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古代言情 一念桃花 三百九十九、夏至(一百五十九)

《一念桃花》三百九十九、夏至(一百五十九)

那隊軍趕到裴淵跟前的時候,原地只有裴淵一人。軍們卻頗是張,隨即展開,將裴淵的四周圍得水泄不通。

為首將吁吁,翻下馬,怒道:“陛下已經下令足,殿下緣何抗命?”

裴淵冷冷看他一眼:“父皇只說足,未削爵奪。我乃齊王,涼州總管,爾等見我緣何不拜?”

那將咬咬牙,只得領著眾人向他行禮:“末將拜見九殿下。”

“你是何人?”

“殿下昨日已經問過,末將乃軍都尉方崇。”

裴淵淡笑,自顧自上馬,悠然道:“方崇,父皇讓爾等看我,你們看不,反倒怨我四跑。這等道理,就算拿到圣前去說,只怕也是說不通的。”

方崇愣了愣,一時結舌。

裴淵輕輕打馬,頭也不回:“還不跟上?再看不牢,自己提頭去見父皇。”

*

太極殿,燈寥寥,和而黯淡。

皇帝斜倚在榻上,正閉目養神。

朱深在殿外得了皇城司的傳報,看著文書上的字,目定住。

頃,他揮揮手,讓來人退下,轉殿

朱深是皇帝邊侍奉最久的人,對于他而言,在皇帝左右通稟傳喚,在皇帝面前說話,陪皇帝聊天等等,這些都不過是日常。

Advertisement

而今日,朱深卻覺得尤為艱難。

他忍不住又看了看手上的文書,沉沉嘆一口氣,只覺今日的天尤其抑。

“陛下,”朱深走到假寐的皇帝旁,低聲道,“文公那邊有了消息。”

皇帝緩緩睜開眼。

他不說話,朱深便在一旁候著。

作為老侍從,他深知皇帝不是沒聽見,只是在考慮要不要接著聽這事。皇帝親眼看見文謙吐在大殿上,這個時候的消息又能好到哪里去。

皇帝沉默了好一會,淡淡道:“說吧,死了還是好了?”

朱深低聲道:“陛下,文公回東都去了。”

不是死了,也不是好了,而是走了。

皇帝如野般低,而后,冷笑聲漸起,隨即了大笑,在寬闊的太極殿里陣陣回響。

“走了?他那副殘軀竟還能走?”他笑著搖頭,“朕不曾罵他,也不曾罰他,他躲什麼?何其狼狽,何其狼狽!”

說罷,他一個轉,將案上硯臺重重摔在地上。

“常仲遠背信棄義,染指朕的后宅,可這些人,一個兩個,還是頻頻向著他!姑母是,文謙也是!他們閉眼不看明證,憑著一張就說常仲遠是被冤枉的!是,天下只有他常仲遠最為高潔,朕無恥,朕是小人!”

皇帝惱怒至極,還想把案臺踢倒,卻一個力,踉蹌著倒在龍椅上。

Advertisement

“陛下!”朱深趕去攙,他借著朱深的力道徐徐撐起子,淚已經沾臉。

朱深眼圈泛紅,勸道:“陛下保重啊!”

皇帝似沒有聽見朱深的話語,只啞著聲音繼續道:“朕明白他的意思,他生前不愿見朕,就算死了也不要葬在朕的近旁。好一個文遜之!朕以為他會懂朕,是朕瞎了眼了!”

事到如今,朱深也只能安道:“陛下,文公何嘗不懂陛下?只是,他還是仁濟堂的掌門,還是他徒兒的師父,不能事事周全。他縱然懂,也有做不到的事。”

“可他卻記得對常仲遠那臣賊子的承諾。”皇帝冷笑,“去!尋人去劍南道,將常仲遠的墳毀了!他既不讓我好過,我也要讓他死無葬之地!”

“陛下!”朱深睜大眼睛,連忙跪下,“此舉萬萬不可,求陛下三思!”

他伏地一拜,頭重重磕在地上。

皇帝佝僂著背,撐著子,沒有說話,一

忽聽門外有人道:“朱阿監為何阻撓父皇?臣賊子,挫骨揚灰亦不足惜。”

循聲去,皇帝瞇了瞇眼,只見多日未面的太子出現在門前。

殿,向皇帝端正一禮,道:“若此舉才能父皇寬心,兒臣愿意親自跑一趟劍南道,替父皇分憂!”

Advertisement

聽太子這麼一說,皇帝反倒冷靜了。他讓朱深起來,問:“太子怎麼來了?”

“兒臣這幾日在家反省。思及前陣子辦事失利,言行不端,讓父皇多有失,兒臣愧難當。兒臣深知,若是再不思悔改,只會辜負父皇的教誨和信賴。因而這些日子,兒臣全心于東宮庶務,仔細整理置,今日過來,向父皇奏報。”

“哦?”這話聽得舒暢,皇帝稍稍平復,道:“你且上前來說話。”

太子應下。

他在下首的榻上坐下來,卻不急著說正事,只對皇帝道:“兒臣方才在殿外,聽侍們說,父皇今日起來之后,還不曾用過膳?”

皇帝淡淡道:“朕不。”

“兒臣知父皇不拘泥這一餐半食,可父皇,關乎天下興亡,還當小心保重才是。”說罷,太子又對朱深道,“有勞朱阿監去備兩碗蓮子羹來,我且陪父皇用些。”

朱深趕應下。

皇帝看了太子一眼,只覺今日的太子,與平日不同,話里話外沉穩了許多。

太子又將自己帶來的卷宗呈上,道:“這都是兒臣整理的,每一份都初批了,請父皇過目。”

皇帝略略翻了翻,卻將眼睛看向太子:“聽聞你最近與三郎走得近。”

太子的目微微定了定。

裴玨曾跟他說過,有裴安的皇城司在,滿朝文武的一舉一都逃不開皇帝的眼線。若皇帝問起,切莫回避,自可大大方方地承認。

“正是。”太子道:“因五弟故去,兒臣在吳王府和三弟打了幾次照面,他對兒臣安良多。幾番長談,兒臣才察覺三弟有許多過人之。”

“哦?”皇帝聲音緩緩,“都有哪些過人之?”

“譬如,三弟細致微,待人和善,這蓮子羹便是他告訴我的,說父皇這個時辰喜歡用些蓮子羹,但通常此時都在議事,父皇縱然想吃也不好提。兒臣想,父皇與兒臣父子二人,便不必拘泥,吃吃小食,說說政事,也未嘗不可。”

皇帝定睛打量他,見太子并無異,才欣一笑,道:“三郎確實微,太子也說的不錯。曾有人說朕生的兒子多,但龍生九子各有不同,幸而朕又太子和三郎,才沒被那些污糟事煩膩下去。”

“為父皇分憂,是兒臣的福分。”太子恭敬道。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