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錦衣當國 第九百三十六章 寧夏哮家

《錦衣當國》第九百三十六章 寧夏哮家

以王通定北侯、錦衛都指揮使,又是萬曆皇帝第一號心腹親信的份地位,到底什麽事需要他親自去辦。

自七月起,分駐在陝西的錦衛就多次報,寧夏副總兵哱承恩有不軌之心,幾乎是同時,寧夏巡黨馨也是奏京師,副總兵哱承恩橫行不法,與套寇多有勾結。

寧夏是大明九邊之一,和最西邊的甘肅鎮相鄰,在河套地帶的邊緣,所謂的套寇,就是在河套一帶活的蒙古部落。

自從正統年起,大明在西邊的勢力就逐漸的從河套中撤出,而且於守的態勢,在那裏活的是蒙古各個部落。

哱承恩,這個“哱”姓不是漢人姓氏,而是蒙族,最悉邊事的肯定是邊地的漢人和草原上的民族。

蒙族在蒙元時候占據中華,明太祖朱元璋驅逐韃虜之後,也有不的蒙族留下,而且蒙族和大明的流很順暢,並不像是其他民族那樣完全不相通,很多漢化或者親善大明的部族和酋長經常有投靠,在大明做,這其中軍界和邊鎮最多。

蒙人比漢人多了幾分野蠻,在戰場上這野蠻往往就是勇悍和戰力的代表,而且他們本就是草原上出,在邊鎮作戰,更有悉地利的便捷,所以蒙古豪酋在大明做,往往能做到很高的位置。

哱承恩在寧夏鎮的勢力極大,盡管是副將,可總兵卻做不了什麽,事事要問訊於他,原因很簡單,巡和總兵手下的親兵家丁加起來不過一千五百於,而哱承恩手下足足兩千三百餘,都是能征善戰的銳。

這僅僅是在哱承恩屬下的,還有依附於哱家的大西北土豪,這些土豪漢蒙都有,這些人員起來,也是一可觀的力量。

況且這邊草原上的各個部落,自然願意和蒙人打道,不願意和漢將往來,寧夏總兵張唯忠在寧夏鎮話沒有聲音,外人隻知道哱將軍,不知道張大帥。

Advertisement

有這樣的勢力,哱家在草原上本就有自家的部落,更是專有邊貿之利,西邊的花馬池等地的池鹽也有近三分之二在哱家的控製之下,等於是他家將寧夏的鹽政也把持住了,更向陝西陸輸池鹽,獲利極大。

手中有兵,又有財源,遊廣闊,這等驕橫也是難免了,哱承恩今年才不過三十五歲,他能到這樣的地位,卻不是因為他如何勇悍,而是因為他的父親哱拜。

哱拜是嘉靖三十三年的時候投靠大明,依靠戰功一步步到了遊擊將軍的位置上,在五十六歲的時候以副總兵的銜致仕,然後將位傳給了自己的兒子哱承恩。

寧夏和甘肅算是大明的西方邊疆,各族雜,規矩就不如東邊那些邊鎮,對蒙族的將領往往很是優容寬待。

哱拜雖已經告老,可他是寧夏土著,又在軍中效力多年,寧夏鎮大大的軍將都是他的晚輩,就連總兵張唯忠在他麵前也抬不起頭來,要客客氣氣。

這麽各方麵疊加,哱家在寧夏鎮已經可以稱得上是獨霸*,他一個副總兵獨霸*,寧夏總兵、寧夏巡向那裏放,沒有油水,還要被人欺,自然矛盾重重,可想而知,上疏奏中不會有什麽好話講。

如果僅僅是巡和總兵甚至是監軍宦的怨言,朝廷上下不會有人當回事,文武相製,大平衡,這正是朝廷想要看到的局麵。

而且陝西三邊總督那邊卻是沒有什麽壞話,哱家驕橫歸驕橫,給各的孝敬也不曾了,該打點的都打點。

這樣的事充其量是場醃臢,閑談一笑罷了,驚一個錦衛都指揮使去,那卻是萬萬不必,對錦衛來,就算是從京裏派個千戶去都是多餘。

不過王通收到的消息並不是這樣......

Advertisement

萬事都有聯係,有因有果,王通打下了歸化城之後,草原上的勢力格局,甚至草原上各個民族的心態都是大有變化了。

寧夏鎮麵對的方向正是河套一帶,在俺答部獨霸草原的時候,寧夏鎮防的主要敵人就是俺答麾下各支力量。

俺答部在草原上獨大,實際上同為蒙古部落的其他各部未必願意,自一家多麽快活,何必在別人屋簷下,為俺答一家賣命呢?

