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都市爽文 國潮1980 第1057章 變化之大

《國潮1980》第1057章 變化之大

趕慢趕,寧衛民終究還是沒能及時趕到京城和松本慶子聚首,再度憾錯過。

哪怕他已經擁有了上億的家,這次回來終於捨得花錢坐了商務艙也沒用。

不為別的,就因為事又有了些超出預計的變化。

由於京城製片廠這邊一些人事安排出了問題,京城這邊的外景地也沒聯繫好,和《末代皇帝》劇組的需求有所衝突。

所以以松本慶子為主役的南向攝製組,遭遇到了無法工作困境。

演員和外景地,哪方面都配合不了,拍攝任務自然就進行不下去了。

再加上滬海市的政府領導和那邊影視界人士,諸多文化名流對這部合拍電影很重視。

各方單位早已經不知幾次發出方邀請,希松本慶子本人和以野村芳太郎為首的《李香蘭》劇組能夠儘早到達滬海,與影視界和文化界人士增進流。

松本慶子和導演野村芳太郎商量后,覺得目前最好的辦法,莫過於把京城這邊的戲暫時擱置一下,先去滬海拍戲。

然後掉頭回來再繼續拍京城的戲份。

就這樣,很快整個南向攝製組就收拾好了東西,再度包機飛往滬海。

所以1986年的7月26日的傍晚七點四十,當寧衛民在昏黃的天里,終於踏上祖國的土地,出現在首都的機場大廳的時候,卻十分的不湊巧。

他的人早已經離開京城了。

松本慶子此時此刻,正在滬海黃浦江畔的和平飯店,接滬海各界名流組織的熱款待,著招待宴會中眾星捧月的風無限好。

當晚,以一襲大紅出席晚宴,直接晃瞎了全場男人的雙眼。

無論記者還是賓客,都被風姿綽約、彩照人的形象所吸引,怕是當年的李香蘭在滬海最風的時候,也不過如此。

Advertisement

其中,松本慶子在滬海的許多老朋友都來了。

電影明星王新剛以「時荏苒,人如昔」的話,來盛讚松本慶子的

而已經旅歸來在海外名的畫家陳逸飛,雖然初次與松本慶子本人見面,但實際卻是的影迷,早已對其仰慕已久。

當眾也以個人所繪松本慶子的畫作相贈,而且相當激和喜悅。

所有不能不承認,滬海這個城市對待海外影人的態度,的確比京城更加熱和積極。

畢竟此時的京城還略顯保守,只在乎政治安全和政策方向問題。

即便是歡迎和喜,也不敢毫無顧忌地盡的表現出來。

而滬海則了諸多的顧慮,完全是竭盡全力表示自己的好客風度。

也就難怪松本慶子會到滬海這個地方似乎比京城待得更舒心,直觀上要舒服得多。

不過對於寧衛民而言,面對兩個城市的就是恰恰相反的了。

因為家就是家。

哪怕他是個孤兒,哪怕他這一次還是形單影隻的回來。

可他自小長在這裏,兩輩子都活在前門樓子底下。

京城的氣味、聲音、溫度、線早已刻印在他的記憶里,深植在他的骨髓之中。

他這一雙腳只要踏上京城這塊土地,他就到提神醒腦,混舒泰。

這或許是有心裏暗示的左右,但更主要的因為習慣了的風土人

老話說得好,一方風土養一方人嘛。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家才能給人最真實的歸屬

那是一種無法言喻的,讓人到溫暖和安心。

其他的地方再好,不是家,就沒有這種效果。

當然了,也是因為家是每個人都牢牢記在心裏的東西,如同父母雙親的臉,清晰無比,絕不會走樣。

但凡京城有著什麼樣的變化,都逃不過寧衛民的眼睛去。

Advertisement

