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半夏小說 都市爽文 國潮1980 第1118章 開個好頭

《國潮1980》第1118章 開個好頭

第1118章開個好頭

巨型飛機穿雲破霧,飛上了萬米高空,很快開始了平穩的飛行。

起飛半小時后,腳下一片白茫茫,京城己被那一卷一卷的白雲吞沒了。

擴音里,準時傳來了乘務員的那種程式化的甜膩膩的聲音。

隨後,飛機上的空乘人員照例開始了派餐工作。

而這個時候,心平復的寧衛民開始注意到這次旅行和他以前的經歷比,有了一個很明顯的變化。

那就是在他座位的前後左右,都能約聽見京城話的談,歷來應該很安靜的客艙環境,因此嘈雜了不

毫無疑問,這說明乘坐這架飛機的本國同胞,數量已經明顯增多了。

因為事態重大,航班又的緣故,為更早行,寧衛民這次赴日還是坐經濟艙。

他還真沒想到,本次航班飛機里的乘客,既不像他去年八月份初次來日本時,幾乎都是清一純粹的外籍旅客。

也不像他今年春節過後帶壇宮的職工們集赴日時,飛機上摻雜了一些去日本淘金的港澳客和零星幾個出國考察的幹部。

這一次除了他之外,居然還有不著普通的京城人,看樣子應該是留學生。

就比如他旁邊的這位年紀跟他相仿的小伙兒。

雖然人長得白白凈凈,文質彬彬,帶著眼鏡,有點洋氣。

但西服裏面的背心一看就是家人手工織出來的,隨的皮包是國目前流行的款式,手錶是雙菱牌的石英錶。

最關鍵的是他對飛機里的一切都陌生,都好奇。

起飛前,系安全帶就忙和半天,最後還是在空乘人員幫助之下才完的。

起飛后,腦袋一個勁往寧衛民靠著的窗戶外探

吃飛機配給早餐的時候就更明顯了,連一杯普通的牛也讓他很是,嘖嘖稱嘆。

Advertisement

這一切都能說明他是第一次乘坐飛機。

終於,寧衛民醍醐灌頂,開始意識到自己正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那就是國同胞的赴日正拉開序幕。