正是因為這樣的心態,哱拜和哱承恩在寧夏鎮這邊的草原上都是如魚得水,有各種各樣的協助,有幾個頗有規模的大部落都是和哱家私下結盟。

俺答部也不願意和大明時時保持在作戰的狀態,他也勒束自己的部屬不要太靠近明朝的邊牆。

這實際上是給寧夏哱家和一些部落鑽空子的機會,大明畏懼俺答部不敢出塞,俺答部為了貿易和和議不靠近邊牆,結果寧夏邊牆外的沃河套地,就了哱家的勢力範圍。

哱家從草原上向陸輸牲畜和草原上的特產,然後又將大明的貨到草原上,在其中大發其財,甚至連俺答部都要在這裏采買。

邊境有警的時候,哱家往往可以第一時間得到草原上通報的消息,他們會派出兵馬虛應故事的出塞,對方也會很給麵子的退走,甚至會讓一些不要的部落被哱家殺掉吞並,全哱家的軍功。

在這樣的況下,哱家的勢力自然越來越大,哱家的位置也就越來越高。

而且哱家的近三千家丁親兵的確不是嚇唬人的,因為都是以蒙族居多,養他們的本可比養活大明的漢人親兵要便宜許多,而且勇悍並不差。

哱拜和哱承恩都曾多次領著親衛和俺答部的騎兵野戰,互有死傷,雖沒有大勝,但有首級帶回,而且不落下風,能做到這樣的程度,在大明邊將中已經是很了不起的就了,甘肅、延綏、榆林、固原、大同幾個邊鎮,誰也不敢出去。

Advertisement

不過這一切的一切,在王通領兵打下歸化城之後完全改變了,俺答部糾集了幾萬騎兵和王通的大軍會戰,結果是被全殲的結局,歸化城也幾乎被洗了一遍,誰也沒有想到就是那麽不到一月的功夫稱霸萬裏草原的勢力就這麽灰飛煙滅了。

俺答部勢力灰飛煙滅,各個邊鎮在愕然之餘都是做出了反應,寧夏鎮哱家的反應就是派兵出去圈地,在河套一帶占據了不的地盤,在這段時間,哱家的勢力更盛,但月也就是持續到這時了。

歸化城商團的形和壯大過程,就是歸化城商團武裝在歸化城以西廣大地域的燒殺搶掠的過程,哱家在草原上的勢力,在草原上的手下,都是大蒙古部落,這些部落在歸化商團的眼中那就是一塊塊

自己能打的下來的,就自己打下來了,自己打不下來的,就扣上一個“俺答殘餘”的帽子,回歸化城請救兵來。

哱家的勢力在河套之地損失慘重,偏生還不能聲張,因為在俺答部存在的時代,這些部落都是被哱家當作“敵人”放養在草原上,如果拿這個損失去鬧,不得一個勾通敵國的罪名扣上來。

歸化城的商團武裝不,陝甘一帶的地方豪族和邊鎮將門的各個勢力都是出塞圈地,原來畏懼韃虜如虎,現在俺答部這最大的心病一去,其餘的也可以倚多為勝了。

而且他們也悉地形,也知道如何才能發財,以往哱家專有的各項大利,一點點的被人奪去,鹽池被人占去,邊貿被人,你哱家在寧夏鎮勢大,在陝西又算得了什麽,難道比得過秦王,難道比得過陝西總督,大家都要發財,你一個附的軍將,還是靠邊站去吧!

哱家的場麵一點點的崩壞,原來不依附於哱家的部落,都去歸化城找個商行,要不然就在陝西找個更有勢力的投靠。

一直是一步步向上走的勢力,突然間到了這樣,哱家如何能忍的了,自然心中生出種種怨氣。

若是隻有他一家還罷了,偏生河套的各個部落,比如最大的火落赤等部落,寧夏和甘肅的土豪軍將,都在俺答部被滅掉,歸化商團在草原上肆意擴張的風損,偏生他們都是沒辦法在這個風中得利的。

哱家不必,火落赤手上沾了太多大明的債,甚至開始歸化商隊行走草原的時候,他們還以為來了羊,要啃上幾口,但卻鬧的和歸化商團誓不兩立,而且火落赤也是過萬人的大部落,歸化商團和陝甘豪門都盯的

寧夏和甘肅的土豪軍將,況大多是和哱家差不多,都是借著大明和俺答之間的局勢上下其手,現在局麵大變,他們悉當地和塞外的優勢一下子然無存,自然就開始走下坡路了。

人人都有怨氣不滿,這寧夏哱家又是西北頭一等土豪,眾人自然就是以他為首,形了一個滿腹怨忿的集團。

這個集團仇視歸化商團,仇視陝甘高門富貴,甚至是仇恨漢人,仇恨大明......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