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都市爽文 天眼:鑒寶無雙 第669章 達成協議

《天眼:鑒寶無雙》第669章 達成協議

隨著梁賓和柒航榮的宣傳,下午的時候,還真有人拿來了件。

首先是個小老太太,拿來的是一對耳環,而且還是從耳朵上剛解下來的。

趙軒只瞄了一眼就心頭火熱,做工太巧了。

他看著老人家問道:“老人家,能說說哪來的嗎?”

柒航榮的翻譯說,這是老人家出嫁時,外祖母送的,至于什麼時候有的,也記不清了。

趙軒看了許久,同樣掏出三萬塊。

梁賓在旁邊看的有些不好意思,拉了他一把道:“你不會想做善事吧?”

趙軒笑著搖搖頭道:“梁哥,我開的價格不高,拿到京城我要是出手的話還有利潤,

但我也說句實話,你們如果拿著這個東西去賣,能賣五千塊就不錯了。”

梁賓是擔心趙軒虧了,畢竟半天接,他也看出來,趙軒是個厚道人,聽到不虧,他也就放心了,

至于自己拿去賣,梁賓覺得,別說五千塊,能賣五百就不錯了。

付了錢等人走后,董立這才挑起件看起來,不嘆道:“這麼巧的玩意,我也是第一次見著。”

一對小小的耳環,居然分了上中下三部分。

耳環高五公分多點,單個重約三錢左右,質地是金,年代久遠,外表浮現淡淡的橙

以金片焊接,分上中下三部分,上部為環狀,鑲嵌寶石,中間為圓球形,表面系細小金珠裝飾,下部為方形金片焊接似塔形,

最底部以五個小金珠焊接加以點綴,整形態優,工藝湛。

Advertisement

看上去并不是純粹中原風格,應該是到了波斯薩珊文化的影響,這一對可以斷代到中唐時期。

整個下午,趙軒又收到兩樣件。

看來那幫到收貨的人,沒有顧過這麼一個偏僻之所。

奇怪的是,這里人手里的東西,最早可追溯到魏晉時期,其中三樣是唐時期的,

最晚有宋時期的,而再往后如元明清就沒有了。

想來自宋之后,這里的人就過著較為封閉的日子,鮮與外界接

東西收完后,趙軒又來梁賓和柒航榮,讓兩人把這邊的村老也上,單獨安排一個房間。

所有人到齊,趙軒這才開口道:

“這些木制的玩意我大量收購,四個小碗四把小勺子再加一個小飯盆,我出300塊,

像那些木制的調味盒,還有小米桶之類的,我全要。”

聽到這個報價,梁賓和柒航榮兩人對視一眼,將話翻譯給本地的幾人聽,幾人聽了面上倒是沒有喜

他們不是很理解,趙軒要這些平日里吃飯的玩意有啥用。

趙軒簡單的解釋了幾句,反正就是這些東西是極好的工藝品,他打算拿到京城去賣。

“趙軒,他們還能做大家,要不…”梁賓激的道。

扶貧啊!

之前他們的力全部放在畜牧和農產上,本沒往民俗手工業上來想。

“我不要大家,我只要這些廚用的小玩意兒。”

大家一是運輸不便,其二則是,喜歡真正老家的人,看不上這些,

Advertisement

而那些不喜歡的,都會買組的品家,同樣看不上這些。

但這些廚用就不同了,一套齊整顯得致,而且價格也不會太高。

他又拿起一個團道:“這個應該是本地的刺繡吧,我也收。你們可以多做一些款式,和不同用途的東西。

依照大小我開價,像這個團我可以出價180塊一個。”

沾上刺繡二字,就沒有便宜的東西,雖然所用的料子可能不值什麼,但對手藝的要求極高,再就是太費工了。

這個團一人一個月能繡一個半就不錯了,手快的,能坐得住的或許能繡兩個以上。

所以180塊的價格,還真的不算高。

當然,趙軒只是給他們增加一條財路,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再高就違背了此事的初衷,

畢竟雙方有利可圖,才是一直發展下去的前提。

說不得,當這些東西在九歌銷售不錯時,會有人主找上門,到時九歌就可以不賣了。

見梁賓兩人與本地人商量的火熱,趙軒再度提醒道:“所有的木制品,我只要榆木,不要松木和樺木。”

幾人商量了一會,一個老人起,對著趙軒施了一禮,然后說了幾句。

大意就是謝,讓趙軒是他們永遠的朋友之類。

梁賓和柒航榮為了敲定此事,急急的花了一個小時書寫了一份合同,

趙軒也正式,不僅簽了字,還拿出自己的私章加了印,林哥把包拿過來,

Advertisement

然后掏出十萬塊給梁賓道:

“你最好是以村子的名義,開一個收購站,收購站的份是村集的,

你們收村民的東西可以是七,這樣村里可以結余一部分錢,用于其他的事

比如弄一個衛生所,或者錢積得多了,在附近建一個小學啥的。”

梁柒兩人雙眼一亮,真是這樣,以后做事的話,手里就有一定的資金來源了。

不過看到遞來的錢,兩人還是沒好意思收。

“拿著吧,抵貨款,我相信你們。所有的貨,你們負責運至伊州機場走空運,

京城那邊,我們會安排人接機,運費算我的。”

雙方就一些細節,又進行了協商,確定沒有問題后,之前那個漂亮姑娘跑進來,告訴他們開飯了。

晚飯真的很盛,自從到村里就沒見著的莫明,這個時候也現了

吃的差不多時,莫明拿出他的小琴,開始唱了起來。

應該是本地比較有名的俚歌,不人跟著他一起唱,一時間屋子里全是歡聲笑語。

第二天清晨,趙軒他們提出告辭。

村里人,給他們的車里塞了不吃的,有脯干之類,還有本地的大棗。

再次有村民開著拖拉機,將他們帶到了大路上。

與梁賓和柒航榮兩人握手告別,對于兩人的做法,趙軒是敬佩的。

沒想到,都是廣市的大學生,兩人是同學,畢業后響應國家發展大西北的號召,來到了這個地方,

為了最基層的干部。

或許兩人在之前能做的有限,但能在他鄉堅持五六年不搖,主學會了本地話,這就很了不起了。

車上,趙軒和董立兩人看著這次收到的玩意兒。

“你小子,怎麼走到哪都能撿著。”

董立手中拿的是一把剪刀,應該也是唐時期的,與現在剪刀不同的是,

這是一金屬條絞,類似于8字型,一頭圈,另一頭沒合口,而是兩個錘的刀片,質地為銅。

“董叔,咱要是把整個這邊的村子都掃一遍,或許能收到的好東西更多。”

董立嘆了口氣道:“我要是像你這個年齡,你的說法我肯定贊,現在嘛,我還是消停點好。”

兩人相視一笑。

董立再度開口道:“那些木制工藝品好,到時給我留兩套,我打算用來送人。”

趙軒心思一道:“那我干脆讓九歌制作點的盒子,就當禮品來賣。”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