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第一太子妃 第144章 你死我活的較量

《第一太子妃》第144章 你死我活的較量

京城。

皇宮。

這幾日,朝堂氣氛很是張。

邊境日日都傳來戰事焦灼的消息。

打確實是打起來了,但戰爭結果卻似乎有些不盡如人意。

消息上說:戰爭如火如荼,雙方不分勝負。

老百姓們不知道從哪里聽說了邊境戰況細節,街頭巷尾也都在討論這件事,府屢不止。

那些只會紙上談兵的文,并沒有覺得這是多大的事,但一些經歷過戰場的武將,卻能從描述中覺得到戰場的激烈。

這一日。

早朝,皇帝上了朝,底下的大臣,紛紛就這次大戰,發表自己的意見。

關于對付大周太子的事,大家只敢在私底下說,沒有人敢在明面上提出來。

是以,早朝上說的最多的,是和戰事相關。

“皇上,看戰報來說,這一回蠻夷是用了所有的力量,那麼多部落,幾乎全部都出了,而且居然還有從后方包抄的。”

“看這個勢頭,蠻夷這一次為了要跟我們爭取到互市的權益,是要背水一戰了。”

“皇上,雖說我們有十萬大軍,但在這種況下,若真正和蠻夷打起來,怕是也討不了好。”

“雖然此次邊境有秦將軍,但是秦將軍久不在邊境,怕是一時半會也協調不了。”

“是啊,吳將軍又戰死了,現在整個局面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很好。”

“皇上,是不是要把周圍幾城的駐軍也調過去支援?”

“皇上,微臣認為不妥,每一次蠻夷來犯,周圍幾城都要到劫掠,若是貿然調離駐軍,那麼周圍幾城,就變了蠻夷待宰的羔羊,到時候還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不可挽回的事。”

這些聲音里,有些明白的大臣也站出來,趁著機會大著膽子開口:

Advertisement

“皇上,此時大周太子在邊境,可以鼓舞士氣,應該大捷在。”

說這種話的大臣,很是大膽,明面上似乎沒有說什麼,但是暗示卻十分明顯。

大家都知道大周太子意味著什麼,也都心知肚明皇帝一定會對大周太子出手,但若是國難當前,這種事便可以放一放,以后有的是機會,眼下大局為重。

聽到這樣的話,皇帝明顯不滿,但是邊境大戰,戰況不明,他也有些揪心。

一是若大魏十萬大軍還打了敗仗,那蠻夷必定會加猖狂,說不好西涼也會蠢蠢,其它邊境的小國也怕來進犯,墻倒眾人推,這才是他真正擔心的事

皇帝聽著心煩,讓眾人退了朝,卻獨獨留下了齊王。

書房里,皇帝看向齊王:

“此事,你怎麼看?”

李元齊想了想,開口道:

“父皇,兒臣以為大敵當前,確實不容有失,但,大周太子,也一定要除掉。

“兒臣以為,最好的辦法就是,大軍那邊先別,所有人都先對敵,但我們后方的暗衛,可以按照原計劃行。”

原本皇帝聽到前面還有些不滿,再聽到后面一句時,點了點頭,嗯了一聲,表示贊同。

蠻夷要打,但是大周太子不除,他寢食難安,臥塌之側豈容他人安睡。

皇帝從架子上拿下一個盒子,往前推了推:

“這是西南預備營的一萬大軍,營長是朕從前邊的人,朕現在把它給你,你,務必要把大周太子的命留在西北。

“若沒有完,你便提頭來見。”

李元齊不由得形一晃,看著面前盒子里的虎符,眼睛發亮,不由得咽了一口唾沫。

皇帝給他下了死命令,這是一場你死我活的較量,皇帝在告訴他:他跟大周太子只能活一個。

Advertisement

但是,卻給了他兵力。

這在朝堂,是頭一回。

李元齊跪下,對著皇帝磕頭:

“是,父皇,兒臣遵旨。”

出了書房,李元齊捧著手中的盒子,手指的握住,忍住心中的忐忑,往齊王府而去。

回到府邸,想到上次說的邊可能有細,李元齊放棄了找大家來的想法,而來了最核心的兩位幕僚,他們絕對可以信任。

兩位幕僚當聽到說,皇帝給了他一支軍隊,頓時面喜意:

