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都市爽文 國潮1980 第1058章 消夏

《國潮1980》第1058章 消夏

第1058章消夏

一覺醒來,天花板已經被外面耀眼的照亮。

屋裏電風扇吹出的小風掀窗簾,其後模糊的窗框隨流移,如同緩緩行進的列車,把寧衛民帶向遠方。

他此時睜開眼睛,只覺百無聊賴,忍不住繼續躺在床上發獃。

那掛在牆上,天天都要被撕掉一張的年曆顯示,今天已經是他歸國后的第四天了——1986年的7月29日。

可他還是依然什麼正事都不想干。

甚至為了不被打擾,就連留在國的BP機也一直沒開機。

所以直到他迷迷糊糊中又瞇了半小時的回籠覺,再睜眼發現已經十點鐘了,這才算真正起來洗漱。

有句老話「人離鄉賤」,這話說的一點沒錯。

人一旦離開了土生土長的地方,乍到一個遠方的新地方,話也聽不懂,什麼也不知道。

難免就顯得傻裏傻氣,就跟缺個心眼似的。

像寧衛民在日本的時候,他就實實在在到了這種滋味。

哪怕他手裏有錢,哪怕他混得不錯,可因為語言、文化、風俗都是一知半解,在東京的他時時刻刻唯恐鬧出笑話。

即便如今越來越適應,財富也越滾越多,可畢竟還是生活在國外,漂泊在異鄉。

那麼人就總是拘束著,難以放鬆,心裏也總綳著一弦,讓他永遠警醒。

可歸國之後,就完全不同了。

他心裏這弦一下就鬆了,沒了,肩膀上的力好像也憑空消失了。

這才算真正到闊別已久的輕鬆和只有,才能真正放飛自我。

於是,寧衛民也就從「人離鄉賤」這個道理引申出下半句來——人歸鄉懶。

回來之後,他還就是想跟廢柴一樣過幾天懶懶散散,隨心所,不用費心勞力的日子。

就喜歡整天像個無業青年一樣的四瞎溜達,吃飽了混天黑。

Advertisement

也許對大多數的人來說,這麼無無求的茍活,會被視為沒出息,沒有志氣的,是萬萬要不得的。

可相反,對他這樣一個剛從國外歸來的功人士而言,反過來就是一種休養生息的剛需了。

這大概就是人越缺什麼,就越想要什麼的道理。

當然,儘管從質條件的角度出發,京城目前是無論怎麼樣也趕不上東京的。

尤其扇兒衚衕的大雜院,就連寧衛民在日本用「阿托」改造的職工宿舍也比不上。

再加上此時的京城還沒出伏天呢,沒有空調的況下,熱得能讓人恨不得自己下自己的一層皮來。

可就是這樣的窮雜之地,這樣的許多人家在一個大雜院裏的炎炎夏日。

卻有著只有京城的衚衕里土生土長的人才能領略到的質樸幸福,有著需要平和心態才能到的生活樂趣

沒錯,天氣是熱得讓人不堪忍

可是京城人獨有的消夏方式,卻讓這樣酷暑之日多了許多妙的滋味。

首先,這暑熱的時節,也是京城人口福最大的時節。

不但有紅李、玉李、虎拉車、水桃、大沙果子、牛葡萄這些果子可以吃。

果子以外還有瓜呢。

此時的京郊,西瓜就有許多種類。

什麼「畫眉子」、「黑鬼子」、「大三白」、「綠三白」、「花皮瓜」、「錦皮瓜」、「枕頭瓜」、「黑蹦筋兒」、「六道筋兒」等等。

有的白,有的綠,有的黑,有的黃,白瓤白子,黃瓤黑子,紅瓤黑子,金黃紅子,或是渾然一,或是皮道分明。

同樣的,香瓜的種類也不亞於西瓜,而且名字更形象更為有趣。

像因形狀而得名的「白羊犄角」,「青犄角」。

而得名的「旱三白」、「大水白」、「白葫蘆」、「燈籠紅」、「旱金墜兒」。

Advertisement

還有因勁兒大難為了年長者,而贏得「老頭兒樂」別稱的「哈蟆」。

