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定居唐朝 第482章 似曾相識

《定居唐朝》第482章 似曾相識

為了方便引鑒湖……也就是現在被稱作鏡湖的湖水釀酒,釀酒作坊自然選在鑒湖附近。

薛朗道:“水可以引,釀造黃酒,除了水,還有米的選擇,但最關鍵的還是窖藏的選址和布局。”

薛朗的父親有家傳的釀造黃酒的手藝,薛父極喝酒,又自己鉆研釀造白酒的手藝,后來,這些手藝悉數傳給了薛朗。

薛朗道:“黃酒的窖藏,規矩、布局講究極多,通風口要怎麼安排,酒壇的擺放、布局等等,都有講究和規矩,多是口傳心授,這是我家傳之技,不能外傳。丑話先說前頭,我不會指點這個。”

裴云昭表示理解,認真的道:“既是家傳之技,自要遵守祖宗規矩。我選這幾位釀酒師傅,也頗有獨道之,窖藏讓他們自己研究便是,只需指點其他便行。”

薛朗拱手道:“多謝景晰諒解。除了窖藏的技不能外傳之外,其余的東西,倒是可以與幾位師傅切磋一下,互取短長。”

“善!如此便有勞。”

“不用客氣。”

選他指點釀酒技已然是看顧他,薛朗本著盡職盡責的原則,在無礙技的地方,倒也不吝指點,從酒坊的選址,如何引水,如何選料等等,與酒坊的師傅做了一番深淺出的探討。

裴云昭觀之,看他住所的建造,原以為是個生活奢侈講究的人,細細接下來才發現這位駙馬為人幾乎任何任何架子,待誰都彬彬有禮,為人謙和寬厚,明明是被流放之人,神間卻眉目疏朗,不見任何悲。看他與釀酒師傅的談,話不多,言辭平實卻每每切中要害,顯然,這位駙馬不是夸夸其談之輩,而是平實穩重,腹中有乾坤而不外之人。

Advertisement

想不到那位公主居然選了這樣一位駙馬!

若說因為才華,這世間驚才絕艷之輩雖說不是多如過江之鯽,但也不是只有薛朗一人。若說因外貌,這位薛駙馬倒也算的上儀表堂堂,可絕對算不上俊。若論相貌之俊,那位同他一起來的蘇醫反而長得更好些。

是故,公主看中此人什麼呢?

裴云昭有些好奇,站在薛朗后,看著他的目,帶著不自覺的探究,薛朗回頭的時候,眼中的探究又飛快的收斂。

薛朗覺有人在打量他,回頭卻又什麼都沒發現,以為是自己覺錯了,也就沒在意。與釀酒的師傅們細細地流了一番,互相印證之下,倒也探討出酒坊要怎麼建的方案來。

確定了方案,薛朗道:“釀酒最好用新米,釀酒的時節最好就是秋冬之的時候,趁著還有時間,景晰著人趕快把酒坊建起來吧,其余的,等新米下來再說。”

“可!”

把事務代下去,薛朗便可以回去了,裴云昭乘有馬車,特意送薛朗回去。一路上,裴云昭主與薛朗說起長安的事來,說起他的祖父裴矩裴尚書,有了共同的聯系,兩人方才迅速的悉起來,閑談一番后,裴云昭道:“聽祖父言道,雖年輕,卻極擅經營

之事,生財有道,我朝國庫因之故,收獲較之往年頗多增長。以觀之,我這越州如何?”

Advertisement

薛朗道:“曾聽說過一句話做沒有了解便沒有發言權。勞景晰問,然而,我對與越州的況并不了解,問我越州如何,我完全說不上來,所以,只能讓景晰失了。”

裴云昭贊道:“沒有了解便沒有發言權嗎?真真是至理名言,景晰教矣。好在要在我越州暫居三年,三年時,想來應該足以讓了解越州,希到時不要見外,為我越州建言獻策。”

薛朗謹慎的道:“多謝景晰看重,且看看再說吧。”

一路閑談,本來路途就不遠,不一會兒就回到四水村,長儉在外掀開布簾,扶著薛朗下馬車,裴云昭坐在車上,神若有所思,看薛朗下了車,朝他拱手道別,忍不住問道:“一別經年,不知平公主殿下安好否?是風采如舊或是更勝往昔乎?”

薛朗被問得一怔,心頭有些疑,以古代的禮法,這位裴云昭可算是外男,能隨隨便便問起公主嗎?或是……這人與公主是舊識?

心里這麼想著,下意識的反問道:“景晰認識我家公主?”

裴云昭眼眶一,神還算鎮定坦然:“家父曾在太子東宮任職,云昭十五歲時便因蔭出仕,曾見過公主殿下,殿下之風采人一見難忘,云昭外放之時,恰逢殿下出鎮葦澤關,一別經年,念及故人,不問一句,是景晰失禮了!”

Advertisement

薛朗恍然,點頭道:“原來如此。我家公主還好,多謝問候。”

裴云昭點點頭,似乎有些不自在,朝薛朗拱拱手后,便招呼馬車離開。這就是個小曲,薛朗也沒放在心上,在等候他的房子建好和酒坊建設的期間,每日里閉門讀書練字,日子過得還算充實。

而長安城,朝堂之上,為了平公主的職位,正吵得不可開。圣人下詔,去平公主監一職,擬調公主赴臺州任刺史一職……這詔書剛發下去,便被太常卿駁了!

太常卿道:“公主雖功勛赫赫,有領兵征戰之能,然則公主乃婦人,從古至今,從未有婦人任職刺史者,于禮不合。”

圣人道:“公主以婦人之興兵,攻長安,助朕得這天下,此等功勞,功參佐命,古時婦人可有之?”

太常卿被問得啞口無言。圣人道:“古時既然未有,自然也無舊例可循,又何來禮法之說?再者,若公主為男兒,論功行賞,定已封侯裂土,位居親王,然則因公主為婦人,礙于禮法,賞賜已一薄再薄。如今不過是調任刺史一職,爾等何至羅唣指責!”

太常卿被說得再度啞口無言。

太常卿是擺平了,不過,朝野外的儒臣和大儒學者們卻不太好打發,儒臣們紛紛上疏,表示反對平公主開先例調職刺史,就連不再朝的那些大儒學者們,連帶一些儒生,居然聯合起來向圣人進獻萬言書,對圣人調平公主任職刺史表示反對。

一時之間,長安城,眾說紛紜,熱鬧非凡。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