別看也就時隔半年,可這次回來寧衛民還是覺察到了京城發展的提速。

別的不說,這燈就和過去大不一樣了。

飛機降落時,大地上的燈火湧進舷窗,滴溜溜兒轉。

寧衛民著實吃了一驚,他發現首都機場居然已經變了一個被放大了的燈足球場。

雖然還沒有新的航站樓啟用,但燈的景象已經足以讓人振到了城市電力基礎設施的明顯進步。

要知道在此之前,京城夜晚很暗很暗。

別說路燈,瓦數不夠,就連火車站、機場這樣重要的通樞紐,燈也是昏暗的。

而且因為發電量不足,總是為了保工業而停民用電,老百姓一個禮拜趕上個兩三回是平常事。

所以家家戶戶得備著白蠟,老百姓的孩子在蠟燭底下寫作業,沒什麼奇怪的。

唯獨人們最不願的是電視劇的觀看時間遭遇停電,除此無礙。

但現在的首都機場能如此奢侈的使用燈,這便足以證明改革開放的功。

說明京城已經快要離電力的桎梏了,即將全面走向電氣化時代。

客觀地來說,這雖然只是相當於日本六十年代的發展水平,但終究也是了不起的就了。

而等到寧衛民取出行李,迅速地率先走出機場大門,與來機場接他的羅廣亮和小陶匯合后。

更讓他意想不到的驚喜出現了。

因為這一次他們再不用費心找計程車了。

羅廣亮和小陶居然聽了寧衛民的話,考下來了汽車駕駛證,是開汽車來的。

而且開得還是他們自己的車。

雖然他們的車小的出奇吧,比MINI庫伯的個頭兒還小,排量僅有0.65。

看著就跟二十年後滿大街到穿梭,俗稱「老頭兒樂」電汽車似的。

可確確實實是輛真正的燒燃油的四個座的正經汽車。

Advertisement

羅廣亮主幫忙把寧衛民的兩件行李放好,一個打開前蓋塞前備箱裏,一個放在車頂的貨架上。

只是見寧衛民盯著這車來來回回的看,他多還有點不好意思,裏很是謙虛。

「衛民,讓你見笑了。我們這車肯定沒法跟你開過的比,差點意思,看著跟玩似的吧?可關鍵是便宜,才九千多塊錢。」

但小陶對這輛車可不覺得有什麼不好意思的,反而如同擁有了私人飛機一樣的驕傲。

他坐在駕駛座上,相當俏皮地賣弄著。

「歡迎,歡迎,熱烈歡迎,歡迎寧哥再度回國。怎麼樣,嚇您一跳吧?寧哥,要說還多虧您勸我和三哥學車本。我們如今才能學以致用,真坐小車的人了。就我們哥兒倆買的這輛車,如今也算是京城頭一份呢。這菲亞特126P,正經意大利貨,還有一俗稱『小土豆兒』,是沙經理的門路給我們搞來的……」

「行了,你小子別臭白話了,趕開車。什麼意大利貨,還懵你寧哥呢。衛民,甭聽他吹,波蘭貨而已。」

羅廣亮打開了岔,他很不喜歡小陶如此油舌的調侃,跟知道寧衛民累了,生怕小陶惹他心煩。

但說實話,寧衛民心裏卻沒有任何反,除了聽到市井腔調的親切,也有說不出的熨帖。

毫無疑問,能讓邊的人越過好,這也是他自我存在的價值之一啊,同樣很有

所以他非但不介意小陶誇張的言辭,反而上車之後頗為興,跟小陶一個勁打聽這車的能,倆人倒是聊得熱火朝天,很是近乎。

別說,小陶的駕駛技倒是沒得說,他相當練地駕駛著汽車。

一加油門,就開上了剛落的機場高速公路。

一點看不出是新手,倒是像極了老司機。

同時為了調解一下車裏的氣氛,他還打開了車上的收音機。

也是巧了,此時此刻,打開的收音機里正好播送一首旋律優,且大家耳能詳的男對唱歌曲。

「我踩著不變的步伐,是為了配合你到來,在慌張遲疑的時候,請跟我來……」

「我帶著夢幻的期待,是無法按捺的懷,在你不注意的時候,請跟我來……」

說出來誰能信?

居然是電影《搭錯車》的曲《請跟我來》!