以及因口發麵,往往被人從相反理解,誤以為是「老頭兒樂」的「面猴兒」。

此外,還有瓜和老洋瓜呢。

這兩種瓜雖然皆無甜味,只能取其解

但如鎮涼食之,也另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滋味,讓人不虛瓜季。

說真的,在寧衛民的個人里,夏季的京城滿可以比得上花果山了。

真要靠這一方水土來養活只吃鮮果而不火食的神仙,想來也並非難事。

而這樣的福氣,更是足夠讓日本人羨慕死的,因為就連京城的普通百姓都可以實現水果自由。

除此之外,高粱河,什剎海,筒子河裏,還有野生的魚蝦、螃蟹、荷花、荷葉、菱角、鮮藕與頭米。

只要會水的,善釣的,無論大人孩子盡可自取。

完全的純天然,綠無污染。

不誇張的說,京城的暑熱至能被這些時令鮮貨降溫了三分之一。

當然,夏天的飯食也許會因天熱而簡單一些,可是這些鮮貨已經基本上可以彌補人們在食上的損失。

2號院裏就經常聽到有人這麼說,「天兒熱得我什麼也不想吃,今兒晌午甭做了,就洗點瓜果,來頭新蒜,再來碗過水的炸醬麵得了。」

羅家和邊家的大孫子都已經上兒園了,連這兩個孩子也發表過類似於孫大聖的豪言壯語。

「要一天吃三百個桃子,不吃飯,我也干!」

「對,要是那種又大又紅的水桃,不吃飯就不吃飯!」

所以這並不讓人覺得怎麼委屈。

或許是顯得有些口舌清淡,可不是還有「煮花生」和「煮豆」來調劑味覺嘛。

尤其像寧衛民這樣兜里趁錢的主兒,大可以再去副食店裏溜達一圈。

Advertisement

切點蒜腸、腸,弄點拆骨、松花蛋和花生米來,也就滿可以把饞蟲安住了。

假如再趕上有京郊賣驢的小販進城,串游進了衚衕再一賣,還能有額外的口福呢。

反正寧衛民是不惜錢的,必得買上幾斤,切得薄薄的卷進烙餅,再配著小蔥蘸醬來個大快朵頤。

最後再退一萬步講,不還有康德開得大酒缸托底呢嘛。

不同於冬日,康德和張大勺的買賣,到了夏季也有夏季獨有的時令吃食。

酒添了冰鎮的竹葉青和茵陳酒。

小菜添了用花椒大料煮的豌豆和蕓豆,還有油炸小河蝦、香椿拌豆腐。

有了這些,再要上一碗刀削麵或是爛面,就是盛解饞的一餐。

最絕的是「張大勺」還給大酒缸增添了獨此一家,別無分店的冰婉兒。

這是效仿當年京城八大堂之一,什剎海邊上「會賢堂」的做法。

用一大碗水晶冰,上面覆著張碧綠荷葉,葉上托著香瓜、鮮菱角、鮮核桃、鮮杏仁,鮮藕,去了芯兒的蓮子、再與鮮榛子和餞搭配,最後灑上點蜂水,桂花醬。

就這道酒菜兒,不但著香,鮮,清,冷的涼意,憑這些新鮮食材琳瑯滿目的彩,就夠讓人去掉暑氣,食指大的了。

關鍵它還有個好聽又吉利的名目,「聚寶盆」。

那沒的說啊,這寧衛民吃了的同時還開了眼,這就又學到了一手。

打算今後就把這冰婉兒也列在壇宮飯莊的夏季菜單上宰客去了。

最起碼他能肯定,小鬼子絕對吃這一套。

另外,也得說說住。

這年頭的京城啊,其實落後也有落後的好,起碼大環境上,沒有溫室效果。

這就導致哪怕是天上下火,地上蒸籠,躲沒躲,藏沒藏的三伏天,這一早一晚,京城也是相當的涼爽。

哪怕大雜院的房子簡陋,沒有空調,但大部分的時間,人們是能夠睡個安生的覺。

所以哪怕是貧窮之人,也不算太過難熬,照樣還能到夏天的可

比方說,如果起得早,每天早晨一推開屋門。

院兒里的人出來洗漱,便可以看見邊大爺栽種在院裏的那些牽牛花。

藍的,白的,紅的,帶著水,向上仰著有蕊的喇叭口兒,甚至有時候這些花上也許落著個紅的蜻蜓,看著是多麼喜人啊?

