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都市爽文 國潮1980 第1098章 人心所向

《國潮1980》第1098章 人心所向

第1098章人心所向

寧衛民說的全是肺腑之言。

而且為了避免再出現常玉齡去世這樣意外和損失,他深時間的

於是說干就干,幾乎是馬上就開始兌現承諾,鼓的持起來。

辦這件事,首先需要的是地方。

這方面倒不用愁,寧衛民手裏就有現的房。

實際上,也僅僅只用了兩天,他就讓人把自己那個「皇叔小院兒」騰了出來,收拾利索,用於做辦公地點。

並且因為那小院是三進院,房子多,還能一舉兩得,一兩用。

大可以同時掛上「宮廷飲食研究會」和「京城工行業傳承文化資料彙編部」兩塊牌子,毫不顯空間局促。

最關鍵的是那院子的地理位置還好。

院子在東四四條,距離故宮和全城最主要的文化機構,商業場所和辦公機關都很近,異常方便。

就這樣的黃金地段,那本就是牌面。

再加之小院建築規格也高,遠超普通宦住宅,對外人而言很是唬人,絕對會以為是級別很高的辦機構。

因此方方面面綜合來看,也的確沒有多地方比這裏更合適的了。

其次需要的是行政手續,寧衛民有喬萬林幫忙,這方面同樣不難。

他就言語了一聲,沒幾天,兩個文化組織的註冊手續,就通過區文化局的審批落地了。

而這時,寧衛民甚至還沒來得及把基本的辦公傢訂好。

就看他辦事這效率之高吧,別人最發愁的問題,最難過的關隘,於他本不費吹灰之力。

但即便如此,還不算得什麼,大多數人最頭疼的資金,才是寧衛民的強項。

在兩個文化組織正式掛牌之後,寧衛民就把崔建和張嬙兩張專輯的回款從松本慶子的事務所賬戶轉了出來。

Advertisement

除了劃給農院的錢,給崔建和張嬙每人分了三十萬,其他的資金他一分沒留,毫不吝惜地全部投在了這個幾乎沒有經濟回報的事業上。

宮廷飲食研究會賬上打了四十萬,比原本說好的二十萬足足多出一倍來。

京城工行業傳承文化資料彙編部更是給了八十萬的巨資。

他還特別懂得工善其事,必先利其的道理。

不但給這兩個文化組織各申請了兩部電話,在報紙上張招聘廣告,公開招聘大專以上學歷的人來當文書。

還購買了兩輛日本大發麵包車,外聘兩個專職司機。

全然一副開弓沒有回頭箭,要驚天地的大幹一場的架勢。

或許也是因為他的財大氣就沒把錢放在眼裏的大手筆吧,這麼多的錢沒眨眼就扔了出去。

別說故宮的專家和末代王爺夫婦都認為他真要做事,待遇也好,欣然接了他聘請邀約,紛紛加

就是對於高學歷人才的招聘工作,也進行得順利異常。

實話實說,這幾年下來,京城的高級知識份子已經不是那麼金貴了。

由於從1981年開始,年年都有大學生畢業,導致大多數的機關單位都是超編嚴重。

所以即便是大學生,如今要想留京工作撈份面的工作也不那麼容易了。

何況市場經濟的持續發展,導致糧票制的率先鬆,這也進一步促京城形了「北漂」一族。

其中不僅包括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也包括那些心懷遠大抱負,有較高文化,來自祖國各地的年輕人。