“王爺,手上有兵權,這是絕對的勢力,雖說是為皇上做事,但這件事了,皇上也不會收回去,這是對做事的嘉獎。”

“王爺,可喜可賀。這不僅是皇上的信任,也為以后王爺手上的勢力打下基礎。”

“是,王爺,有了這一萬預備營的士兵,大周太子絕對回不來了。”

李元齊:“傳信給預備營的營長,讓他隨時做好準備,千萬不能引起人的懷疑,到時候,若前方不,那便讓他們堵在回京的路上,必定要給大周太子致命一擊。”

幾人商討了好一會,幕僚才離開。

書房里,李元齊這才又來一位專門負責太子府消息的幕僚,問道:

“太子妃那邊可有消息傳來?”

那麼大的好消息,雖然不能和宋弗說,但是可以分一下現在喜悅的心

幕僚搖頭:“回王爺的話,沒有。

“聽太子府那邊傳來的消息,是說太子和太子妃這幾日有些不合,不知道太子妃出不來跟此事有沒有關系。”

李元齊微微皺眉,在想到宋弗時面有些緩和,但是又想到這些日子都見不到面,心中莫名有些掛念。

他想了想,吩咐底下人:

“這幾日邊境大戰,總會大捷,等邊境傳來捷報,便讓我們的人伺機提出舉辦一次宮宴,以示慶賀。”

Advertisement

若有宮宴,宋弗作為太子妃一定會參加。

幕僚不明所以,應聲道:“是,王爺。”

太子府,棲風院。

這兩日,宋弗一封封的收到邊境的消息。

一次一次,全都是捷報。

在收到第三封的時候,宋弗就知道,邊境蠻夷一事,徹底塵埃落定。

陸涼川贏了。

籌謀了那麼久,雖然早就預見過無數次結果,但是,當這一刻真的來臨,才覺到最真實的踏實和放松。

流蘇:“娘娘,西涼那邊也送了信來。”

宋弗接過來看完,丟進了一旁的火盆中,而后,提筆蘸墨,寫了一封信,給流蘇:

“送到三皇子手中,這是我給他的回禮。”

信中寫了對西涼的分析,以及西涼會發生的大事“預測”。

只要江北寒運用得當,在西涼站穩腳跟沒問題。

等京城這邊塵埃落定,陸涼川會還這個人,有大周扶持,江北寒一定能贏。

把江北寒綁定在大周太子這艘船上,給陸涼川找了個外援,算是讓江北寒下了一次賭注。

他們兩個都能贏。

流蘇看完最新的一封信,對著宋弗道:

“娘娘,邊境已經大捷,這幾日依然是在打掃戰場,按照原本的計劃打長后線,此時的邊境,已經是徹底安全了。”

宋弗:“嗯,再過兩日,便把捷報送出去吧。”

說這話的時候,宋弗語氣深重。

知道,只要捷報一到京城中,那麼對于大周太子的暗殺,便會層出不窮。

延長戰線,只是讓大周太子有理由晚一些回京,但是刺殺,一定一刻也不會停歇。

秦家父子這一回到了邊境,皇帝一定會要他們快速拿到結果,但若秦家這邊沒有好消息,皇帝便會另擇他路。

在殺害大周太子這件事上,皇帝不會有一僥幸。

宋弗回想了一番,覺自己忽略了什麼。

閉上眼睛,把最近的事都回想了一遍,沒有差錯。

而后,又回憶了一遍前世。

前世,也有蠻夷這一戰,但是是在后面一次,雖然時間不同,但是事件和結果是一樣的,是拉快了事件進度而已。

那一次,陸涼川大捷,在回京途中遇到了無數刺殺。

除了暗衛,下毒,弓箭手,冒充山賊,還有一批軍隊……

西南預備營。

宋弗猛的睜開眼睛。

前世,皇帝派了西南預備營整整一萬人,只為了殺一個大周太子。

前世這一回,陸涼川損失慘重,自己也了重傷,落下舊疾。

這些日子,的目一直放在西北戰場上,這是回京路上發生的事一時忽略了,好在,現在也不算太晚。

宋弗深吸了一口氣,當即寫了一封消息,但流蘇送給了裴佑年。

西南預備營的一萬兵力,沒想讓兩軍自相殘殺,所以最好的辦法,這一次,預備營不要出

記得,西南預備營營長,是塊骨頭,是從前跟著皇帝的老人,策反有些難度,但有問題總要解決。

京城,城南一座雅致的小院。

裴佑年給楚先生送來了太子府的消息。

楚先生看完,面大驚:

