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現代言情 有港來信 第227頁

《有港來信》第227頁

這是世俗賜給的兇悍,以風為刃。

車廂暈著一蓬蓬暖烘烘的氣味,難聞,讓人昏昏睡。尹雪青睡了五個小時,大抵達目的地。縣城車站陳舊冰冷,出了門,上了一輛更舊的面包車。鏡頭掛在搖臂,從一側山崖上橫搖而過,天地皆白,雪化了的砂石路如鉛筆素描線。

“這里什麼都沒有,夏天才有人來玩。”

近景鏡頭自尹雪青的肩頭越肩過去,照出司機講話的側臉。他扶著方向盤,目看著前方。這是重量嚴重失衡的構圖,司機的臉占三分之二,他松弛閑聊的側臉主控了畫面,而尹雪青的小半張臉,卻被錮在景框與司機之間。

莊緹文待在栗山邊,跟他一起注視著監視中的畫面。作為本能地覺到一種迫,以至于呼吸微屏。

景框的空間理,是一種含蓄的電影語言,它著故事中角的心理,以及角與角之間的上下關系。

空間即權力。在現實生活中,越是位高權重的人,越是能獲得寬敞的空間。主席臺與觀眾席、會議桌的主位與側位,別墅與公寓——人們總是不自覺地退開、讓步出自己的空間,好給大人。很顯然,在這部電影中,尹雪青作為一個人,時時刻刻都在到男的窺探與占。即使他們是無意識的、松弛的,但畫面中的人,仍到封閉而無助。

Advertisement

尹雪青的歪著,靠著車門,遠離中控。“嗯”了一聲,不高明的謊言:“去看朋友。”

車子在下午六點抵達村莊。這里只有一班固定班車,每天清早發車,冬天時調整為三天一班。藍的公站牌豎立在新雪中,醒目孤立。尹雪青在這兒下了車,用現金付了車資。拿錢時,微微側,擋過司機視線。

栗山的這部片象征意味濃厚。他要打掃干凈屋子,剔除掉過于生活化、時代化的元素——譬如掃碼付款,以給故事騰出一個純凈的空間。

尹雪青所抵達的是一個小村莊,坐落在天山腳下、莽原深,因為背包客的造訪,這里逐漸被渲染為夏天的天堂。村里一半的家庭都開起了客棧、青旅、飯店與小賣部。但即使是最旺季,這里一天的客人也不會超過十人,到了冬天,更是冷清。

尹雪青走向與面包車司機相反的方向,在溪流的上游住了下來。

拍片所用的木屋是從牧民手里租下來的,進行改造后,為一間標間,壁刷著清漆,出松木原本的木。洗手間在走廊盡頭,是沖水式蹲坑,但水箱形同虛設,因為它其實并沒有通管道,上完廁所,還是要手從水桶里舀出水。

Advertisement

吃完晚餐,主人問明天有什麼安排。沒說。其實明天決定進山徒步,最好死在那里。

這里地形遼闊,原野脊背的起伏曲線毫無辨識,即使是夏季前來,想驗徒步的話,也必須要找向導。村里子許多青壯年牧民以此為副業。在攻略中,從村子后頭沿著道路前進,經過一片茂的杉樹與松葉林后,便會深到更高海拔的草原上。這草原上有一枚湖泊,照著雪山尖。在數民族的歷史傳說中,湖泊總是雪山的妻子,即使它們相隔很遠。

尹雪青的首要目標,是看看這個冬天的妻子,看看它的心有沒有結冰,如果結冰,愿臥冰而死。如果迷了路,沒見到湖就凍死了,或者讓雪地刨食的野吃了,也不壞。

果然迷了路,沒見到湖,反見到一個男人。

是小看了這里的寒冷,或者說高看了自己的求死意志。凍得迷糊時,看到木屋,爬也要爬進去。

尹雪青想推門,但木門從被拴上。

這樣的木屋,通常是夏天時,供牧人在高山放牧所棲的臨時居所,冬天自然是沒人的。尹雪青不覺得門被拴上,應當是被霜雪凝住了。用了力,兩手艱難地推著,門開時,猝不及防地半跪,撲倒在男人彎腰的懷里。雪有及膝高,他把從無的雪中拉了起來。

Advertisement

人?妖怪?”他問,原本摻著胳膊的手順著袖筒至手掌,干脆利索地走了的手套,通紅的掌尖,另一手扣住的手腕。

他的手很糙,關節突出,的手很,如凝固的羊脂。

一串作在眨眼之間,倏爾一切都靜止了。他凝神一會的脈跳和溫度,看著的雙眼:“你是活人。”

麗的活人,比他見過的一切面龐都要麗,比如山間的小鹿,跪的小羊,剛融化的湖水。

尹雪青哆嗦,眼睛也不會眨。被他騰空抱起,放到爐邊的木頭床上,用兩床被子蓋住。

“你想死嗎?”他認真地問,并不是反問的語氣。

尹雪青搖頭又點頭,最后搖頭。

因為一連串的搖頭,他沒有把丟到雪里,而是給倒了熱茶。

哈英,是牧民,也是護林員。夏天時,他一個月工作十五天,另外十五天用來放牧,冬天,他一個月只工作一天,今天上山,明天下山。

“如果我想死呢?”尹雪青回過魂來后,問。

“那就出去。”

尹雪青在這四個字里笑了。的羽絨服已經掉,穿一件的線,是玫紅,十分俏麗,將段裹得很好,脯高高鼓鼓的,腰細細的。穿得很實,但一笑,那種經年累月的,從骨子里滲出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