這無論是影片名還是歌曲名,都是特別應景啊。

於是車裏的仨人愣了一愣,隨之集發出暢快的歡笑。

不得不說,這種生活中發生的巧合本就是一種幽默的段子。

而至此,寧衛民看著窗外嶄新的公路,也不由衷發出了慨。

「咱們京城的變化還真快呀。真是大不一樣了。」

「您指的是這高速公路吧?這算什麼呀!這麼著,等您歇兩天我好好帶你轉轉,我記得您上次春節前回來好像趕上了大雪,哪兒都沒怎麼去吧?」

「好像是。」

「現在咱不是有車了嗎?這下再沒有什麼不方便的了。您想去哪兒轉,就言語,我小陶隨時恭候您的調遣。在您待在京城這段時間裏,我就是您的專職司機了。」

「那可真是謝謝你了,不過我其實也沒什麼地方想去的,無非也就是公司——家,最多再去天壇公園轉轉。所以心意領了,你小子還是自由活吧,不用惦記我這邊了。」

「別介啊,寧哥,您這不會是嫌棄我手『』吧。我還跟您說,我都上千公里無事故了。穩當著呢,再說了,咱京城如今可出了不新鮮的玩意。這麗都飯店,就有了您說的那種『迪斯科舞廳』,好像什麼朱……朱莉安娜的,特招外國人。還有龍潭湖那邊,聽說第一個中日合資的遊樂園也要開業了。您要家裏待著悶了,煩了,難道不想去看看?我跟您說,如今京城可是一天一個樣,您要是在家待個個把月不出門,興許可就落伍了……」

小陶把車開上高速路開始加速,他好像是為了顯示高速公路的平坦,又像是在顯示他的駕車技

這輛白的菲亞特126P像箭一樣,直奔東三環去。

拉著三個大老爺們外帶兩件大行李,居然也跑到了八十多邁,一點不費力。

而當汽車一到了東三環,寧衛民就覺得,一向誇張,喜歡吹牛的小陶,這一次可並沒誇大其詞。

三環就像個大工地,正在建設中的公路和高架橋就不用說了。

等到穿過三環進東二環,以建國門橋為中心附近的地段,各種待建和正在建設的工地更是連綿不絕,好像都在開工。

而憑著記憶中的印象,寧衛民知道這些都是未來的高檔寫字樓和飯店。

結果更沒想到的是,小陶這傢伙半截還改道了,居然自作主張要把車開到地安門去,聲稱要在一個新開的大館子給寧衛民接風洗塵。

「等等,你小子要帶我去的地方,它不會是……不會是明珠海鮮吧?」

寧衛民腦子靈一閃,忽然就想到了這個答案。

萬萬沒想到居然被他猜了個正著,小陶和羅廣亮都驚訝極了,幾乎同時開口。

一個說「怎麼?你一直在國外,居然也知道這兒?」

另一說「是啊,他們家剛開沒多時候啊,寧哥您總不會告訴我,這家店的名氣都傳到日本去了吧?」

知道,當然知道,怎麼不知道啊?

寧衛民知道這家飯館不是因為別的原因。

只是因為這家店太黑了,是京城有名的「三刀一斧」之首。

是京城人所皆知,八九十年代京城消費最貴的四家酒樓之一。

這四家酒樓,分別是地安門東邊的明珠海鮮,景山旁邊的大三元酒家,原騾馬市大街東方飯店北邊的牛火鍋,還有一個新街口豁口的山釜餐廳。

京城人幽默,不直接說這四個館子價碼高,就用刀、斧喻。

意思就是說去那兒吃飯能狠宰您一番,得大把大把花錢,那簡直是刀刀見,一斧骨,吃頓飯如同在上割

至於說這第一刀為什麼非明珠海鮮莫屬?

主要是因為在這年代吃海鮮是個牛的不能再牛的事兒。

明珠海鮮的老闆是個港城人,張萬洪。

他對京城餐飲最大的貢獻,就是將港城餐飲服務模式帶到明珠海鮮。

過來人都知道,還是國營餐館當家的日子裏,下館子不讓服務員罵已算不錯了。

而明珠海鮮服務的特點是主為客人點煙倒酒,微笑服務,這三點足夠令顧客高興。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