“倒是不知道,這西南預備營,跟當今皇上有如此淵源。”

“若不是太子妃說,我也想不到他們。

“若是真的,皇位上的那位,出預備營來殺主子是一定的。

“太子妃怎麼說?”

裴佑年:“太子妃的意思是,殺掉預備營的營長,直接換人上位,把消息捂嚴實。”

楚先生聽著這話,深吸一氣。

這些日子,太子妃殺人,真是毫不心慈手,沒有半點拖泥帶水。

也是,謀江山之事,哪里會清湯寡水,歷來都是河。

“聽太子妃的,直接解決,無論如何,兩支軍隊不要對上。”

裴佑年:“好,我這就下去安排。”

裴佑年悄悄離開,往太子府的方向看了一眼,滿是敬佩。

最近這些日子發生的事,一樁樁一件件,他看著心驚跳,也肅然起敬。

現在,邊境大捷,最大的問題已經解決。

沒了外敵,只著眼政就容易得多。

份,名聲,錢,軍隊,他們都有了。

哪怕直接攻京城,也滿是勝算。

眼前,不過是和朝廷談判,用哪一種方法京且朝堂而已。

在他看來,到這里,自家大哥已經勝利了。

若朝廷不配合,直接在邊境揭竿起義自立為王也不是不行。

現在還維持著和平,沒有扯開這層遮布,是怕一切發生太快給了對方理由。

正面對上,只是時間問題。

但是他覺得,這一日,很快就會到來。

又過了兩日。

朝廷終于收到了邊境的捷報:

西北大軍打敗蠻夷,蠻夷落歡而逃,大周太子深蠻夷腹地,取蠻夷部落首領首級。

秦家父子帶領西北大軍,打得蠻夷四下潰敗,敵軍死傷無數,毫無崛起之勢……

隨著捷報傳來,整個朝堂一片喜意。

“恭喜皇上,賀喜皇上,此次大捷,徹底將蠻夷打怕,此后二十年,邊境都能徹底安寧。”

“是啊,是啊,這些日子的大戰也不算白等,此次大捷,揚我國威。”

“這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秦將軍出馬,果然手到擒來。”

“是啊,是啊,戰報中說秦將軍父子沖在前線,帶領著將士們所向披靡,打得蠻夷落花流水。”

“秦將軍威武……”

皇帝聽到消息,心中又喜又憂。

喜的是,這一回居然真的徹底解決了蠻夷之患。

憂的是,解決這件事的是大周太子。

他幾乎可以想象到,這一戰之后,老百姓們說起大周太子,滿是溢之詞。一想到那個畫面,皇帝便心生不悅。

這時候,聽底下大臣們說到秦家,皇帝點了點頭,面卻是微微一變。

這一戰,秦家立了大功。

現在,秦家眷不在,若秦家父子回京,必然要生事。

到時候,朝廷該如何代?

這一回,秦家父子如此勇猛,打了勝仗,若秦家父子生事,說不好便會在京城引起軒然大波。

這種事,最好還是不要出現的好,扼殺在搖籃里才是。

眼下邊境大捷,解決了蠻夷一半的兵力不說,剩下的傷殘也翻不起浪花,以后,有沒有秦家父子,沒有太大影響。

那麼秦家父子最好的結局,就是在他們殺了大周太子之后,讓他們死在回京的路上。

到時候全部都推到大周太子的余黨上。

如此,形一個完的閉環,對外都能代。

至于秦家眷,自然是怕大周太子的舊部尋仇,去其他地方躲起來生活了。

如此一來,都能說得過去。

皇帝想到這里,暗自松了一口氣。

思量著下朝后讓李元齊去安排好就是。

現在,邊境大捷,最重要的事是:

別讓大周太子活著回到京城。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