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一念桃花 三百九十五、夏至(一百五十五)

《一念桃花》三百九十五、夏至(一百五十五)

晚云不由地詫異。

譙國公主雖不常在京中,但地位崇高,連皇帝也對多有尊敬。這封良竟如此大膽,不管不顧地夜闖譙國公主府,想來真是出了大事。

晚云本想離開此,可這是室,沒有別出口。

譙國公主沒說什麼,對春榮失了個眼神,春榮趕請晚云躲到屏風后面,低聲道:“委屈娘子暫且在此回避。”

話音才落,就聽譙國公主在外面冷冷道:“封良,你好大的膽子!”

的話中氣十足,似怒不可遏。

封良似乎被人攔在了外面,急急道:“事關中宮命,封某就算死也要見公主一面!”

那語氣,倉皇失態,帶著哭腔,晚云不由怔了怔。

曾在仁濟堂見過封良。饒是來賠款賠禮,也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人分不清誰是苦主。如今這聲哀嚎,倒是讓晚云有幾分陌生。

譙國公主不不慢,聽靜,似乎是讓春榮給倒了一杯茶。

“進來說話。”頃,吩咐道。

屏風邊上有些雕花的隙,晚云著看去,依稀見封良佝僂著子走進來,到了譙國公主面前,撲通一聲跪下。

地板的花磚上悶悶一響,頗是實在。

“聽聞中宮已經被足在椒房,潛心為五郎超度,”譙國公主淡淡道,“命又怎麼了?”

Advertisement

“便是今日百花宴上吳王妃訴冤之事!”封良道,“陛下回宮,就徑自去了中宮宮中!公主!此事是中宮糊涂,五郎之死讓了失了智!還請公主看在舊日分上,幫中宮一把!”

聽他倒豆子一般將事都供了出來,譙國公主冷哼一聲,道:“我道許氏哪里來的膽量,還以為后生可畏,盡出狼虎之人,原來竟是中宮指使的?既如此,圣上必然也都知道了,找我做甚?”

封良急道:“中宮與許氏妄議此事,確實不妥。只是事有輕重緩急,臣剛從宮里得了消息,圣上被九殿下攛掇了去尋中宮問罪,臣特來請公主出面相勸。”

晚云看著封良的影,不由怒從心起。

此人何等無恥,自己來求譙國公主相助,竟順道給裴淵扣了個罪名,毫無悔過之心。

譙國公主慢條斯理地喝茶,沒有說話。

封良越發著急,繼續求道:“在下知道公主疼后輩,怨中宮捅出此事,讓圣上和九殿下難堪。可公主當知曉,中宮為后宮之首,容忍這些恥辱已經多年。紙終究包不住火,賢妃和常仲遠當年犯下的罪孽,攪皇家脈,就算今日不揭開,忍那孽障為虎作倀,他日也必生禍端!”

“啪”地一聲,譙國公主手中的茶杯在地上摔的碎。

Advertisement

橫眉怒斥:“大膽封良,膽敢拿天家脈造謠生事!來人!“

“公主且慢!且聽臣說完。”封良道,“此事若是造謠,圣上豈能容得這麼久?中宮之所以冒著天下之大不違說出此事,乃是因為確有真憑實據!”

“可笑!”譙國公主道,“仲遠和賢妃已經故去多年,你莫非挖出他們的白骨讓他們認罪?”

封良著譙國公主,神沉沉:“在下知公主心頭還惦記著常仲遠,為他鳴不平,可公主亦是當朝的公主,是皇家尊崇的長輩!天家則天下,事到如今,公主不該聽聽臣的證據麼?”

晚云聽到證據二字,莫名的,心頭似乎被錘了一下。

好一會,只聽譙國公主道:“你且說來。若是有一枉言,就算圣上不治你的罪,我也饒不了你。”

“謝公主!”封良拜了拜,隨即道,公主也知道,吳王府靈堂仍擺著,由宗正寺照拂,供五殿下的友人和舊相識前來祭拜,其中就來了五殿下在江州時的一位母。那老媼姓徐,曾陪伴五殿下多年,后來腳不好,五殿下純孝,替在京師置了一宅子,讓安度晚年。徐氏恩,聽聞五殿下逝去,心痛不已,中宮其舊,召其宮說話,聊起起舊事,那徐氏就說起了一樁舊聞。”

Advertisement

譙國公主冷笑,道:“你莫非要說那老媼曾撞破過仲遠和賢妃的私?”

“并非如此。”封良道,“那徐氏為人敦厚,在鎮南王府人緣好,與各院的仆婦都有私說賢妃故去后,賢妃的仆婦鄒氏也不久于世,在過世前曾將一封信,說心頭有一件事,不能隨了棺木。徐氏不識字,便將之當做鄒氏的珍藏,從未打開過。中宮聽聞,讓徐氏將信呈上,才察覺了一個驚天。”

譙國公主盯著他,神雖仍舊平靜,目卻已然不定。

晚云的心亦不由提起,只覺呼吸幾乎窒住。

“鄒氏在信中,供出當年實。賢妃嫁鎮南王府后,不滿圣上納妾,屢屢私會常仲遠,并在春獵時與其有了,而九殿下確實是常仲遠的兒子……”

“胡言語!”譙國公主打斷道,“此等大事,豈能憑一封書信給人定罪?”

“若是他人也就罷了,而那鄒氏,公主不會不知。就跟隨賢妃,一直伺候,即便賢妃瘋癲多年也不離不棄,忠心耿耿,若的話不能作數,何人能作數?”

“何人能證明那是的話?”

“因而臣才來請公主。”封良道,“據鄒氏信中所言,常仲遠被驅逐后,賢妃曾多次寫信給公主,求公主替尋常仲遠。而彼時賢妃已經日漸瘋癲,不能執筆,那信正是鄒氏代筆。公主若尋出舊信,一看便知!在下此來,就是將此事稟明,求公主主持公道!”

饒是譙國公主方才句句咬定封良胡言語,此刻,也不由心緒紛

看著封良,面發白。

如封良所言,確實知道這個鄒氏。

賢妃寫信給譙國公主,是極私之事,只有左右才知道。而一直侍奉賢妃的人,也只有鄒氏。

如果那些信里的容被封良和皇后得知,那麼確有可能,就是鄒氏供認的。

作證,封良說的這些,就不得不重新計較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