三十年後的人們,都知道八九十年代這段時間,滬海人去日本的多。

其實京城人也不,甚至因為地首都,辦簽證更方便些,京城人要比滬海人去的還多,還要更早行。

這既與日本政府1983年提出的「十萬留學生計劃」有關,也與國出國愈演愈烈有關。

不得不說,如今國的人想出去可是都快想瘋了。

越來越多的人做起了他們的出國夢——到西方去,過西方人那樣的生活。

尤其是高級知識分子,已經到了非理的程度。

比如在年輕人中,甚至有些剛剛結婚的妻子每天對丈夫耳邊嘮叨,怪其無能,沒有男子氣,原因就是他安於現狀,沒有像邊的某位朋友那樣設法出國。

由於兩年前,史泰龍主演的國電影《勝利大逃亡》曾在國上映,所以這段時期,許多人都把出國的人戲謔地做「勝利大逃亡」。

這樣說法當然沒有什麼政治含義,但是反映了那個時候人們一種普遍的極端心態。

好像能找到任何關係、任何的途徑,怎麼著都行,只要能出國就行。

目的地的首選當然是歐髮達國家,但大家這麼一窩蜂的想出去,這條路肯定就窄了。

像曲笑能前往法國黎去掙法郎,完全是因為從事的是模特工作,還有好友石凱在黎幫忙運作一切,一般人可沒這樣的福氣和路子。

於是隨著拒簽開始變得普遍,有些聰明人就轉而求其次——出走日本,到這個亞洲最發達國家來尋夢。

也就是說,國人赴日其實要比赴和去歐洲,慢上一拍的。

Advertisement

從1983年開始算起,差不多就是三年的時間。

寧衛民和邊這個小伙兒攀談,是從提醒他「如果喜歡,飛機上的牛可以續杯」,開始的。

果不其然,小伙兒充滿驚喜又要到了一杯牛后,他的回應也驗證了寧衛民心的判斷。

「謝謝啦哥們兒,哎喲,原來咱們是老鄉,你也是京城人啊?」

「當然啦,哥們兒,你以為呢?」

「啊呀,我還一直以為你是日本人呢。」

「罵我?我可聽出來了……」

「哎喲,不敢不敢,沒那意思。我是說,伱看起來……著不凡,頗有氣質,洋氣得很呢,一看就是個事業有的大人,比長都有派。」

「哈哈,你可真逗。認識一下吧,我寧衛民。你呢?」

見寧衛民主出了手,對方也出手來回應,並且自報家門。

「我劉洋,學工科的,不過這次去日本留學,是想再拿個實用點的學歷。哎,看你的樣子這麼輕鬆,去日本應該不是去讀書的吧?」

「不是,我是開餐廳的。商務簽證。」

「開餐廳?」

「對,去拯救日本人的舌頭和腸胃。我在壇宮飯莊工作,在日本開了分店,聽說過壇宮嗎?」

「哎喲,怎麼沒聽說過?最正宗的膳,算是咱京城最牛的餐廳了!不過我可沒去過,聽說那賊貴,都是老外。就我這每月不到一百塊錢的工資,可頂不住。失敬失敬,難怪難怪,看你一副財大氣的樣子。敢真是貨真價實的財主啊。我這樣的窮學生可沒法跟你比。」

寧衛民笑了笑,為了談話輕鬆點,索拿對方的姓名開起玩笑。

「哎喲,你也不錯啊,其實工科就很實用。現在的落寞是暫時的,國早晚會有你的天地。當然,現在你能走出來,也不能說不對。你看你這名兒,起得多好?留洋!看來天生就註定要留學深造的,是公派?」

Advertisement

「哪兒啊,我可沒那個福氣,自費。不瞞你說,純粹是被得沒轍了,靠著家裏砸鍋賣鐵,才辦出來的。」

「怎麼會?不至於,你可是大學生,天之驕子啊。」

「大學生算狗屁的天之驕子。你是不知道,我分到的研究所,那兒連掃院子的,打開水的都是大學生。五十年代畢業的老前輩才能混上個辦公桌。我天就負責圖書館里整理資料和舊書。你想想,我這大學不白上了?這不,就因為我在總務科,算二線人員,連七塊五的洗理費都給我降到兩塊了,一個月就發一張澡票。這不是欺負人嗎?我一氣就出來了。咱不爭饅頭爭口氣。我橫不能白念四年大學,這輩子就混一圖書管理員吧?」

結果他這麼一說啊,隔壁鄰座也有人響應起來了。

「可不,走就對了。出去起碼還有可能活得彩點,留下就真是等死發臭了。」

那位搭話茬的陳頌,是音樂學院畢業的,學習的是音樂學專業。

他出國也是為求學,長期以來的封閉,使國的音樂創作和演奏遠離了國際舞臺。

而音樂學理論方面的落後,讓他萌生了走出去看一看的念頭。

特別是他畢業之後進了東方歌舞團,然後看著藝團的那些元老啊,明星啊,出國的出國,考研的考研,就更讓他耐不住寂寞想要出來闖闖了。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無法學以致用的問題。