即便是寧衛民沒有早起的習慣,他也可以在太老高,屋裏熱的待不下去的時候,躲到天壇公園涼快去。

那裏最多的就是千年古樹,蒼松翠柏,是夏日裏京城裏所能找到的最佳避暑勝地。

那裏的殿宇很高很深,老有溜溜的小風。

尤其寧衛民還親手給自己積了福。

由他一手促的暑期書市,齋宮門口的舊貨小市,還有西天門外的園,東天門新增設的茶棚,都是滿好的消遣。

逛逛書市買幾本書,園去喂喂鹿,了就去齋宮門口的小吃攤墊補一口。

累了再去茶棚泡一壺茶,坐在樹蔭下吃著酸梅糕,要盤瓜子花生,聽幾回書。

他完全不用暴份就可以過得滋潤。

等到太偏西了,他再慢慢的走回來,順便再回來的路上買點晚上填肚子的吃食。

院裏的倆孩子總是在門口大槐樹下,一面揀槐花,一面等候院兒里大人回來。

寧衛民逗倆孩子玩兒,喜歡他們的乖巧機靈。

所以幾乎每天都得帶回來幾塊糖,一兩塊豌豆黃,或是牛乾分給他們。

有時候巧了,興許這工夫,衚衕里還會來個賣蟈蟈的,或是賣小金魚兒的。

那要是趕上了,寧衛民也一準會把小販給過來。

給這倆看著眼饞又不敢跟家裏大人要錢的孩子,買上倆蟈蟈,或是搭配金草的幾條小魚兒。

既然叔叔嘛,就給有個當叔叔的樣兒。

總不好讓鄰居家兩個孩子一口一個「叔」的,天天白他吧?

等到這個時候再進了門,西牆下已有了蔭涼,寧衛民就會便搬個小凳坐在棗樹下,吸著不定從哪家鄰居家蹭的綠豆湯或是酸梅湯,聽傍晚的評書廣播。

實話實說,由於康德有了買賣之後不怎麼在家吃了,所以寧衛民的晚飯自由度也高了。

不去大酒缸跟師父湊熱鬧,他就留在院兒里,跟鄰居們拼桌。

鄰居家的酒菜也許只是香椿拌豆腐,或小蔥兒腌黃瓜,遠沒有寧衛民帶回來的葷菜好。

可是寧衛民永遠不挑剔,永遠不見外。

他圖得是個熱鬧,是分,是鄰裏間親如家人的溫暖。

飯後,往往天還沒有黑,於是最讓人喜聞樂見,心放鬆的夏日納涼環節就開始了。

京城納涼的習慣由來已久,不過小孩和大人可有點區別,不大一樣。

孩子,特別是男孩,飯後或睡前,都必有個讓家裏大人給「沖脊樑」的容。

這種沖涼不同於洗澡,不需要用「二他媽媽」的大木盆把人扔進去洗。

也不需要有什麼洗澡間,甚至連衩也不用

只需要讓沖涼的孩子了膀子,直接站當院兒里,用水舀子或臉盆接了水,這麼一衝,就涼快了!

講究的還需要打打皂,順帶洗一洗,不講究的,只隨便沖一衝,上能去了汗,不起痱子就好。

而這些水順帶著也把院裏的地給沖乾淨,去了熱氣了,絕對的一舉兩得。

至於院裏的各家大人們,不用照管孩子的,往往會從家裏搬出板凳、涼席或竹躺椅,坐在當院的葡萄藤架或者是瓜藤架底下。

大家一邊喝著茉莉花茶,一邊吃著各家拿出來的瓜果、崩豆,一邊聽著各家各戶搖著扇的老人講古。

一直能坐到晚上十點過,吹著院裏的涼風,聞著院裏晚香玉的花香,再聽著院裏的油葫蘆其聲悠悠,那是要多愜意有多愜意。

這還不算,除此之外,出了院門的衚衕里則是更寬廣的流平臺,範圍更大的際場所。

假如不願在院裏待著,大可以拎著板凳或馬扎,聚集到街頭的空曠之出,天南海北的和整條衚衕其他院兒的鄰居們聊大天兒,或者藉著路燈昏暗的亮,下棋、打牌。

最淘氣的男孩子們其實就這個時候湊在大人堆兒里,聽各種社會傳聞,跟著學好,也跟著學壞。

想想看,像這樣接地氣,有充足生活樂趣日子,寧衛民怎麼捨得?

說心裏話,有時候他還真羨慕這些普通人的。

如果可以,他真不得能像他們這麼一直悠閑下去。

(本章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