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文所說的錢,自然是上次在南海賺的錢。
南海的地皮出手之后,李興文立馬就把銀行的錢給還了。
就算是這樣,李興文從南海這邊賺了差不多十個小目標。
這要是說出去的話,恐怕沒有幾個人會相信。
事實就是如此,在李興文這里,只要有本錢的話,賺錢本不是什麼難事。
李興文這邊拿出一半出來,投在飛龍這里。
飛龍現在還在發展階段,賺的錢確實不多。
全部項目穩定下來后,才是開始賺錢的時候。
李興文投資這一筆錢,準備注冊另外一個公司來作。
如此一來的話,就能把這飛龍的權,牢牢的掌握在李興文的手上。
說來說去,還是得謝南海的房地產。
作這件事的劉新民,此時已經在港省待了一段時間。
悉整個市之后,劉新民按照李興文的要求,開始購買票。
從南海賺到的錢,剩下五個億李興文都放在劉新民這里。
李興文這一次準備在港省,大展手腳。
放在李新民上的這五個億,起碼要翻個幾倍,才對得起李興文的投資。
五月十五號,劉新民跟往常一樣,早早的就來到了市。
自從李興文給他這個任務之后,劉新民是一點都不敢懈怠。
經過這一段時間的悉,劉新民可以說是一個老民了。
市的一些基本作,劉新民已經非常的嫻了。
來到易大廳后,劉新民練的拿起了報紙,直接看了起來。
等到市開盤之后,劉新民這才把報紙放下。
看了一下之前買的那幾只票,正在穩定的上漲中。
劉新民滿意的點了點頭,按照現在的價格,本金肯定是全部回來了。
賺的話,最有百分之三十的收益。
一個多月的時間,能有這樣的收益,實在是太恐怖了。
劉新民甚至有的時候在想,為什麼李興文這麼會賺錢?
市這麼賺錢,還做什麼生意?
李興文要是把錢全部投在市,本就不用為錢擔心了。
劉新民是怎麼想的,李興文自然是不知道。
市確實是一個賺錢的好地方,可李興文想要的并不僅僅是賺錢。
帶經濟的發展,這才是一個企業應該做的事。
看完收益后,劉新民便把目放回到了報紙上。
就在這個時候,劉新民突然看到了一則新聞。
港城聯想,正在籌備上市。
“聯想什麼時候跑到港省來了?”
劉新民暗暗把這件事記下來了,準備等下告訴李興文。
李興文和聯想之間的事,劉新民多是知道一點的。
兩者之間,多是有恩怨存在的。
現在有聯想的消息,劉新民第一時間就想告訴李興文。
一直到十點多,劉新民這才離開易大廳。
來到租好的辦公樓,劉新民撥通了李興文的電話,匯報了一下今天的況。
關于港省這邊的市況,劉新民基本上還是一個星期匯報兩次。
李興文知道之后,并沒有說些什麼。
現如今港省的市,還是相當穩定的。
只要找準了機會,賺錢本不是什麼難事。
就在李興文想要掛斷電話的時候,劉新民突然住了他。
“李總,港省這邊有一個聯想公司,現在正在籌備上市。”
李興文直接問道:“你說的公司是港省聯想吧?”
“對,是這個名字。”
想到這個名字,李興文臉微微一變。
劉新民所說的港省聯想,是柳乘風下的一步棋。
現如今的港省聯想,份構是比較復雜的。
港省聯想是由地聯想和華夏技轉公司,港省四位大商人的導遠公司,一起立的。
其中兩家國有企業持百分之六十七,導演公司持百分之三十三。
很早之前,這家公司就已經立了。
當然這一家公司,華夏聯想除了有權,其他沒有任何的瓜葛。
九二年,柳乘風要求增資擴,本金增至一億港省幣。
對于這個要求,技轉公司直接拒絕了。
原因很簡單,港省聯想不管是技還是產品,都是零。
這樣的公司,本就沒有必要增資擴。
結果在增資后,港省聯想權結構便發生了變化。
地聯想占份的百分之五十三,導演公司占百分之四十三,計轉公司只占了百分之四。
明年,柳乘風會要求再度增資擴。
到那個時候,技轉公司就會為僅持有零點一億的小東。
這個時候的技轉公司,可以說沒有任何的話語權了。
在九四年的增資擴中,資金投基本上都來源于地聯想。
地聯想直接投了九千多萬港省幣,至于導遠公司的話,象征的投了十萬港省幣。
如此懸殊的投,兩者卻能取得相差無幾的權,其中是有奧妙的。
奧妙就在于,地聯想將其投港城聯想將近一半的資金,借給了導遠公司。
導遠公司拿著這一半的資金,低價購買了上市公司港城聯想的權。
這麼奧妙的作,自然是出自于柳乘風之手。
現在說出來的話,可能還會有很多人不相信。
然而事實,就是如此。
只能說柳乘風這一手玩的是真的花,一般人真的是想不到。
導遠公司用地聯想的錢,去購買了港城聯想的份。
就是說,導遠公司完全就是在空手套白狼。
當然,柳乘風的作到這里并沒有完全結束。
歷史上,港城聯想是在九四年二月十四號掛牌上市的。
上市之后,三家東共持有將近五億。
他們付出的全部金為一億多港城幣,換算下來的話,每的本是兩多一點港元幣。
要知道港城聯想市的上市發行價,定的是一點三三元。
這個價格,超額認購達到了四百五十倍。
地聯想員工和其他投資者在市場上買票,每付出的價格多達二點二元。
獲得地聯想借款,購買港省聯想票的四位港商,從中賺了一大筆。
他們是以兩港城幣的價格,買到了兩億多至價值一點三三元的票。
這麼一種作,就是在暗中獲取國企的財富。
事到這里,并沒有完全結束。
作為一個皮包公司,港城聯想在九五年到九七年,兩年虧損高達二點四億華夏幣。
港城聯想票的價格,在九六年八月份跌到了最低的三港省幣。
這個時候,柳乘風推出了一個拯救港省聯想的整合方案。
那就是不改變港城聯想已有的份構,而是在九七年把地聯想的良資產和已經被公眾認可的無形資產,注到港城聯想進行整合。
這個整合,其實就是將地聯想當時已經擴大的微機生產和銷售,這兩個最能盈利的資產,無償給港城聯想。
這樣的作之下,當然會使虧損累累的港城聯想,立馬就變高盈利的上市公司。
華夏聯想經過這樣的作,可以說是元氣大傷。
這一次的整合使港城聯想的票,價格從最低點急劇上升。
這樣的上升,一直持續到兩千年三月份。
港城聯想的價,這個時候達到了每七十港省幣的最高價。
這個價格,是當初最低價的兩百多倍。
柳乘風的這一步作,實質上并不是為了拯救港城聯想。
他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那些港商獲取暴利。
當然,柳乘風同樣是這個利益既得人。
柳乘風用地聯想的錢,最后把地聯想給買下來,這屬實是一個很魔幻的作。
這一種作,最后卻功了。
如此一來,國企聯想的質就發生了改變。
在份方面,柳乘風了手握最大權的那個人。
恐怕誰都沒有想到,國企聯想會在不聲不響中就為了私人企業。
當時這件事,倪星南鬧過幾次。
可惜的是,本就沒有多人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