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瑾,要是你不走我走了又有何意思,而且我預料平與子烈也不會輕易離開你。”魯肅為周瑜的境到悲哀。
“子敬,你乃是我好友,我又怎麼忍心看著你落李元之手。”周瑜堅決讓魯肅離開。
魯肅思慮一會,想到一個辦法,說道:“我尚有一計,雖然不能勸說孫權放棄出兵,但還能夠保全孫家的脈,以免孫權失敗后導致孫家后繼無人,要是這一條計策功你是否愿意離開下邳?”
“是什麼計謀,子敬快說。”周瑜焦急道。
“你先答應我,如果我這條計謀能夠功保全孫家你就要隨我一起離開下邳。”魯肅嚴肅道。
“你口中所說的保全孫家包括孫權嗎?”
“不包括。”魯肅毫不瞞。
周瑜沉思良久,最終點頭答應:“好,我答應你,要是你的計謀功我便隨你一起離開下邳。”
魯肅這才緩緩說道:“我所說之計其實非常簡單,眾所周知,家主是個非常孝順的人,誰的話他都可以不聽,但是其母親之話他一定會聽。”
周瑜也是聰明之人,他立即反應過來,說道:“難道要從吳國太手?”
“沒錯,吳國太雖然不是家主的親生母親,但家主親生母親臨死前曾經叮囑家主對待吳國太要像對待親生母親一樣,所以家主一直以來都非常聽吳國太的話,公瑾可以向吳國太說明當前局勢之危險,讓其攜帶家眷逃出下邳,吳國太是明白事理之人,一定會聽公瑾之話,到時候家主即使想阻止也阻攔不了,因為相對于霸占下邳,吳國太肯定更偏向于保存孫家。”魯肅有竹道。
周瑜聽完后有些猶豫,魯肅不說道:“此計功的機會很大,你還猶豫什麼?”
“唉,子敬此計雖妙,但要是我這樣做一定會讓家主更加痛恨于我。”周瑜擔憂的是他與孫權之間的關系會繼續惡化。
“公瑾此言差矣,如今你與家主之間的矛盾已經不能再差了,說句大不敬的話,家主這一次行能否活著回來也是個問題。”
魯肅現在對孫權沒什麼好,其實他原本與孫權的關系還算不錯,但自從孫權懷疑他與周瑜后,他們之間的關系便急轉直下,這是無法改變的事實,所以他不像周瑜那樣對孫家忠心耿耿,他現在對孫家沒有太多的忠誠。
“好吧,就依你所說之計行事。”周瑜最終還是點頭同意。
周瑜在面對外敵的時候總是計謀百出,沒有難得住他的事,但是面對部矛盾之時總會猶豫不決,無法做出最正確的選擇,這就是所謂的對外行,對外行,不過好在魯肅彌補了他這個缺陷。
魯肅是“歷史”上吳國四大都督之一,吳國的四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但魯肅在某些歷史文獻里被描述一個沒有什麼能力的老實人,其實是不正確的,要是魯肅毫無能力又怎麼可能為四大都督之一。
在“歷史”上周瑜死后孫吳軍中缺乏頂梁柱,孫權聽從周瑜言任用魯肅為都督,魯肅的表現很快獲得孫權的信任,并得到重用。
因為事急,孫權明天就要行,所以周瑜與魯肅商量完后便立即前去找吳國太。
吳國太基本上不會參與政事,自孫策死后他便將一切事務都由孫權下決策,可以說十分信賴孫權,而孫權也對敬有加。
此時吳國太正在房休息,他的房間被安排在府邸最后面的位置,平常除了孫家子弟外,其他人都不會來這個地方。
“老夫人,門外周瑜有事求見。”一奴婢向吳國太鞠躬說道。
“周瑜?他怎麼會來找我?”吳國太有些疑。
“老夫人是否要見他?”
“讓他進來吧。”吳國太知道周瑜曾經得到孫策重用,與孫策的誼手,但也聽說周瑜與孫權之間的矛盾,不過無論怎樣周瑜也為孫家立下了不功勞,所以還是十分重視周瑜。
周瑜走了進來,對吳國太行禮道:“屬下周瑜拜見老夫人。”
“免禮,周瑜,你找我有何要事?”吳國太很見外人,要不是因為周瑜份特殊也不會見。
“啟稟老夫人,你老可否知道家主準備兵之事?”周瑜問道。
吳國太搖了搖頭,回答道:“我向來不問政事,一切都由權兒理,你所說之事我并不清楚。”
于是周瑜將孫權要劫持李元家人,控制下邳兵馬之事告訴吳國太。
吳國太聽完后沒有太大的反應,淡定道:“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如果我們能夠控制下邳兵馬,那復興孫家便是指日可待之事,有什麼不妥的?”
這個時代的人都是不參與政事的,并且多數沒讀過書,這就是所謂的子無才便是德,所以周瑜只能耐心解釋道:“老夫人,家主此計雖妙,但是功的機會可能不大,要知道李元在下邳有數萬兵馬,又有戲志才和趙云此等人親自坐鎮,所以此次出擊十分危險,如若事那自然是皆大歡喜,但失敗了恐怕會導致孫家萬劫不復。”
吳國太雖然懂的不多,但是覺得周瑜說的有道理,并且也有聽說過戲志才和趙云的厲害,最為重要的是擔心的是孫家的安危,自從敗給李元后并沒有多期待孫家能夠重返輝煌,更加看重的是保留孫家的脈。
周瑜看到吳國太臉上的猶豫之,繼續說道:“再者,李元雖然擊敗了我們,但是他對我們孫家沒有痛下殺手,算是放了我們一馬,要是我們現在又劫持他的家眷,恐怕會遭到天下人痛罵,讓孫家落下一個不好的名聲。”
吳國太聽到會有辱孫家名聲,終于心,說道:“要是此次行如此危險,那我們還是別出手了,周瑜,就由你去勸說權兒吧。”吳國太把這個任務給周瑜。
周瑜苦笑道:“老夫人,家主格剛毅,誰勸說都不管用,唯獨老夫人你親自開口他才會聽,所以這一次還得老夫人親自出馬,這樣才能保全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