這些人甚至有許多原本是有很穩定,很不錯的工作的,但為了想要當記者、作家、畫家、演員、攝影師不惜辭職。

京城作為全國文化政治中心,吸引了大量不滿於現狀的有志青年。

Advertisement

所以這一切都讓京城的就業形勢更嚴峻了。

而對寧衛民來說,聘請高學歷的人已經不難,遠比頭幾年容易多了。

許多人並不在乎他提供的工作,有沒有正式編製,是不是鐵飯碗。

反而不人對於他能夠給出遠超過機關單位一倍以上的工資驚喜不已,幹勁十足。

如此一來,也就在十天半月里,寧衛民就把兩個文化機構的基本架構給搭起來了。

而且說來也巧了,這個時候,正好霍延平幫他和電視劇製作中心牽線的事兒也有了眉目。

製作中心那邊同意派一個負責人與他見面談談,認為價格合適的話,還可以把剛剛在地和港城熱播完的《紅樓夢》海外版權賣給他。

於是寧衛民就藉著這個機會,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誠意和實力。

不但開價就是四十萬金,給霍司長壯了臉,讓電視劇製作中心的負責人非常滿意。

而且還順勢提出了自己想要為京城工行業拍攝紀錄片的想法,從而獲得了這位負責人的看重與認同,爭取到了製作中心在拍攝和製片方面的技支持。

要知道,這《紅樓夢》電視劇總共三十六集,總投資可是高達六百八十萬元呢。

就為了拍攝這部電視劇,《紅樓夢》劇組甚至按照原著的描述在玄武區南菜園搭建了一座大觀園。

而日本的NHK電視臺來購買此片,卻還是把共和國的電視劇製作中心當沒見過外匯,也沒有別的渠道外銷的窮鬼,小氣的只想出一千元每集。

相比較起來,寧衛民這開口就是一個整數,十倍多的價格,可謂厚道極了,也大氣極了。

只要有了這四十萬金,製作中心直接就能回收三分之一的製作本,直接扭虧為盈。

那如何選擇還用猶豫嗎?

Advertisement

更別說寧衛民還有意要斥巨資,為工行業拍攝大量紀錄片、資料片的計劃。

就是不說這年頭製作中心的負責人也有書生意氣,非常明白這種工作有多麼大的人文價值。

起碼他答應了,從經濟收穫的角度也是好事。

絕對能讓製作中心多點外快,改善一下相關從業人員的生活狀況。

那還不是一拍即合,親如一家嗎?

所以對於寧衛民來說,不但以較為公平的價格為共和國的電視劇事業出了一把子力,截了NHK電視臺的胡,免於讓日本人趁火打劫,以低價買走咱們的品電視劇。

他也為自己解決了拍攝影音資料的技問題,為自己搞華夏文化海外輸出奠定了基礎,功擴大了事業前景。

哪怕這些都不說,至撮合此事的霍司長會為此欣,對寧衛民的大氣讚許有加。

當然霍司長也就會更加放心地支持他,更加不惜力地繼續幫他的忙了。

沖這個收穫,那就值了。

於此同理,很快寧衛民還利用了自己在出版業的人脈關係,從幾家大出版社請來了幾位臨近退休的老編輯,坐鎮於此。

這些老編輯們太有經驗了,帶新人同時,很快就讓案頭工作進了正規。

因此怕是新單位,大多數人毫無相關工作經驗,但工作效率並不低,而且有效避免了重大失誤的風險。

最後,寧衛民還說了張士慧,同意他那已經快家庭婦的媳婦劉煒敬過來幫忙當個辦公室主任,替他管理這裏的日常業務,財務賬目。

說白了,到這一步,該有的都有了,還有什麼事兒辦不的啊?

為此,幾乎所有參與到這項文化事業中的人,無不到了一種莫大的欣和鼓舞。

尤其是那些老匠人,他們都驚喜的發現寧衛民對他們這本事的看重和禮遇,都遠比他們想像的還要好。

他們對未來也完全放心了,無論怎麼看,寧衛民都會進行持續的投,不會讓這件大事半途而廢。

什麼做不餘力的支持啊?

這就是。

總之,老匠人們真的打心裏激了,許多人都產生出「士為知己死」的了。

按照大傢伙的的想法,寧衛民這恐怕是要把全部家都要在這公益的文化事業上啊。

所以大傢伙的熱,也全被充分調起來了。

各自真是認真回憶自己的行業歷史和演變,翻箱倒櫃找當年的東西,更是好不藏私的打算把行業的訣竅,借這個機會對外公佈,儘可能地留給後人。

甚至有人還主張羅為寧衛民尋來了更多懷絕技的同行,幫忙一起彙編資料,對於拍攝人員,更是從時間和力上傾盡全力的配合。

也搭上這年頭,各行各業開始了退休

以勤行為首,許多老師傅、老匠人都從各自的崗位上退下來了,直接導致各個行業技水準懸崖式下降。

然而大多數的單位領導,偏偏對此並不重視,很有單位肯花錢返聘的。

於是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的知名匠人不計報酬,完全自願,來為寧衛民製作本行業的資料出把力氣。

甚至不早已經改行的人都經人介紹而來,表示如果寧衛民願意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他們就會重新恢復祖傳手藝的。

那真是人心所向,一呼百應,在工行業部,聲勢越來越浩大。

不用說,得了這個結果,寧衛民可真是樂見其,無比欣喜和滿意啊,

所願的他實在是忍不住想嘚瑟。

恨不得學著李世民的樣兒,也仰天長笑,來上一句「天下英才盡吾轂」。

(本章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