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李斯不這樣想。
在他看來,贏在百工之上的造詣,早已經展出來了。
只是因為那些都是民生用品,并沒有引起朝堂的重視。
“從皂,到秦王犁,到各種糖類,以及如今的秦紙,以及尚未出現的活字印刷!”
“君上,本對于這種新奇之,便有一定的貢獻!”
李斯語氣幽幽,道:“也只有他,才能拿得出來秦紙這等劃時代的寶!”
“嗯!”
這一刻,胡毋敬也是贊同的點頭。
片刻之后,眾人前后腳來到了章臺宮外的廣場。
由于李斯與胡毋敬在廣場上等了一會兒,正好與贏等人一道前往章臺宮中。
“臣等拜見陛下,皇帝陛下萬年無極——!”以李斯為首,胡毋敬以及六大博士連忙朝著始皇帝見禮。
與此同時,贏也是恭敬行禮,道:“兒臣贏拜見父皇,皇帝陛下萬年無極——!”
此話一出,李斯與胡毋敬沒有意外,但是六大博士則是為之變。
贏口稱父皇!
這其中代表的含義太大了。
但是,這個時候,無論是多震驚,他們都不能開口詢問,只能將這個疑盡數下。
“諸卿不必多禮,平!”
“坐!”
“臣等謝陛下!”
彼此落座后,趙高奉來茶水,始皇帝看著群臣,道:“諸位聯袂而來,想來是勘字署出果了?”
“稟陛下,此乃勘字署確定的關于華夏文字演變考以及佐證!”得到李斯的示意,胡毋敬連忙朝著始皇帝遞上文書。
始皇帝看完,大笑,道:“大秦文字為正統,很好!”
“陛下,經過勘字署反復計算,但凡是六國新造文字,而我大秦沒有,全部補其中!”
胡毋敬語氣恭敬,朝著始皇帝一字一頓,道:“據六大博士的整理,魏國常用文字兩千一百余,總共有字兩萬一千三百多。”
“趙國常用字,一千三百余,總共有字兩萬一千三百多。”
“韓國常用字,兩千一百六十個,總共有字兩萬三千九百多,燕國常用文字一千八百多,總共有字一萬八千多個。”
“楚國常用文字一千九百多,總共有字兩萬一千余。齊國常用文字兩千一百余,總共有字兩萬一千個。”
“我大秦,自從商君變法以后,文字逐漸變多!”
“常用字,一千三百六十個,總共有字一萬一千七百三十個。”
“經過補充,我大秦當下有字三萬個!”
........
聞言,始皇帝也是很高興:“大秦文字三萬個,足以書文表意了!”
“以新補秦,而新字!”
“即是繼承也是發展!”
說到這里,始皇帝話鋒一轉,道:“但是,我大秦文字形制復雜,而六國文字簡單,繁簡失衡,不利于傳播!”
“當下,我大秦當創造出新的字!”
“大篆是不能再用了!”
此話一出,眾人都沉默了。
他們都清楚,改制文字,最重要的便是書同文。
要給天下文字,一個確定的寫法,以方便統一認識!
“陛下所言極是!”
這一刻,李斯開口,道:“程邈遞給了一份文書,程邈的方略是從大篆簡化為小篆,然后再簡化為隸書!”
“小篆為本,隸書為輔!”
“只是簡化一事,尚未開始,臣心中也不敢定義!”
“按照程邈所言,小篆以朝廷使用為主,而隸書便以傳播!”
喝了一口茶水,贏皺著眉頭。
他不想反駁。
也喜歡小篆。
但是,一個國家形兩種文字,這顯然不利于統一。
“父皇,以及諸位,我反對這一點!”
贏站起來來,朝著始皇帝與李斯等人行了一禮:“雖然小篆,乃是簡化大篆而來。”
“更能代表我大秦!”
“但是,一個國家,豈能存在兩種字!”
“既然隸書簡單,便于流傳,那便以隸書為主!”
“舉國上下,一同字,制定話!”
“同時為大秦文字制定讀音,編撰大秦字典!”
“不論是朝廷文書,還是民間書寫,都要用統一的字!”
“要不然,書同文三個字,豈不是白說了!”
說到這里,贏話鋒慷慨激昂:“同時兒臣以為當以六大博士為主,編寫始皇大典,收集天下藏書與其中!”
“大興帝國文法,讓天下人看看,我大秦不是有無,也有蒹葭蒼蒼!”
“同時以博士學宮為主,序署為輔,修訂華夏史書!”
此話一出,章臺宮一下子安靜了下來。
李斯皺著眉頭,沉半晌,道:“一旦選擇隸書,這就等于拋棄了大篆的形制,以六國文字的形制為基準了!”
“哈哈,這個天下哪來的六國!”
“有的只是我大秦!”
贏輕笑一聲,朝著李斯解釋,道:“只要我大秦推廣,那便是我秦字!”
“要不然,各大學宮如何啟蒙學子?”
“到時候,想要為吏,又要重新學習小篆!”
“既然如此,不如一步到位,便以隸書行天下,舉國上下,都用隸書,一勞永逸!”
“這樣一來,制定大秦字典,以及編寫史書,以及始皇大典,都可以輕松很多!”
“也不至于套!”
“文字,最重要的便是表意,以及流傳!”
“陛下,臣贊同君上所言!”
這一刻,李斯點了點頭,朝著始皇帝拱手,道:“一旦舉國上下,通用隸書,確實會減許多麻煩!”
“書同文,那便做的徹底一些!”
“陛下,君上與右相所言,臣也贊同!”這一刻,胡毋敬也是點了點頭:“就算是小篆與隸書分開,那也是兩種文字,會有不便之!”
“還是舉國上下通用一種文字,比較方便!”
“好!”
始皇帝也是笑了笑,他對于此事,并沒有太大的意見。
他所追求,只是統一文字。
“此事以李相為主,奉常與程邈以及六大博士為輔,先行簡化大篆,吸收六國文字形制,行隸書!”
“編撰大秦字典一事,則由岷君負責,六大博士為輔!”
“修訂華夏史書一事,等大朝之上商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