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穿越時空 帶著倉庫回古代 第四百八十一章 收獲

《帶著倉庫回古代》第四百八十一章 收獲

掌柜劉回到金陵,帶來了大量的金銀錢糧和奇珍異寶。

除去各打點孝敬的,剩下的給李咎、染織陳、傅貴兒、尤家分賬,每人都分了至兩三條船那麼多的純利。

尤璦的寶石手鏈、黃金瓔珞,又可以多加好些個款式,不過尚在孝期,就不適合出去采買。

尤璦把自己常來往的幾個鋪子介紹給了城和小蓮。小蓮年底就要上京的,應該多打些首飾裝點門面,城就更不用說了,再不穿戴,那也不能把李咎送的一柜子一籮筐的寶石白霉在倉庫里。

這些事不可能瞞住所有人,掌柜劉卸貨就卸了半個多月,城里的金銀鋪子、鋪子、錢莊也不都是自己人的產業,不多時間,就宣揚得沸沸揚揚,什麼個猜法兒都有了。

是如此來化緣的就多了,好是人們出海的意愿再次暴漲。

知道出海有十倍利和十箱黃金擺在眼前的沖擊力截然不同,后者顯然要強有效得多了。

也因此岳老相公和南邊的夏刺史不得不再次提高整個淮南道、嶺北道對糧食種植的投,嚴防死守人們荒廢土地,鉆營經商。

本來整個江南沿海三道對海貿(商業)和種糧食之間的投分配就很嚴格,經商是可以經商的,但是不能影響春種秋收,用于耕種糧食的田畝、人手、牲畜資源半點不容作假。

更有甚者,夏刺史在嘗試配額制,即種好多畝稻子,分配多出海的配額,配額以的正常報稅,配額以外的那個稅額高到能讓人在正常年份里一分利都吃不到。這個配額制目前已經詳細規劃到了縣城。

Advertisement

夏刺史盤經濟民生是絕對的高手,早在人們還在為出海而猶豫的時候,他都已經據嶺北道各地的天然稟賦,給各個地方劃定了建議投的生產經營品類。

這個縣燒瓷,那個縣燒玻璃琉璃,那個縣輸出彩畫,這個州染織刺繡……再配合人口增長的預期,每個地方又都給了一筆田畝開荒、人口增長、糧食增產的目標,據這個目標分配的出口稅稅額。

簡單暴,但有效。

于是岳老相公上書皇帝陛下,請夏刺史幫忙,給淮南道也這麼來了一手。

掌柜劉如果不是借李咎的東風又七拼八湊著一堆東一起投資出海,他得找人種上八萬畝地的水稻,才夠得上搞定每次的配額……

全部收益分配結束之后,掌柜劉抱著足夠自己和媳婦舒舒服服躺八輩子的財富,又在構思下一次出海了。這次他是鐵了心要去北藩洲的腹地看看,得打至三五年的計劃。

三五年的出海計劃,掌柜劉需要做足了準備才行——保守估計,至半年。

且掌柜劉還想修整一番,他確實是屬于天地遨游的男人,不過也有倦鳥思歸的時候——這麼一來,再次出海的時間就推到了明年季風和洋流起時。

不過另一個商人卻等不及了。

染織陳本來是很佛系地在南洋賣賣布,收收香料和作,開發開發種植園。他倒是也去了南洋之南的貴霜,但是主要收的還是香料,比不來掌柜劉直接和國君做生意來得爽快。

Advertisement

掌柜劉上一次出海,和染織陳打個平手,染織陳也就繼續這麼佛系了。這一次掌柜劉干了票大的,雖然也有染織陳的一份利在,不過染織陳卻不是個甘心做老二的格,是以他也重振神,急吼吼地振作起來要往南去。

李咎同樣也給了他地圖。

往南的選項太多了,可以去的地方相當于現代位面的澳洲、西亞、非洲……如果和西洋人結伴走,那麼訪問一下這個時代的歐洲,似乎也不是什麼難事。

李咎沒有給別的地方取名字,掌柜劉神來了之后給南邊那塊取了個名字“南洋洲”,給西邊那塊取了個名字“白澤洲”,他給自己的目標也定下來了,他要去南洋洲和白澤洲看看。

西洋則已經和大雍有了往來,李咎之前送過一些西洋風格的珠寶首飾和陳設給城,大多數是從倉庫拿的,也有一小部分是真的這個時代的產

這個時代的“歐洲人”的音譯接近“西洋”,李咎也就保留了“西洋”這個稱呼。

不過從純粹的人的形象來看,兩個世界的文化和政治有了相當大的區別。經過對應現代的中亞、西亞的陸上通線傳到大雍的、繪畫,展示的“西洋”有明顯的有人種的特點,并且宗教的氛圍低了許多,證明這個世界的發展路線和李咎穿越前的世界區別很大,不僅僅只是大雍的歷史發展進程有區別,其他地方也照樣發生了改變。

染織陳的計劃最遠會到“西洋”,最近也會到“白澤洲東島”,最后算一下路程,比掌柜劉的北藩洲計劃也差不了多,區別僅僅是全程可以找到補給點而已。

Advertisement

不過染織陳可不只是想看看別的地方而已,他最主要還是想掙錢,掙比掌柜劉還多的錢。那麼大的兩片陸地,總該有點金礦銀礦寶石礦吧?就算白澤和南洋兩個洲沒有,那“西洋”總該有了吧?

反正掌柜劉今年不會再出海,明年出海他也趕不回來,染織陳決定把他的配額用了,也糾結上李咎、尤家的份額,一起去探南洋、下貴霜、直奔白澤南!

不僅僅染織陳有這個打算,還有更多人聞風而。掌柜劉回到金陵后不久,定波港出海的船只數量就翻了個倍。

就算是配額制,都擋不住人們出海的——超過配額又怎樣,海岸線那麼長,府很難做到有效的控制。他們可以從別的港口上岸,再不然,悄悄找個小島停下,把貨和金銀一點點渡回家,也不困難。

夏刺史顯然從出海的船只的數量就判斷出來未來的仗不好打,但是除了配額制,他確實沒有別的思路。

限制出海?不能,他知道不出海就會被時代拋棄,這是一個天賦政治家的敏銳察力和全面分析力得出的結論。

不管不顧?信不信明年嶺北淮南就鬧大糧荒然后為了糧食和陸幾個糧倉扯皮扯上天?如果他手下還有個陸的道道,他有把握在五年把兩個道的資源和產出都平衡好,問題是他沒有。

夏刺史來回糾結了幾天,最后給李咎寫了封信。

現在想想,如果海貿帶不來國庫充盈,那麼古代海政策的原因也就不難理解了:又不能給國家掙錢,還養了一幫商人(古代商人地位多低啊),還影響沿海的農業生產,還并發海寇問題……不誰。所以還是得古代國庫層面地掙錢才行啊……他們才有力去解決后面的問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