陳頌在東方歌舞團也沒有什麼搞創作的機會,掛著音樂編導的名,好不容易寫出了兩首自己滿意的歌,可團長一點沒看就給扔一邊去了。

平常里上班也就負責舞臺的雜活,拉拉幕布,搬搬梯子,調整燈什麼的。

說白了,合著他就是個拿正式工工資的小工。

總而言之,通過這兩位的遭遇,這也只能說國目前許多單位的人才調配和使用方面是存在一定問題的。

生存空間狹小,沒法發揮所長,這同樣是許多人想要出國尋找自我價值的原因。

對於寧衛民遇見的這兩位,並不是完全的崇洋外使然。

然而最讓人意外的是,距離他們不遠的一排前座,居然還坐了一對兒個戶。

男的李小江,王艷,他們倆原本是西單夜市倒騰服裝的。

這對男,聽見他們的閑聊,也忍不住進來了。

而他們這一開口,那才真是彰顯了讓人不能不萌生出佩服的闖神。

「你們也是出去留學的?」劉洋一開始還有點不信。

「對了,怎麼了,別瞧不起人。喏,學通知書,財產保證書,納稅證明,護照,留學手續,我們都全了。」

王艷面略有不悅地從手提包里拿出自己的證件。

「可以啊,看來還是你們個戶有本事,自費留學更容易些,至錢不問題。」陳頌趕打圓場。

「可不,要不這一個人萬八千的學費怎麼得起。」王艷這才緩和了神

「哎,許多日本本科畢業的人都想以自費的方式去日本學習,就因為沒這萬八千的去不。」劉洋不哀嘆一聲,慨起來。

自費留學,那確實是一項複雜又龐大的工程,對於平民百姓來說談何容易?

就籌款一項,導演了多人間悲喜劇?

所以,敢於辦自費留學的人不但是條好漢,也是一個賭

而劉洋雖然沒談他是怎麼籌款的,但通過這一聲嘆息,顯然就是深知其中滋味的人。

「那沒辦法了,國就這種況。大學教授每月二百六十塊工資,我們倆每天就能掙二百六,要不說造導彈的不如賣茶葉蛋呢……」李小江面有得

「那你們這麼有錢,幹嘛還要出國闖啊?」劉洋羨慕中,又有點不明白了。

「正因為有錢才有可能出去闖啊。」王艷理所應當的說,「我們錢是不,可沒有見識和知識也不行啊,再這麼下去,遲早被市場淘汰。」

「呦呵,你們還超前,居然有競爭意識?」

劉洋不愧理工男,說話就是沖,明明好話吧,可不講究方式,讓人聽了就不爽。

果不其然,王艷再次不悅地撇了他一眼。

「多新鮮啊。你以為服裝攤好練呢?服裝的款式、流,哪一樣跟不上也不行,掙錢是快,可砸手裏就該哭了……」

這時,寧衛民也不,好意提醒他們。

「我看你們的學通知書那是語言學校吧?那你們去東京只能先學日語,等過了語言關,你們要想念商科,恐怕還得考試。你們倆的計劃雖然很不錯,可變數不小啊……」

「那可未必。我們的計劃就是上午學日語,下午去打工——在工作中學習經營,又掙錢又學習,不比上學更管用?聽說日本人一天的工資就能頂上咱們國一個月。再累也沒我們著火車花城京城兩頭跑累吧。所以我們就是扔了買賣也不虧,還長了見識呢。」王艷說。

「啊?合著你們來日本還是為了掙錢啊。」劉洋恍然大悟,但語氣又多有點不屑。

這一下氣得王艷索翻了一個白眼給他。

「又不是去,同樣是勞所得,幹嘛不理直氣壯?」

李小江此時也聲援起自己的朋友。

「對,在我們看來,其實去學校上學倒沒那麼重要。像你們的生活軌跡,是小學,中學,大學,國家幹部,出國留學。我的生活軌跡呢,就是小學,隊,打架,勞教,倒爺——出國留學。這也算殊途同歸吧。而且剛才聽了你們的話,我覺得咱們本質上沒什麼區別,都是在不盡人意的生活里尋找更好的可能。我們也需要重新設計自己的人生啊。」

最後一句,絕對人心。

誰都沒想到李小江能說出這樣高水平的話來,一下子,幾個人竟然不知該說什麼好了,讓機艙的環境奇妙地寂靜了下來。

…………

或許是因為這個時代,能夠勇於走出國門的國人還是數。

頭一批敢於吃螃蟹的人,幾乎都是各行各業的翹楚,堪稱膽量和素質兼備。

或許是因為誰心裏都明白,出國是一種新的開始,過去各自的份,就,打這兒起就全都沒用了,大家又落在了一個一邊兒齊的新平臺上。

同鄉的分和共同的長背景,反而了更重要的東西,讓大家都珍惜共乘一架飛機的緣分。

猜你喜歡

分享

複製如下連結,分享給好友、附近的人、Facebook的朋友吧!
複製鏈接

問題反饋

反饋類型
正在閱讀: