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道義之爭
經過三天的短暫培訓,夏潯對自己的站位、走位,上朝的程序總算是掌握了,今天是他第一次隨朝伴駕。夏潯站在座左側,按刀立,旁邊是一個十一二歲眉清目秀的小黃門執著拂塵。
往常,武百上朝,本不會注意那些武士和太監,但是這一次不同,他們已經知道楊旭做了前三等帶刀侍衛,幾乎每一個上朝的人,不管是臣還是武將,不管是哪一派系的人,都要著意地看他一眼。
這些都是跺跺腳四方的大人,任何一個都可以高高凌駕於夏潯之上,但是在這裡,在金鸞殿上,卻只有一個權力核心,那就是朱元璋,站在他的旁邊,來自於其他人的威懾,似乎全不存在了。
夏潯站的位置,大唐開國皇帝李淵也站過,當初他就是殿前侍衛牛千備,非皇親國戚、功臣子弟不能擔任的角。現在站在座其余三角的三個侍衛,同樣都是皇親國戚,夏潯能得到這個位置,能站到最前邊來,只是因為朱元璋想要向臣子們示威。
朱元璋正坐在龍椅上,很多時候,一些國事他會給皇太孫去辦,再點評他批閱意見的得失,這是他在有意識地培養接替人,但是重大事件,他還要自己把握。今天要討論的就是一件大事關乎國運,必須由他來把握的大事。
武百,勳卿國戚蹕集,皇帝升階,坐定,百,三呼萬歲,整齊劃一,剛勁有力。
虎已老邁,但威嚴猶在,朱元璋坐在高高的座上,蒼老的臉上仍然著自信和主宰一切的堅毅。功臣宿將、元老勳舊、朝廷新貴,大明帝國的智囊和人才,這個偉大時代的英們,全都匍匐在他的腳下,山呼萬歲,頂禮拜。
他們站得很整齊,同樣給人一種眾志城、氣壯山河的聲勢,可是經歷過這許多的夏潯站在這兒,看著控制著整個帝國的武員們,心卻有一番完全不同以往的看法和解讀。
員們或直諫或逢迎,各人的見解、立場和利益,彼此的爭執、磨合與算計,還有帝國事務的大大小小、方方面面,以及朝廷裡眾多員與各個派系之間的分分合合、勾心鬥角、逢場作戲,這是普天下最大的一座名利場、狩獵場,看著鳥語花香,實則危機四伏。
今天朱元璋要親自臨朝聽政,是為了今年的科考案。
今年二月,春闈會試,當時夏潯正在返回金陵的路上。到了三月,榜單出來,五十一名舉考生全部是南方人,北方舉子為之大嘩,聯名上疏,告考劉三吾、白信偏袒南方人。北方籍的史言更是激憤彈劾,告考貪汙索賄,一時南北對立,滿城。
這樣的考試結果確實是前所未見,聞所未聞,朱元璋起了疑心,不免懷疑三名南方籍的主考有徇私舞弊的可能。他是窮人出,一生最恨的就是“貪汙,營私舞弊”。
為此,朱元璋特命侍讀張信、侍講戴彝、右讚善王俊華、司直郎張謙、司經局校書等十二人重新取閱考卷,所有涉案員全部足府,聽候查緝結果,今日正是十二人調查小姐公開調查結果的日子。
這十二人,侍讀張信當初也是懷疑考舞弊的員,嚴叔載、董貫等人以博才多學著稱,周衡、黃章等人則以忠直敢言聞名,這些調查員的選擇,真是做到了公平公正。
今日的調查結果,朝野上下人人都在關注,天下舉子都在等待。北方舉子從三月旬皇帝下旨重新閱卷調查,就一直抑著心的怒火,一直等到今天,今天的調查結果,要麼是一場甘霖,撲滅他們心的火焰,要麼促使他們,帶整個北方士族對朝廷的反抗,帶來難以估計的後果。
今日早朝,人人都知道要議論這樁大事,其他但凡不是十分要的事統統為之讓路,因此也沒有人不識相,弄些七八糟的事去請示皇帝,站班太監一聲“有事早奏,無事退朝”剛剛喊罷,侍講張信便出班站定,抱笏施禮:“臣張信,奉旨查春闈科考案,今日複旨。”
朱元璋道:“卿奉旨重閱試卷,結果如何?”
張信又是一禮,把笏板往腰帶上一,轉自另一名複審懷取出幾份卷筒兒的試卷,捧在手,高高舉起,說道:“皇上,朝廷取試,隻以章定優劣,務求公道,以服天下,臣等一十二人,遵皇上旨意,仔細複審,特別留意北方舉子的試卷,經反覆品鑒,找出這七份試卷,章通順,韜略可行,堪稱北方舉子之佼佼者,可以為國家的人才,以其才華論,臣等以為可以舉。”
金鑾殿上一陣,人人都想,哪怕只有一人可以舉,都說明主考循私偏袒了,皇上最恨員循私枉法,何況此事已轟天下,豈無嚴懲之理,怕不是又要雨腥風,大肆殺戮了?
朱元璋聽了卻是微微一蹙眉,心道:“才七個?本科取士五十一人,北人隻佔這麼的名額,如何令黃河以北半壁江山的百姓們歸心誠服?”
