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現代言情 有港來信 第221頁

《有港來信》第221頁

枕頭是家里帶過來,睡悉了的,輾轉時,想到商邵來留宿過的幾晚。

好傻,買一對枕頭,從來是一只,俊儀一只,他每次來都那麼突然,總是深更半夜,懶得去柜子里翻找新的,與他共枕一只。但又用不上,因為總是枕他臂,在他懷。

枕頭洗曬幾回,早沒了他的味道。

屋外頭怕是有零下十幾度,羊絨下的腳趾頭冷得要掉,應側躺,蜷起子,用掌心包住腳尖。德國的那個隆冬,下了飛機上車,也是這樣冷得發抖,那時有他捂雙腳懷,義無反顧,不覺得有失份。

木屋的窗口開在頭頂,結了濃濃一層霧氣,硫酸紙般映著外面深藍的夜。應消瘦了的下尖抬出被窩外,著那扇窗,眼睛久久地不眨。過了會兒,眼淚從酸了的眼眶中落。

氣,很不應該,可是想他心疼。

或許是太冷,失眠一夜,第二天一早起來,臉上竟然不見浮腫。

按栗山劇組的慣例,開拍前,所有演員要進行劇本圍讀,編劇沈聆也在——他要幫助演員們找尋到角的意圖、,和藏在文本之下的在事件。

Advertisement

好的小說家也許能為好編劇,但好編劇一定不是功的小說家,因為電影是屬于導演的綜合影像藝,表演、故事、景框、調度、,本質上都只是導演手中的一塊積木,供他調配,被他差遣。

栗山是場面調度大師,景框的空間——大至構圖、景別、鏡頭關系,小至一面小小道鏡子的擺放,都是他的表達手段。這樣的一個導演,注定了他的電影語言是沉淀在畫面中的,而非文本中。

沈聆是栗山用得最趁手的電影編劇,因為他的創作風格與他完適配。

沈聆的劇本單看的話,可讀很差,只有一行接一行對白和最簡單的場面,很有文學的渲染,更別提角心深的涌

只有擁有最敏角的人,才能看他的劇本就落淚。

當初跟應在茶室的第一次見面,對劇本的閱讀、沉浸、微表,就是最好的試鏡。

而大部分演員,拿到沈聆的梗概、小傳和劇本時,都很茫然,好像被扔到了一片蒼茫雪地上,到都是留白。要畫什麼圈?演員不知道。

二律背反的是,栗山卻是一個對表演度要求很高的人,恰如要巧婦做無米之炊。因此,為了準確把握到角的本質,這樣一場圍讀必不可,演員們會聽到來自導演和編劇最直接的補充解讀。

Advertisement

圍讀在單獨的小木屋里舉行,這里進行了重新布置,以當作臨時的導演組工作間。應在工作中從不遲到,早早地出發了。

一路新雪覆蓋,只有馬蹄印深深。抱著保溫杯和熱水袋走進去時,屋子里果然只到了一個人。

這人很高,從背影看肩寬背闊,穿得與本地牧民無異——意思是,很單薄的黑棉夾克,深藍牛仔,咖工靴,讓人懷疑他不是在一個零下四度的冰雪世界里,而是春天。

不過,當地的青年習慣了佝僂著肩,個個肩膀都聳得很高,兩手兜里,他的姿態卻很舒展,正將兩手放在火爐上烘烤。

聽到腳步聲,他抬起臉,向被掀起的棉被門簾。

“風進來了。”他說。

怔了一下,意識過來,往前一步走進屋子,手一松,那門簾重重地墜了下去,阻隔了外面的風雪。

“我姜特。”他自我介紹,從爐子邊后撤一步:“你看上去很冷,來這里烤火。”

聽到他的名字,應不算意外。他上有電影,將他從這糙貧窮的世界里剝離開來。

姜特是一個毫無表演經驗的新人,全劇組都不知道他是從哪冒出來的。《雪融化是青》宣以來,無數人他的背景,甚至傳言他家富可敵國、人脈深厚。但應看見他的第一眼,就知道那些說法是假的。

Advertisement

上沒有那種矜貴的氣息,也沒有富人的松弛,反而充滿了一種敏銳的警惕,和封閉。他像是隨時會進攻,但在此之前,如果你不惹他,他不會對你興趣。

只一眼就明白,他與故事里的男主角哈英一模一樣。

“栗老師他們還沒有來?”抱著熱水袋,垂眸站在爐前。

顯而易見的有些不自在,不僅僅是因為與陌生異單獨相,更在于姜特看的目,那麼直接,那麼探究,像一把劍穿破社距離。

“也許在路上。”姜特還是看著,執著地問:“你還沒有跟我自我介紹。”

“你不認識我?”應有些啼笑皆非,在他深邃的目中,努力裝出不經意的模樣。

的笑很淡,但足以點亮世界。姜特的目避也不避:“認識,但一場認識,還是要從正式的自我介紹開始。”

那一瞬間,應好像被定住。

商邵跟說過很像的話。

他也是相逢裝不識,耐心地等一份正式介紹。

第75章

原定圍讀開始的時間已到,但小木屋依然無人前來。應半推開凝了霧氣的窗戶,從晴日下順著雪地往來路看。

清早十點,當地時間八點,目所及盡是白茫茫一片,但凝神聽,四下卻到都是聲響,馬的哼鼻聲,牛的哞聲,鍋上鼎沸的咕嚕聲,哈薩克婦的打馕聲,喝茶時舒適的嘆息聲,都悶在各家的院子里。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