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科幻未來 災變時代:我能點亮科技樹 第821章 致密原子材料

《災變時代:我能點亮科技樹》第821章 致密原子材料

原子材料。

據呂永昌提出的方案,它的原理與致中子材料相似,但強度肯定比不上與強相互作用力掛鉤的致中子材料。

首先。

強相互作用力是短程力。

當它的作用范圍在1.5*10^(-15)米之。當距離大于0.8*10^(-15)米時,強相互作用力表現為吸引力,且隨距離增大而減小,超過1.5*10^(-15)米時,強相互作用力急速下降幾乎消失;而在距離小于0.8*10^(-15)米時,它的表現為斥力。

因此,想要制造致材料,就必須要克服粒子間距小于0.8*10^(-15)米時表現為斥力的強相互作用力。

其次,就算是中子星部,中子之間也是存在間距的。

這些中子之間的間距會隨著中子星度的增加而不斷減小。

毫無疑問,間距越小,質的強度越高。

通常況下,原子之間由于距離“太遠”,只會存在電磁相互作用力。

但致原子材料就不一樣了。

想要讓材料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強度,必須要竭盡全力原子之間的間距。

這時候,強相互作用力便開始起阻撓作用了。

因此,無論是致原子材料還是致中子材料,其實都屬于強相互作用力材料。

Advertisement

兩者的最大區別,其實只是粒子的種類和間距問題。

和致中子材料相比,致原子材料的粒子間隙要大得多,相應的,材料強度也要低得多。

因此,在呂永昌看來,致原子材料其實是邁向強相互作用力材料的過渡技

但不管怎麼說,沾上了致兩個字,也算是一種超出了正常質范疇的高強度材料了。

話雖這麼說,但選擇什麼原子作為原材料,就又是一個令人頭大的問題了。

和單調的中子相比,原子的花樣可太多了。

不同的原子,最后產生的效果必然是不同的。

除了要考慮到原子自質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原子的重量。

單個原子的重量微不足道,基本可以忽略不計。

但若是間距十分細微,甚至于完全相的致原子。

試想一下中子星的度和質量。

原子雖然達不到這種夸張的程度,但積多之下,它的質量絕不是一個可以忽略不計的存在!

……

目標原子的篩選工作花了不時間。

一開始,呂永昌據大量的實驗、測試和模擬數據,決定使用氦原子作為致裝甲的原料。

這其中有好幾個考慮。

氦原子的質較為穩定,又是宇宙中含量相對富的質。

此外,它的質量較輕,制造原子裝甲也不會為星艦帶來太大的負擔。

Advertisement

至于什麼金屬原子……

因為自質量的問題,它們甚至沒撐過第一初篩,就直接被呂永昌淘汰在了備選名單之外。

至于為什麼選氦原子,而不是選更輕的氫原子……

和氦原子不同,氫原子的化學質并不穩定。

除非它變氫離子或者和別的原子相結合。

當然,這是可以通過技手段解決的。

利用足夠強大的大統一場將這些氫原子牢牢鎖死,便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問題也就出在這邊,這需要更高的度。

以先前材料研究中心表現出的強相互作用力和大統一場控技來看,這個難度明顯有些超標了。

簡單地來說,便是輸出已經夠了,作跟不上。

因此,據呂永昌原本的計劃,用氫原子構建的致材料,是呂永昌心中的下一代裝甲材料——質量更輕,強度更大。

再往上,也就是呂永昌的最終目標。

中子裝甲。

……

計劃趕不上變化。

尤其是在材料相關的研究領域,這句話更是被展現地淋漓盡致。

第一批致氦材料剛在實驗室中功誕生,丁旺那邊就傳來了好消息。

據呂永昌的教導,丁功對強相互作用力材料制作裝置進行了改良。

或許是因為運氣因素,又或許是天賦和努力的共同影響。

Advertisement

旺的最終果遠遠超過了呂永昌的想象——強相互作用力控裝置,以及大統一場控制裝置的度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

雖然致中子材料的極限尺寸還是如同呂永昌的預測,被大統一場強度限制在了十厘米見方,但度提升的大統一場控制裝置卻達到了致氫材料的制造門檻。

于是……

為了人聯歷史上最短命的一款高強度材料。

出生即退休。

……

在大量資源的堆砌下,僅僅一個月時間,三號材料實驗室的致氦生產裝置便被改造了致氫生產裝置。

一個月后。

呂永昌站在材料研發中心三號實驗室的主控臺前。

全息投影中,實質化線構筑的“板”明亮耀眼,映照著周圍所有人張的神——呂永昌除外。

他對自己的計算有充分的信心。

實驗正式開始。

氫原子噴口從“板”上方緩緩出,將大量的氫原子噴向“板”。

這些高速飛行的氫原子,在即將與“板”撞的那一刻,被周圍的大統一場牢牢鎖死在“板”之上。

此時,如果用微觀視角觀察,就能輕而易舉地觀察到,這些氫原子之間還存在著相當大的距離。

但隨著實驗進第二階段,在大統一場控制裝置的推下,氫原子之間的間距飛速小。

當它們的間距小于1.5*10^(-15)米時,強相互作用力出現了,一逐漸強大的力量拉扯著它們相互靠近。

間距繼續小,當間距小于0.8*10^(-15)米時,強相互作用力的表現形式轉換了斥力,它們嘗試著將周邊的氫原子推離。

強相互作用力控裝置于此時啟

通過大統一場,直接對強相互作用力進行干擾。

直至這些氫原子之間的間距小至人類所能控的極限,這個過程才宣告結束。

上述作往復循環。

隨著“板”之上的致氫材料面積也開始逐步增大,

一平方微米,一平方厘米,一平方米……

實驗室,眾人臉上的緒也開始逐漸消散。

慶賀勝利的掌聲也終于響了起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