職升職),百分之八十都是出于政治和利益考量,不存在你們說的因為南音故意抬舉,或者故意放過他們。
康王的事,涉及劇就不說了。
ps.我在設想大表哥那段劇的時候,還覺得他比較有魄力很聰明,也很喜歡他,結果發現和我一樣想法的并不多_(:з」∠)_大概是我筆力不夠,沒把心中所想很好地表達出來,下次努力。
啦。李玉竹拽來鄰居單身少年:你小子盯我五年了,就不表個態?穆元修看著她手里的棍子:……*只是,她好不容攢了點家底,哥哥們開始敗家了。大哥:三妹,國庫缺銀,借我二百萬兩急用。二哥:三妹,哥哥這里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寒冬,可否借我三十萬套冬衣御寒?三哥:小妹,家里窮得揭不開鍋了,借我四十萬石糧食吧?父王爹:乖女兒,為父不像你幾個哥哥們那麼貪,只想借你男人用一用。李玉竹:……???...
別名:爆笑穿越:王妃是朵白蓮花 戰神燕王說,我家王妃身嬌體弱,善良溫柔,你們都不要欺負她!被她坑的有苦難言的眾人,你說這話,良心不會痛?登基之后的燕王又說,我家皇后的端莊賢惠,朕獨寵六宮,眾妃們做個擺設就好!鎩羽而歸的眾妃們,皇后的手段比她們高百倍,爭個屁呀?終于,四海升…
【胎穿+空間+宅斗+宮斗+種田+團寵】楊巧月死了,楊巧月又活了。胎穿異世,父親被貶,她和母親受牽怒,被扔到鄉下,無人問津。本想低調生活,可天災不允許,非要逼她開掛,只能掏出千億物資空間。開啟逆襲之路。買山、造地,種糧。買莊、買鋪,愣是將貧瘠縣,搞成全國最富縣。偏心官爹一紙家書將她和母親傳回縣城,為的竟是扶正。人家擺好擂臺,她哪有不應之理?重回京師!小人作祟!七個哥哥前來護衛。大哥、二哥、三哥、四哥、五哥,六哥…怎麼多了個人?哪來的七哥,明明有一個混子亂入。南平王:“誰要當你哥哥,我可是要娶你的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