不料張信接著一句話,差點把朱元璋閃一個大跟頭,張信把卷子給了小侍,又從另一位員懷抱出一摞考卷,說道:“皇上,這裡還有七份試卷,是榜的南方士子最後七名的考卷,臣等將方才北方舉子的七份試卷,與這居於榜尾的南方舉子七份考卷逐一比照,現南北考生績實在相差懸殊。
榜者最末一名的章,也遠遠高出北方學子的佼佼者,皇上,開科取士當以章定優劣,臣等深萬歲之意,雖覺北方舉子那七篇章所顯才華,其人亦可為朝廷所用,但朝廷取士名額有限,無視學籍,隻依績,臣等調查結果,前榜公平無私,不宜更改,今科應試的北方舉子,確該落榜。”
這句話如平地一聲雷,把所有人都驚呆了。武百全未料到複審員居然得出這麼一個結論,朱元璋也是大出意外,怔了半晌才冷笑一聲,拈起案上一封奏章,怒道:“張卿真是公正言明,好會做戲你帶人取閱試卷時,朕就收到奏,說你與前任主考劉三吾串通一氣,因你一向在朕邊行走,朕還不信,想不到……果如其言”
朱元璋把案一拍,真的怒了。
這倒不是朱元璋見不遂己意,隨意尋個名頭兌張信,而是確實有人告張信舞弊,告者乃河南籍史楊道,是北方籍的員,北方籍員因為這次科考對北方人的排,勾起了他們北方籍員在朝堂上一向南人排斥的積怨,已經快氣瘋了。
一開始朱元璋並未想到張信不察聖意,會做出如此結果,因此並未把這封舉報信放在心上,此時聽了張信的調查結果,怒氣,不免便提起了這封舉報信。
張信又驚又怒,連忙辯解道:“臣自奉旨審卷以來,與所有閱卷均未與他人有任何接,且貢院外防護森嚴,臣如何與劉三吾串通舞弊呢?”
“皇上,這是蓄意汙蔑”
一個白蒼蒼的員鼻息咻咻地跳了出來。這人須潔白,已經七十八歲了,正是今科春闈主考劉三吾。劉三吾是當代大儒,元朝時候曾任廣西提學使,大明立國後又做了明朝的兒,建樹頗多。
明王朝的科舉制度條例就是由他製訂的,明初的刑法《大誥》也是由他作序的,此外他還主編過《寰宇通志》,與汪睿、朱善三人並稱為“三老,為人慷慨,無城府,自號坦坦翁,可謂是人品才學俱佳的士林領袖。
老劉慷慨激昂,怒氣衝衝道:“臣自皇上斥責,足府,不曾離開一步,如何與張信大人串通?北人不能上榜,非是我等舞弊,原因實則有三。”
朱元璋冷冷地道:“原因為何,你且道來。”
劉三吾道:“其一,北方人先金人統治百余年,又元人統治百余年,金人、元人俱是蠻人,不興禮教,故而民間向學之風不盛,北方舉子學基不如南方人;
二是窮,相比南方,北方人窮者居多,念不起書,求不起學,故而愈顯疲弱;
三是北方人不悉科舉制度。帝都在金陵,南方舉子耳濡目染,對八取士諸般要求規矩了如指掌,北人不解其竅,不習技巧,縱真才實學,亦難寫出合乎標準的高分章。”
朱元璋氣笑了:“先生既知此,為什麼不特拔幾名北方士子,以鼓勵北人之心呢?”
劉三吾答道:“臣為國取才,隻以試卷字優劣為標準,不以南人、北人為依據,不管其疲弱由。”
朱元璋拿這頭倔強的老驢沒辦法,隻好緩和了語氣商量道:“先生,依朕之見,不妨在北人擇優選上幾名,以安定人心,平息眾怒,不如……就把方才這七人增選榜,如何?”
劉三吾抱住 “真理”不放,嗔目大喝道:“會試榜次已定,當選人名副其實,豈能更換?”
朱元璋大怒道:“先生執意不換,其豈無私?”
劉三吾不服,把脖子一梗,振聲道:“那就請皇上再派第三撥人去查,連老臣一起查,臣明磊落,有何懼哉?”
ps:月票、推薦票,請投票
穿越到乱世不是被雷劈,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有人想称王制霸,有人想解民于倒悬,有人想以己之力,阻止最后一次野蛮对文明的征服,从而改写中华民族的历史。 当然也有人想得只是三妻四妾,过现世过不上的极度腐败的生活。 这群三心二意,各怀抱负的普通人,没有虎躯、没有王八之气更没有弱智光环道具。乱哄哄的挤在一艘旧船上,有的只是现代机器、科技还有各式各样的理论。穿越者们怀着现世无法达成的野心、梦想和理想,向着明末的乱世进发。 目标:海南。
紹者,一曰繼;二曰導。 公元1127年,北宋滅亡。旋即,皇九子趙構在萬眾期待中於商丘登基,繼承宋統,改元建炎。 然而,三個月內,李綱罷相,陳東被殺,岳飛被驅逐出軍,宗澤被遺棄東京,河北抗金佈置被全面裁撤……經過這麼多努力之後,滿朝文武終於統一了思想,定下了擁護趙官家南下淮甸轉揚州的輝煌抗金路線。 不過剛一啟程,在亳州明道宮參拜了道祖之後,這位趙官家便一頭栽入了聞名天下的九龍井中,起來後就不認得自己心腹是誰了! 朕要抗金!可朕的心腹都在何處? ! 這是一個來自於九百年後靈魂的真誠吶喊,他在無可奈何繼承了大宋的名號後,更要將這個朝廷與天下導向一條新路。 故稱紹宋。
九龍奪嫡最緊要的關頭,九門提督隆科多的私生子,把康熙騙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